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經典:局外人·鼠疫

《諾貝爾文學獎經典:局外人·鼠疫》內容簡介:世界是荒謬的,現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活著沒有意義。《局外人》的主人公莫爾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醫生面對著同樣荒謬的世界時,態度完全不同:《局外人》的莫爾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連對母親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著局外人的態度;《鼠疫》中的里厄醫生在力搏那不知從何而來的瘟疫時,雖然有時感到孤單絕望,但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就是跟那吞噬千萬無辜者的毒菌作鬥爭,而且在艱苦的搏鬥中,他看到愛情、友誼和母愛給人生帶來幸福。里厄醫生不是孤軍作戰,他最後認識到只有通過一些道德高尚、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無忌憚的瘟神,人類社會才有一線希望。《諾貝爾文學獎經典:局外人·鼠疫》收錄了法國現代著名存在主義文學家加繆的兩部作品:《鼠疫》與《局外人》。這兩部作品同是加繆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局外人》寫的是人在荒繆的世界中孤立無援,身不由已;《鼠疫》寫的是面臨同樣的荒唐的生存時,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而是在艱苦搏鬥中感受著人生的幸福。

基本介紹

  • 書名:諾貝爾文學獎經典:局外人•鼠疫
  • 譯者:郭宏安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34929, 7544734927
  • 作者:阿貝爾•加繆 (Albert Camus)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308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譯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序言,

內容簡介

瑞典學院前常務秘書賀拉斯·恩達爾作序推薦,獨家收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受獎詞,世界是荒謬的,現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獨,活著沒有意義。《諾貝爾文學獎經典:局外人·鼠疫》的主人公莫爾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醫生面對著同樣荒謬的世界時,態度完全不同:《局外人》的莫爾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連對母親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著局外人的態度;《鼠疫》中的里厄醫生在力搏那不知從何而來的瘟疫時,雖然有時感到孤單絕望,但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就是跟那吞噬千萬無辜者的毒菌作鬥爭,而且在艱苦的搏鬥中,他看到愛情、友誼和母愛給人生帶來幸福。里厄醫生不是孤軍作戰,他最後認識到只有通過一些道德高尚、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無忌憚的瘟神,人類社會才有一線希望。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阿貝爾·加繆 譯者:郭宏安 顧方濟 徐志仁
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代著名存在主義文學家,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的獲得者。他在1913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他的父親生於阿爾薩斯,從小失去父母,曾多次逃離寄養的孤兒院,長大後在阿爾及利亞當農業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不久,在對德作戰中受傷身亡,當時加繆還不滿一歲。加繆繼《局外人》、《鼠疫》之後,曾計畫在另一部長篇小說《第一人》中描寫他的父親的一生。他的母親是祖代移居阿爾及利亞的西班牙人後裔;在她的扶養下,加繆在貧困的阿拉伯居民中間長大,對他們的處境始終懷有深切地同情

媒體推薦

他作為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
——瑞典學院

序言

諾貝爾文學獎設立於1901年,逐年頒發,是瑞典發明家、實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所創立的五大獎項之一。其中的三個獎項是用來獎勵科學研究方面的成就,還有一個是為了表彰為爭取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一般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個作家所能被授予的最高榮譽。中國的譯林出版社即將出版一套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作品叢書,這是一則令人欣喜的訊息,也進一步證明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性。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寫作,與其他優秀作家的相比,有何殊異之處?人們可以合情合理地質疑:為什麼該有殊異之處呢?作家的履歷表上增添一個條目,一本書於是就改變了面目嗎?以何種方式改變了呢?然而,一位作家的“作品”,不僅僅是一整套文本而已,還包含了閱讀這些文本的心理前提。因此,一旦獲獎,一些東西也就無可否認地改變了。
俄羅斯流亡作家伊凡·蒲寧193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他曾在日記中描述,接到來自斯德哥爾摩的著名電話以後,他如何被一種心理反作用所困擾,本能地感到懷疑。他步行走回普羅旺斯的格拉斯小鎮上他的小小居所,途中開始感到疑惑,相信這一切都只是出於他的自我暗示。快到家的時候,天色向晚,荒寂的橄欖樹林中暮色漸濃,他看見了每一扇窗里的燈火,被帶回到現實中來。人們都在那裡,等著向他祝賀。“靜靜的憂傷停落在我心上。”他寫道。他恍然明白他的生活永遠改變了,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的樣子。他的寫作也是如此。從那一刻起,他的作品將被視為屬於精英階層,依此被劃定等級,無論人們對於精英階層本身是什麼樣的看法。他寫的書仍然有可能不被閱讀,但作家蒲寧不再有可能被遺忘。從此以往,諾貝爾獎之光將永遠在他寫作生涯的視窗閃耀,仿若在靜靜地迎候。
由於諾貝爾文學獎為全世界所矚目,由於它享有如此高的威望,諾獎獲得者的作品不免被認為構成了一類經典。這就引起了不少批評指責,例如,20世紀許多最偉大的作家並不在獲獎之列,獲獎者中女性太少,歐洲之外的作家太少,而平庸之輩太多。我相信,於1901年開始了第一任諾貝爾委員會工作的瑞典學院的院士們,如果意識到他們將會啟動什麼,為後世帶來什麼,一定會感到驚恐。當然,在諾貝爾獎初創立的那些年頭,沒有人覺得這個獎項是定義經典的手段。“經典”的概念也並不適用於當時的文學。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遺囑中說明,獎項頒發給前一年出版的一部作品,很顯然,這指的是單一的一部作品而不是一整套著作。很顯然,這位捐贈人希望諾貝爾文學獎在當代發生作用,而不是給從古到今的大師加冠加冕。不過瑞典學院引申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的用詞,聲稱“前一年”應該主要理解為對作品持久生命力的要求,因此,較早的作品也可以獲獎,但“只有當它們的重要性剛剛浮出水面”(《諾貝爾基金會章程》第二節)方才可以。這樣一來,考量一個作家畢生的全部作品而非一部單一的作品,就成為了一項原則。從瑞典學院的角度來看這是十分明智的,如果嚴格遵照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來做的話,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性就會大打折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