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金庫》--為一部書籍的名稱,本書所編選的作品,代表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最高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世紀世界文學界的最高成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諾貝爾文學獎金庫
- 名稱:書籍的
- 代表:最高成就
- 特點:象智慧的泉水
內容簡介,本書前言,目錄,文章節選,作家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所編選的作品,代表了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最高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世紀世界文學界的最高成就。這些作品或輕柔熱烈、或深沉凝重,或朦朧晦澀、或圓潤空靈,象智慧的泉水、深邃的大海、夜鶯的歌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語言和種族,掠過世間萬物,如此地貼近人類的本心。在編選過程中,雖難以取捨,但力求從弱水三千中取飲一瓢,讓每一滴水都折射出燦爛的光輝;讓讀者能在這奇花紛紜的文學大觀園中汲取最美的華光。全書分為作家傳略卷、小說卷、戲劇卷、詩歌卷、散文卷共5卷,收齊了從1901年到1998年為止全部獲獎作家的代表作品和優秀作品,並收錄了全部授獎儀式上瑞典學院的頒獎詞和獲獎作家的獲獎演說,並對獲獎作家的生平情況、文學活動、創作風格和獲獎理由等作了簡要的闡述和剖析,讀者既了解諾貝爾文學獎全貌,又欣賞文學精品,並從中得記迪和裨益。這也就是我們歷盡艱辛編輯此書的目的和責任 本書所編選的作品,代表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最高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世紀世界文學界的最高成就。全書分為作家傳略卷,小說卷,戲劇卷、詩歌卷,散文卷共5卷,收齊了從1901年到1998年為止全部獲獎作家的代表作品和優秀作品,並收錄了全部授獎儀式上瑞典學院的頒獎和獲獎作家的獲獎演說,並對獲獎作家的生平情況,文學活動,創作風格和獲獎理由等作了簡要的闡述和剖析,使讀者既了解諾貝爾文學獎全貌,又欣賞到文學精品,並從中得到思想的啟迪。
本書前言
即使再過一世紀,文學的燦爛星空中,也不會消失他們的名字:泰戈爾、羅曼.羅蘭、法朗士、葉芝、蕭伯納、托馬斯.曼、黑塞、紀德、海明威、加繆、薩特、聶魯達、薩特等。他們和他們的優秀作品永遠是人類靈魂的星光,心中看不見的火焰。他們就是歷時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令全世界之矚目的近百位文壇名家巨擎。 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義大利聖列莫的別墅中去世。他捐獻出自己幾乎所有的巨額財產,用來獎勵那些為世界和平和在科學、文學領域內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們。他把文學獎與科學獎、和平獎並列,試圖通過自己設立的這個大獎,鼓勵人類在物質文明和精神生活上取得儘可能同步和諧的發展。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所屬的諾貝爾獎金文學委員會負責評定,委員會由五人組成,均為終身職務。歷時近一個世紀以來,瑞典文學院的十八位院士(永遠是十八位),牘案勞形,謹慎以求,日復一日在研究全球被推薦作家的作品和專業報告。從1901年以來,除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1943年因故未評獎外,98年中共有95位作家獲得此項殊榮。 毋庸質疑,任何一項文學獎的評定,都不會有絕對的公平。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定,歷來爭議頗多,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與否之類,諾貝爾在遺囑中提出“文學獎應該授予”在文學方面創造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獎金的頒發不必考慮民族的歸屬,賢者獲獎,不論是否是斯堪的納維亞人。 但何謂“理想主義傾向”諾貝爾本人並未做出任何解釋,瑞典文學院的評審們也未必理解和把握一致。最初,評審們把“理想主義傾向”解釋成維護本世紀初理想主義的一種保守觀點,要求入選作家的創作都能任何傳統文學的風範。而對當時激烈批判傳統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則採取排斥態度,因而象列夫.托爾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學巨子都未能入選。並且囿於瑞典本身的處境和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使得瑞典學院的視線只限於歐洲,主要是西歐和北歐。 到二三十年代,評審們又把“理想主義傾向”解釋為“對人類的深刻同情”與“廣泛的博愛主義”這一時期獲獎的作品大都相當鮮明地體現出強烈的文化批判意識,如在托馬斯.曼、劉易斯的小說和皮蘭德婁、奧尼爾的戲劇中,關注的已不僅是社會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對人性扭曲、異化的探討已成為相當重要的主題之一。這一階段,瑞典學院的視線雖然仍主要落在歐洲,但也逐步擴大到美洲、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出現了較大變化,評審們看重“文學的開拓者”,同時認識到,對人類生存價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實描繪,是富有歷史深度的“理想主義傾向”因而在這段時期內獲獎的,有許多是現代主義作家、如艾略特、福克納、加繆、薩特、貝克特等。 