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狄梁公廟

《謁狄梁公廟》是宋代詩人惠洪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詩中首先由眼前奔涌的長江聯想到狄仁傑直言敢諫的英雄氣概,讚揚了其品格、功績;繼而描繪祠廟的荒涼景象,表達了對當今世俗不重聖賢、致使聖賢身後寂寞的無奈與感傷。全詩筆力雄勁,又不缺抒情氣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謁狄梁公廟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惠洪
  • 作品出處:《宋詩鈔·石門文字禪集鈔》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謁狄梁公
九江浪粘天,氣勢必東下。
萬山勒回之,到此竟傾瀉。
如公廷諍時,一快那顧藉!
君看洗日光,正色甚閒暇。
使唐不敢周,誰復如公者?
古祠蒼煙根,碧草上屋瓦。
我來春雨余,瞻嘆香火罷。
一讀老范碑,頓塵看奔馬。
斯文如貫珠,字字光照夜。
整帆更遲留,風正不忍掛。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狄梁公:狄仁傑(607—700年),字懷英,唐并州太原人。高宗初為大理丞,武周天授二年(691年)為相,後被貶為彭澤令,神功元年(699年)復相,力勸武后立唐嗣,睿宗時追封梁國公。
②九江:《尚書・禹貢・荊州》孔安國傳:“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九江或分自長江,或源出山溪,在今江西九江附近,九江地名也由此產生。
③廷諍(zhèng):在朝廷上向皇帝直言進諫。
④顧藉:顧慮與憑藉。
⑤周:指武王周朝,武則天代唐稱帝的國號。
⑥老范碑:宋范仲淹《範文正集》卷十有《唐狄梁公碑》文。
⑦頓塵:猶言絕塵。
⑧遲留:遲疑徘徊。

白話譯文

九江一帶大浪滔天,氣勢磅礴必定浩蕩東去。
縱有群山羈勒回挽,到這裡江水更是傾瀉飛注。
正如狄公在朝直諫,快人快語那有憑藉和顧慮。
看他為國興利除弊有如洗日重光,一臉正氣多么從容自如。
武周最終沒能取代李唐王朝,誰又像狄公那樣作用顯著?
蒼茫煙害籠罩荒涼古祠,屋瓦上長出碧綠野草株株。
我來到時正是春雨方過,瞻仰慨嘆祠中香火全無。
一讀范老前輩所寫碑文,仿佛看到駿馬絕塵馳驅。
這篇文章好似一串珍珠,每個字光輝照耀夜幕。
整治好帆具還在留連忘返,正對風向卻不忍升帆航出。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明,是詩人惠洪拜謁唐代名臣狄仁傑祠廟(在江西彭澤縣)後有感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的開頭四句,從狄梁公廟所在地——彭澤一帶的長江起興。長江九派,巨浪洶湧,用一“粘”字,形象地描繪出遠浪與天相連的壯闊景象。這白波九道流雪山的氣勢,必然要浩蕩東下,儘管在九江一帶有重疊的山巒將它勒回但到了此地,竟奔瀉而下,不可阻遏了。“必”字、“競”字,正寫出長江衝決切阻攔奔騰東下的氣勢。這四句點地,並興起下文。
五、六兩句由眼前奔瀉的長江聯想到狄仁傑的“廷諍”。狄仁傑立朝以正直取言見稱。史載武后“欲以武三思(武則天侄)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傑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武對天子,即中宗李顯)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後怒,罷議。……。”“後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仁傑諫…,後由是罷役。”這兩句所概括的正是上述一類情事。這種為國家利益無所顧忌、犯顏直諫的態度,表現出政治家的剛決與勇敢精神。詩人用萬山不能勒回的奔瀉於里的長江來比擬。“君看洗日光,正色甚閒暇。”接下來兩句,進一步形容狄仁傑的政治家風度。“洗日光”似指君主接受諫淨,兩句謂狄仁傑看著洗日重光,態度莊重而安詳,絕無躁急自詡的表現。九、十兩句,是對狄仁傑功績的總結性評贊,也是整個上段的收束。把問題提到使唐不敢周”的高度,可謂無以復加。意思是說,狄仁傑使武則天建立的周政權終於敗亡,而使唐朝得以復興“唐不敢周”,實際上是“周不敢唐下邊再補上一句誰復如公者”,更將狄仁傑的功績提到所有衛唐功臣之上。這兩句句法勁健有力,與內容相適應,上句造語尤生新奇勁。
以上十句為一段,讚頌狄仁傑的品格功績。以下轉到“謁廟”。古祠四句,描繪祠廟荒寂景象。古老的祠廟籠罩在一片蒼煙之下,碧綠的春草已經長上了屋瓦,更顯出祠廟的冷落荒涼。詩人來時,雖當春雨洗綠的生機蓬勃的季節,但瞻望廟字,香火久廢,不禁嗟嘆不已。這裡慕含著對世俗不重前賢的感喟以及對前賢身後寂寞的傷感。“春雨”、“碧草”;點綴物色,益見荒寂。“一讀老范碑,頓塵看奔馬。斯文如貫珠,字字光照夜”。老范碑是指廟中所立由范仲淹撰寫的狄仁傑碑文。頓塵,停頓的灰塵奔馬,賓士的馬匹,似是偕況碑刻上超逸奔騰的文字。四句寫謁廟所見范碑,讚美其雖塵埋日久,而字型超逸,文筆精妙光采可以照夜。贊范碑,實際上也是贊狄仁傑。結尾兩句,寫謁廟後遲留不忍離去的情景:帆已經整治好,但臨行之陳遲留不去。儘管風正,卻不忍把帆掛起來。這個細節,進一步渲染了詩人的崇敬追思之情,增強了結束語的抒情氣氛。
這首詩熱烈讚頌狄仁傑忠心為國、犯顏直諫的剛決勇敢精神,商度評價了他挫敗武周、復興唐朝的蓋世功績;對世俗不重前賢以及前賢身後寂寞,也抒發出深沉的感喟。開篇以長江巨浪洶湧、奔騰東下起興,氣勢逼人。又由眼前奔瀉的長江聯想到狄仁傑的“廷諍”,比擬貼切新奇,過渡自然。中間描寫狄仁傑作為政治家莊重安詳深謀遠慮的神情氣度,寥寥十字,宛然如見。而對狄仁傑功績的兩句總評,筆力雄勁,高度概括。結尾處寫祠廟荒寂景象,真切如畫。最後以不忍掛帆的細節渲染崇敬追思之情,餘味無窮。

名家點評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輯龐堅《宋詩精華》:此詩頌揚狄仁傑忠心為國,直言諫諍,實際上是在鼓勵宋朝的大臣向他學習,繼承他的高風亮節。北宋末年,蔡京當國,奸佞得勢,正聲莫進。惠洪對此當深有感觸,懷念先賢,褒美“洗日光”之功德,便不是一般的應酬點綴之作。以大江東去比擬狄公之廷諍,以古祠荒蕪無香火暗示狄公之賢德後繼乏人,都是成功之筆。

作者簡介

惠洪(1071—1128), 字覺范,俗姓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宗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試經於汴京天王寺,得度為僧,後入清涼寺。因與監察御史張商英、定武軍節度使郭天信有交誼,徽宗政和元年張、郭得罪,惠洪坐配崖州,後遇赦還。高宗建炎二年卒。惠洪詩內涵深厚而頗為雄健,不落前人窠臼,為有宋詩僧之冠。有《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