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鎮

諾鄧鎮

諾鄧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高海拔2930米,最低海拔1600米,高差1330米,乾涼同季、雨熱同期,東春和初夏乾旱明顯,雨水集中在7-10月,年平均氣溫16.2℃,年平均降雨量780毫米,年平均日照2150小時,最熱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最冷氣候在1月份,立體氣候突出,適宜於各種植物的生長和培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諾鄧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石門社區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2799
  • 地理位置:雲龍縣內
  • 面積:467平方千米
  • 人口:2.45萬人(2006年)
  • 方言:雲龍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諾鄧古村
  • 車牌代碼:雲L
  • 最高海拔:2930米
  • 最低海拔:1600米
概況,沿革,鄉鎮概況,文化教育,發展思路,發展目標,旅遊,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概況

諾鄧鎮位於雲龍縣中部。縣政府駐地。面積467平方千米,人口2.45萬人(2006年)。轄石門社區和青松、和平、象麓、果郎、諾鄧、杏林、永安、龍飛、天池、天燈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石門社區。黃(連鋪)金(頂)公路橫貫東西、永雲公路南接昆畹公路。境內有虎頭山、蟠龍寺等風景名勝。

沿革

明代為上五井(衙門設於大井)、師井兩土巡檢轄地。
清代,分屬師里、上五井裡、諾里。
民國元年(1912)改為東路等鄉,民國3年(1914)分屬第一、二區。
民國18年(1929)縣治由寶豐遷至石門。民國19年(1930)分屬一區和三區。
民國28年(1939)分屬上里鎮及諾里鄉。1949年底改為上里分區,1951年稱青雲鎮,翌年稱新雲鎮。
1958年改石門公社。
1962年改為石門鎮(轄城鎮、石門、象麓、青松、和平5個小公社)、石門區(含今寶豐鄉)。
1970年石門鎮轄城鎮居民委員會及石門、象麓、和平、青松4個生產大隊。
1971年,石門區改為石門公社,將石門鎮象麓、和平、青松大隊劃歸石門公社,石門鎮轄城鎮居民委員會、石門生產大隊。
1974年檢槽公社哨上和石門、永安部分村寨劃為龍飛大隊,歸石門公社。
1984年石門鎮轄街道、農村2個辦事處,石門公社改為石門區。
1988年撤銷石門區,所屬象麓、和平、青松3個小鄉劃歸石門鎮,其餘7個小鄉合併設立果郎鄉。
1997年,石門鎮面積83.9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轄青松、和平、象麓、石門、街道5個行政村;果郎鄉面積316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轄永安、龍飛、天燈、杏林、果郎、天池、諾鄧7個行政村。
2005年撤銷果郎鄉和石門鎮,設立諾鄧鎮。

鄉鎮概況

諾鄧鎮
坪壩子組成兩個魚形圖案,恰如“太極圖”中的“陰、陽兩儀”。縣城西面山頂海拔2552米上有被譽為滇西“高山明珠”的高山湖泊——天池,是全省最大的自然高山湖泊,四周有著10萬畝浩瀚的原始森林,共有高等植物60多科200餘種,還有國家二、三級保護動物19種。以雲南松為主的林海松原,林木高大挺拔,樹梢高聳入雲,相接雲天,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繁茂的森林草甸相互襯托,風景無比旖旎迷人。民間流傳著有諾鄧花燈、洞經音樂、龍燈等傳統文藝,還有集商業、文化交流為一體的“八三街”等各種民風濃郁獨特的節慶聚會。
雲龍縣城古稱石門井,為明代嘉靖年間開發的鹽井。1929年,雲龍縣城由寶豐井遷居於此,石門乃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進入新時期以來,緊緊圍繞建設“山水園林小城鎮”的目標,以產業培植為抓手,全力實施縣城綠化、美化、亮化、民族化工程,建成長廊花路、會務中心、騰龍廣場、沘江苑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眾多新景觀,使小城風貌更顯得秀麗迷人。
諾鄧鎮是2005年鄉鎮體制改革撤銷原石門鎮、果郎鄉而設立的一個新鎮。歷屆鄉黨委、政府始終緊跟時代步伐,一切從實際出發團結帶領幹部民眾艱苦奮鬥,不斷走向美好未來。特別是新鎮成立後,諾鄧鎮黨委、政府始終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整合挖掘文化旅遊資源,立足鎮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植林果、烤菸、畜牧、旅遊四大特色產業,全鎮的經濟、文化、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民眾的生活不斷改善,基礎設施不斷夯實,全鎮行政村全部通公路,自然村通路率達60%,農戶通電率達77%,通訊暢通,網際網路和閉路電視開通到鎮,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開通到村,初步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2008年底全鎮泡核桃種植面積達4.9萬畝,產值達1400多萬元;麥地灣梨達10000多畝,產值達180多萬元;大小牲畜存欄54135頭匹只,出欄牲畜42631頭匹,產值達3836萬元。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719萬元,比上年增長17%;財政總收入802萬元,比上年增長35%;工業總產值5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240萬元, 比上年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1951元,比上年增長19%。

文化教育

長期以來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來抓,堅持教育興鎮,人才強鎮。在鞏固“兩基”和“普實”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目前,全鎮設1箇中心校、11所村完小、1所初級中學、1所幼稚園。中心校教職工6人;國小教師147人,在校生1723人;國中教師42人、在校生464人;幼稚園教師25人,在園兒童176人,經過多年的努力教育文化設施不斷加強,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口素質明顯提高。切實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各種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認真開展好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工作,2008年農民新農合參合率達97.5%,全鎮有11個村衛生所,鄉村醫生25人,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發展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縣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生態優先,農業穩鎮、商旅活鎮,市政促鎮,科教興鎮,依法治鎮,和諧安鎮”的發展思路。繼續做大做強烤菸、林果、畜牧、旅遊四大產業,努力實現非公經濟、市政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目標

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8%以上;財政收入年均遞增8%以上;糧食總產量年均遞增1%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年均遞增5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產業結構更加合理,支柱產業逐步壯大,農村產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居住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和諧社會取得顯著成效。

旅遊

玉皇閣建築群
玉皇閣建築群位於雲龍縣諾鄧村,距縣城約7公里。現存建築以玉皇閣為主體,由玉皇閣,文、武廟和木牌坊組成。1988年公布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西竺寺位於雲龍縣象麓村,距城約3公里。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明永曆六年(1652年)增修。現存主殿,單檐歇山頂,通面闊13.9米,通進深11.3米,前檐廈廊闊3.2米,卷棚式頂,門楹懸“竺國宗風”橫匾,殿記憶體十八羅漢塑像,保護完好。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虎頭山古建築群
虎頭山古建築群位於雲龍縣諾鄧鎮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築群。在寺廟之間有曲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1987年公布為雲龍縣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優勢

諾鄧鎮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旅遊文化資源富集。

特色產業

旅遊業、商貿業、種植業和養殖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