七十年代以來,瑞典學院又轉而特別重視“地方上的文學巨匠”從而使獲獎者擴大到澳洲、非洲,同時也把一些在當地聲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壇上默默無聞的作家,推到全世界讀者的面前,從近年來的情況看,瑞典學院似乎很重視通過多元交融取得豐碩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現實主義題旨,又有阿拉伯風味和現代新手法的馬哈福茲、融本民族傳統、東方哲學和法國超現實主義為一體的帕斯,既繼承印第安人和黑人傳統,又吸收歐美當代觀念的沃爾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傳統、現實題旨和現代手法結合在一起的托妮.莫里森,等等,如1997年義大利劇作家達里奧.福的獲獎,則表明評審們對當代社會中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困境的關注。 縱觀將近一一個世紀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定,雖然由於政治,以及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地方主義,諾貝爾文學獎的近百名獲獎作家,主要集中於歐美,但從評審們對評選標準的理解和把握一直在不斷改變和改進來看,諾貝爾文學獎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從歷年獲獎作家作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來看,獲獎提高了一些作家的世界聲譽,使二十世紀的文學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學,同時諾貝爾文學獎實際上也因這些獲獎人升華了它的權威性。 本書所編選的作品,代表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最高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世紀世界文學界的最高成就。這些作品或輕柔熱烈、或深沉凝重,或朦朧晦澀,或圓潤空靈,象智慧的泉水,深邃的大海,夜鶯的歌聲,超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語言和種族,掠過世間萬物,如此地貼近人類的本心,在編選過程中,雖難以取奇花分紜的文學大觀園中吸取最美的華光。全書分為作家傳略卷,小說卷,戲劇卷、詩歌卷,散文卷共5卷,收齊了從1901年到1998年為止全部獲獎作家的代表作品和優秀作品,並收錄了全部授獎儀式上瑞典學院的頒獎和獲獎作家的獲獎演說,並對獲獎作家的生平情況,文學活動,創作風格和獲獎理由等作了簡要的闡述和剖析,讀者既了解諾貝爾文學獎全貌,又欣賞文學精品,並從中得到啟迪和裨益。這也就是我們歷盡艱辛編輯此書的目的和責任。
目錄
第一卷 作家傳略卷 第二卷 小說卷 第三卷 戲劇卷 第四卷 詩歌卷 第五卷 散文卷
文章節選
日本]大江健三郎 “通過詩意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繪出現代的芸芸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衝擊。” --獲獎評語 [作家簡介] 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在授獎儀式上發表了題為《日本的美與我》的受獎演說,把東方的哲學、美學、禪學、文學等傳統思想和審美情趣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西方人的面前,使他們對神秘的東方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二十六年後的1994年,一位曾被川端稱讚為“具有異常才能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又獲得了這一珠榮,他在授獎儀式上發表了題為《我的暖昧的日本》的受獎演說,不同的是大江健三郎更多的是關注當代的社會、政治問題以及人的生存和生存困境。他獲獎是因為“以詩的力度創造了一個想像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現實與神話相互交融,勾勒出一幅反映當代人困境的多變的圖景。”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於日本四國島愛媛縣喜多郡的大瀨村,大瀨為一森林峽谷中的村莊,這裡的自然環境和民間習俗對大江後來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大江三歲時父親去世,他在大瀨讀完國小、國中後,於1950年考入愛媛縣縣立內子高中,後轉入縣立松山東高中。1953年高中畢業後赴東京入初習學校,翌年考入東京大學,1956年入東京大學文學部攻讀法文專業。1959年大江大學畢業後,即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60年2月,他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女兒伊丹緣結婚。 早在中學時期,大江健三郎酷愛文學,曾編輯學生文藝雜誌《掌上》在大學期間,他不僅閱讀了大量日本古典和現代文學名著,還熱中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梅勒、索爾.貝婁等歐美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對法國的存在主義作了深入的研究,大學的畢業論文即為《論薩特小說中的形象》。與此同時,他還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有小說《火山》、《奇妙的工作》、劇本《死人無口》、《野獸之聲》、1957年發表的小說《死者的奢華》還被推選為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並受到川端康成的稱讚。