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昭君墓

謁昭君墓

1963年10月15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來內蒙古視察工作時創作的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謁昭君墓
  • 作者:董必武
  • 創作年代:1963年10月15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謁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
舞文弄墨總徒勞。
謁昭君墓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1)謁:瞻拜。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桃花鎮境內,現改名為昭君博物院
(2)自有:指昭君出塞和親的歷史意義和歷史地位是客觀存在,是不以某些人的褒貶為轉移的。
(3)識見高:指抉擇個人命運前途時見識高;為國家犧牲個人利益,忍受委屈見識高;主張民族和睦相處見識高。
(4)詞客:詞人。攄:同抒,發表、表達。胸臆:心懷。懣:煩悶、憤怒。全句意為,詩人們競相抒發自己對昭君出塞的各種感受。
(5)舞文弄墨:隨心所欲地寫作詩文。全句意為,歷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是白費功夫,他們並不真正理解昭君、正確評價昭君。

創作背景

屹立在呼和浩特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千百年來成了民族團結的象徵。1963年10月15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來內蒙古視察工作。董老先參觀南郊桃花人民公社時,滿懷激情地寫下了“蒙漢人同社,桃花艷一鄉。大田多黍稷,比屋養牛羊。秋實今年好,冬耕早日忙。黑河能供水,青冢尚留香。依靠貧中下,物清積短長。乘閒植嘉樹,集體業蕃昌”的詩句。
在時任自治區副主席王再天的陪同下,董老一行又去拜謁了昭君墓。青冢擁黛、草木蔥鬱、秋陽普照、和風送爽。董老精神飽滿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這一塞外勝境。他極感興趣的是陳列於墓周的歷代碑刻,在其周圍流連徘徊,深情專注地反覆觀賞誦讀。
拾級而上,登上墓頂,放眼眺望,巍巍青山下的土默特平原盡收眼底,在這金秋時節色彩斑斕的原野上,一片片成熟的莊稼,一群群遊動的牛羊,構成了塞外遼闊的秋景。
返回市區的途中,董老靠在座位上閉目養神,坐在前排的王再天同志,聽到了董老囁嚅之聲,知道董老又在吟詩。回到新城賓館後,他趕快叫來黨委秘書周明,讓他去董老那裡要求題詩。董老凝神片刻後,便伏案揮毫,寫下了《謁昭君墓》詩一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這首詩不久就被鐫刻在石碑上,立於昭君墓前,為名播四海的昭君墓添了深邃意境。這首詩表達了人民的願望,高度評價了昭君出塞的歷史功績和偉大意義。

作者簡介

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