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會稽人。徐浩出生於書法世家,其祖父徐師道,父親徐嶠,都擅長書法。徐浩出生於會稽,因此後人稱他為“會稽”、“徐會稽”,又因他在唐代宗時任吏部侍郎,又稱作“徐吏部”,他的父親徐嶠,人稱“大徐”,而又以“小徐”指代徐浩。徐浩《古蹟記》中說他祖父“真、行、草,皆名冠古今,無與為比”,是與事實相符的。他生活在祖、父輩都善書的環境中,得到家學傳授,其書法精能,也是必然的。《宣和書譜》評之曰:“師道已精於書,嶠之復以善書稱,且以法授其子浩,故浩又傑然為一家法。自師道到浩蓋三世矣,是亦熟於翰墨之場者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謁禹廟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徐浩
作品原文
鼎革固天啟,運興匪人謀。肇開宅土業,永庇昏墊憂。
山足靈廟在,門前清鏡流。象筵陳玉帛,容衛儼戈矛。
探穴圖書朽,卑宮堂殿修。梅梁今不壞,松祏古仍留。
負責故鄉近,朅來申俎羞。為魚知造化,嘆鳳仰徽猷。
不復聞夏樂,唯餘奏楚幽。婆娑非舞羽,鏜鞳異鳴球。
盛德吾無間,高功誰與儔。災淫破凶慝,祚聖擁神休。
出谷鶯初語,空山猿獨愁。春暉生草樹,柳色暖汀州。
恩貸題輿重,榮殊衣錦游。宦情同械繫,生理任桴浮。
地極臨滄海,天遙過鬥牛。精誠如可諒,他日寄冥搜。
作者介紹
唐玄宗時,宰相張說見徐浩所作《喜雨》、《五色鴿》兩賦,十分器重,薦為麗正殿校理,後改監察御史里行,出為河陽令,又任都官郎中,嶺南選補史等職。肅宗即位,由襄州刺史召為中書舍人。徐浩因擅書法,文字富麗,當時四方詔令以至玄宗傳位詔冊,多出其手。肅宗愛其才,加兼尚書右丞。後為國子祭酒,因事貶為廬州長史。代宗即位,征拜中書舍人,集賢殿學士,遷工部侍郎,封會稽縣公。後出為嶺南節度使,後又召為吏部侍郎,主持官吏選拔舉薦工作,因包庇妾弟冒選長安尉,被御史彈劾,貶為明州別駕。德宗初年,又召為彭王傅,進爵郡公。年八十去世,贈太子少師,謚“定”。
徐浩傳世書跡有隸書《嵩陽觀聖德感應頌》、《張庭 墓誌》 (1977年伊川出土),楷書《朱巨川告身》 (墨跡本)、《大征禪師碑》、《虢國公遺像記》、《謁禹廟詩帖》、《寶林寺詩帖》、《不空和尚碑》,近些年又新出土徐浩書寫的楷書墓誌碑:《李峴妻墓誌》、《李峴墓誌》、《陳尚仙墓誌》。撰有《書法論》一篇。
徐浩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朝由極盛漸入衰弱的時期,尤其在開元天寶年間,雖然時局動盪,但書家輩出,湧現了張旭、顏真卿、褚庭誨、張少悌、韓澤木等名家。徐浩比顏真卿年長六歲,早逝三年,二人曾過從甚密。二人對書法亦長時間有過切磋,所以二人書法風格亦相近。現在留下的徐浩的書跡,最早的是他33歲時所寫的《陳尚仙墓誌》,於2003年春出土於河南洛陽紅山鄉,該志全稱《唐御史大夫張公故夫人陳氏墓志銘並序》,由唐代大詩人“朝議郎行尚書司門袁外郎張鼎”撰文,“右拾遺徐浩書”。墓主的丈夫張守 ,是唐代名將。該墓誌史料價值大,足以補史、證史,志高72厘米,寬70厘米,青石質。志文25行,滿行25字,楷書,有界格。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徐浩最早的書法作品。這通墓志銘書法清雅秀逸,點畫淨潔爽朗,筆勢流暢,顧盼生姿,可以見出王羲之一脈之流緒,與虞世南、褚遂良的書法韻味神態相類,字畫瘦硬,骨力遒勁。結體寬博,平正剛健,氣韻自足,婉美華麗。從這篇墓誌中,可以看出徐浩早年書法宗逸少之飄逸,兼及伯施之秀潤,善登之平正與瘦勁。
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2000年出土的另一方墓誌《李峴妻獨孤峻墓志銘》,刊葬於天寶十三年(754),志石邊長72.5厘米,志文三十一行,滿行三十一字,楷書,李峴撰文,徐浩書丹。長安博物館收藏。夫妻兩通墓誌現均已納入《中國古代珍稀碑帖叢書》出版。
墓主獨孤峻,河南人,15歲嫁給梁國公李峴(後為肅宗朝宰相),封南華縣君,婚後二十年即天寶十二載病逝於李峴當時任職的魏郡,享年39歲。徐浩書此碑時年52歲,其書法風格更饒靈逸氣息和圓和姿態。與褚遂良書法結體相類,字形寬疏,橫畫細長,撇捺舒展,“鋒藏畫心,力出字外”(元陶宗儀語),正如徐浩書四十二幅屏中言:“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給人一種蒼茫遼闊之感受。
《李峴墓誌》全稱《唐故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兼衢州刺史充本州團練使贈太子少師上柱國梁國公李峴墓志銘》,與《李峴妻墓誌》同出土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志為正方形青石製成,邊長91厘米,厚14厘米,共32行,滿行33字,總計1053字,字型楷書。墓主人李峴字延鑒,其曾祖為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三子吳王恪。此碑書風與顏真卿《多寶塔》筆意相近。徐浩長顏真卿六歲,徐浩書此書時年64歲,書法已臻佳境,點畫剛勁,結字寬雄,筆勢舒展爽利,謙謙如君子乎,蘊藉卻又自顯生動、流暢,非常耐得起咀嚼、玩味,似在顏真卿《多寶塔》格調之上。