大江健三郎作為文學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壇。 1958年,因《飼養》、《人羊》、《先看後跳》和《出其不意變成啞巴》等早期重要作品的相繼發表,大江在文壇確定了地位,他從“自然發生期”的作家轉變為職業作家。《飼育》用山村孩子的視角,寫二戰中一美國黑人飛行員因飛機附毀被山村農民所俘,當縣政府下令將他押解上送時,美俘把給他送飯的少年擋在身前作為人質拒押,結果被少年的父親砸死,少年也嚇得大病一場,小說既刻畫了過著部落式生活,敦厚而又粗野的山村村民,也展示了山村這種烏托邦式生活的解體和山村孩子的成長。作品發表後大受稱讚。並並獲得日本最高的文學獎---芥川獎。《人羊》和《先看後跳》都以反映美國占領軍對日本人的凌辱為主題,前者寫駐日美軍帶一日本梆梆女郎在公共汽車上狎昵,並肆無忌憚地侮辱日本乘客,車上的日本人都默不作聲,如同任人宰割的羔羊,作品毫不掩飾地揭示了受害人及其周圍民眾的懦弱,後者寫美軍記者在朝鮮戰場把日本參戰者淹死在壕溝里,在場的日本人敢怒而不敢言,同樣也折射出扭曲了的靈魂以及被欺凌的命運。通過這兩篇作品,作者意在用含淚的鞭撻來喚醒人的良知。《出其不意變成啞巴》則寫了一個有關日本農民齊心合力把為虎作倀的美軍翻譯擊斃的故事。此外,還有《感化院的少年》等,這些作品從深層意義上來看,都展示了人在閉塞的現實社會中尋找自我和追求生存的狀態,在文學上凸現生存的危機意識,從而也可看出,作家在創作中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通過詩意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把現實與神話緊密凝縮在一起的想像世界,描繪出現代的芸芸眾生相,給人們帶來了衝擊。”
--獲獎評語
作家簡介
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在授獎儀式上發表了題為《日本的美與我》的受獎演說,把東方的哲學、美學、禪學、文學等傳統思想和審美情趣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西方人的面前,使他們對神秘的東方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二十六年後的1994年,一位曾被川端稱讚為“具有異常才能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又獲得了這一珠榮,他在授獎儀式上發表了題為《我的暖昧的日本》的受獎演說,不同的是大江健三郎更多的是關注當代的社會、政治問題以及人的生存和生存困境。他獲獎是因為“以詩的力度創造了一個想像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現實與神話相互交融,勾勒出一幅反映當代人困境的多變的圖景。”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出生於日本四國島愛媛縣喜多郡的大瀨村,大瀨為一森林峽谷中的村莊,這裡的自然環境和民間習俗對大江後來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大江三歲時父親去世,他在大瀨讀完國小、國中後,於1950年考入愛媛縣縣立內子高中,後轉入縣立松山東高中。1953年高中畢業後赴東京入初習學校,翌年考入東京大學,1956年入東京大學文學部攻讀法文專業。1959年大江大學畢業後,即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60年2月,他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女兒伊丹緣結婚。 早在中學時期,大江健三郎酷愛文學,曾編輯學生文藝雜誌《掌上》在大學期間,他不僅閱讀了大量日本古典和現代文學名著,還熱中於閱讀加繆、薩特、福克納、梅勒、索爾.貝婁等歐美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對法國的存在主義作了深入的研究,大學的畢業論文即為《論薩特小說中的形象》。與此同時,他還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有小說《火山》、《奇妙的工作》、劇本《死人無口》、《野獸之聲》、1957年發表的小說《死者的奢華》還被推選為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並受到川端康成的稱讚。大江健三郎作為文學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壇。 1958年,因《飼養》、《人羊》、《先看後跳》和《出其不意變成啞巴》等早期重要作品的相繼發表,大江在文壇確定了地位,他從“自然發生期”的作家轉變為職業作家。《飼育》用山村孩子的視角,寫二戰中一美國黑人飛行員因飛機附毀被山村農民所俘,當縣政府下令將他押解上送時,美俘把給他送飯的少年擋在身前作為人質拒押,結果被少年的父親砸死,少年也嚇得大病一場,小說既刻畫了過著部落式生活,敦厚而又粗野的山村村民,也展示了山村這種烏托邦式生活的解體和山村孩子的成長。作品發表後大受稱讚。並並獲得日本最高的文學獎---芥川獎。《人羊》和《先看後跳》都以反映美國占領軍對日本人的凌辱為主題,前者寫駐日美軍帶一日本梆梆女郎在公共汽車上狎昵,並肆無忌憚地侮辱日本乘客,車上的日本人都默不作聲,如同任人宰割的羔羊,作品毫不掩飾地揭示了受害人及其周圍民眾的懦弱,後者寫美軍記者在朝鮮戰場把日本參戰者淹死在壕溝里,在場的日本人敢怒而不敢言,同樣也折射出扭曲了的靈魂以及被欺凌的命運。通過這兩篇作品,作者意在用含淚的鞭撻來喚醒人的良知。《出其不意變成啞巴》則寫了一個有關日本農民齊心合力把為虎作倀的美軍翻譯擊斃的故事。此外,還有《感化院的少年》等,這些作品從深層意義上來看,都展示了人在閉塞的現實社會中尋找自我和追求生存的狀態,在文學上凸現生存的危機意識,從而也可看出,作家在創作中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