徐浩在68歲時所書《大德大證禪師碑》以褚遂良的結體為法,形體稍見疏瘦,楷法中規入矩,遒媚勁健蘊藉,但略顯板滯。此碑石現存河南登封嵩岳寺。碑高八尺,廣3尺9寸。計25行,行52字,篆額3行9字。碑文由王縉所撰。此碑殘存600餘字,能辨認者有300餘字。寫於同時期的留存墨跡《朱巨川告身》因無徐浩署名而有爭議,然有標籤,為清代梁清題作“徐季海書朱巨川告”,由徐浩書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書體以楷書為主而參用行書筆法,所謂疏欲風神,密欲老氣,兩者兼而有之,書體整肅,用筆多變,平正婉轉,體現出徐浩晚年書作已達爐火純青。徐浩78歲所書《不空和尚碑》 (又名《廣智三藏和尚碑》)現存西安碑林,嚴郢撰文,楷書,計24行,行48字。徐浩老年所書,是他楷書典範作品,體現了中唐前期楷體書風經過變革之後的楷法用筆特點。此碑書體厚重豐腴,含蓄溫潤,用筆圓勁深厚,鋒藏畫心,力出字外,筆畫內中裹筋,有雍容大度之氣象。結體老勁而乏清逸。《書史會要》曰:“蓋浩書鋒畫心,力出字外,得意處往往似王羲之,其妙實在楷法也。”
《謁禹廟詩帖》拓本,蘭亭續帖凡16行,刊於日本《中國書道全集》 (四),《寶林寺詩帖》拓本,凡12行,蘭亭續帖,上海博物館藏,刊於日本 《中國書道全集》(四)。這二幀拓本刻帖均是小楷,法度謹嚴,一絲不苟,結體疏朗,撇、捺、走字底的點畫有飄逸之風致,輕盈靈動,與王獻之《玉版十三行》風格相近。
徐浩的書跡據宋趙明誠《金石錄》記載有近30種,其中楷書12種,行書7種,隸書10種。留存於世的隸書代表作品有《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天寶三年(744)徐浩41歲時所書,李林甫撰文,有文字25行,行53字。《張廷 墓誌》,天寶五年(746)徐浩43歲時撰文並書,碑文計34行,行37字。
唐代的楷書因初唐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有顏真卿、徐浩,晚唐時有柳公權,達到了中國書法楷書的頂峰,但隸書至漢代則已登峰造極。唐代隸書比之漢隸則大為遜色。明代趙宦光評唐隸“視漢似古而體稍不雅”,清錢泳則認為“別體雜出,有意圭角,擅用挑踢”。徐浩的隸書是從漢碑中取法,然又有創新,《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碑》筆法十分遒麗,姿態橫生,與唐時隸書碑版有所不同,與漢 《婁壽》 碑、《韓仁銘》碑風格相類,清圓疏古,字形扁平,結構緊湊,波畫飄逸,給人清勁秀雅之感,也許受唐代時風的影響,有的點畫乏篆籀筆意而多用楷法,用筆提按頓挫輕重緩疾的變化也不夠,就整體而論,還是中鋒圓筆,沉著穩健,有一種雄闊氣勢。《張廷 墓誌》筆畫更有古雅之態,點畫略呈瘦削之狀,字勢奇崛而有神采。而且有用筆風格多變,似更有奇趣。因為徐浩隸書碑多,清王澍《虛舟題跋》評曰:“唐人隸書之盛無如季海,隸書之工也無如季海。”
有唐一代,越中貢獻了三位影響中國書法發展的大家,他們是初唐的虞世南、賀知章,中唐的徐浩。三位書法家都長壽,當時他們寫下的書法作品也多,影響深遠。他們留下的書跡為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珍藏、學習。他們的書法受到後代書法家的很高評價。
宋朱長文《續書斷》中評論徐浩“受書法於父。少而清勁,隨肩褚、薛;晚益老重,潛精羲、獻。其正書有可謂妙之又妙也,八分、真、行皆入能。嘗論書云:鷹隼之彩而翰飛戾天者,骨勁而氣猛也; 翟備色而翱翔百步者,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凰矣。故浩之為書,識銳於內,振華於外,有君子之器焉。嘗書四十二幅屏,八體具備,其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十數字,草隸相參,皆為精絕。識者評云: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尤為司空圖所寶愛。”黃庭堅也認為“唐自歐虞後能備八法者,獨徐會稽與顏太師耳。然會稽多肉,顏師多骨”,“季海暮年乃更擺脫王氏規模,自成一家”(《山谷題跋》)。然而米芾卻說徐浩“晚年力過,更無氣骨”,清馮班《鈍吟書要》則認為米芾所言見解偏頗,說“季海筋在畫中,晚年有一種渴驥奔泉之勢,老極,所以熟而不俗”。
古人對徐浩書法的評論見仁見智,若從書法史的發展來看,唐初的幾位楷書大家已立唐法,到中唐,書體繼續求變,希望突破二王,有所變化,探索一種在法度中尋自由抒情的方式。徐浩的書法體現出了這種努力,因此中唐的楷書大都仿效之。徐浩的書法可以說是中唐的一面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