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諾萊塢
- 外文名:Nollywood
- 發源:奈及利亞
- 影響:每年出品1500部~2000部影視作品
來源,風格特色,發展歷程,製作成本,困境,影響,評價,
來源
風格特色
“諾萊塢”並非“好萊塢”的簡單翻版。這種生產模式是將所有生產的電影和電視劇直接拍成DVD格式,拷貝後,最終出現在各大主要城市的市場中。
奈及利亞目前每年出品1500部~2000部影視作品,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講述了男女老少、窮人、富人一級不同信仰的人群的故事,擁有非常廣泛的收視人群。
如果單從拍攝的影片數量上看,奈及利亞的“諾萊塢”已經是僅次於好萊塢和寶萊塢的世界第三大電影王國。它拍攝的電影雖然多數是投資廉價、內容烏七八糟的低劣影片,卻讓成千上萬的影迷愛之不捨。“諾萊塢”的電影起步較晚,多數電影評論家認為,奈及利亞1992年的一部電影《奴役下的生活》對該國電影業產生了重大影響。該片講述了一個男子著迷於魔教,竟然要犧牲自己的妻子來換取財富的故事。自此以後,這種巫魔風格的電影奠定了“諾萊塢”的發展方向。
相較於好萊塢電影,非洲人更喜歡奈及利亞人拍的電影。西方電影中的非洲總是被打上“貧窮”、“饑荒”、“愛滋病”的烙印。而奈及利亞人鐘情於讓黑人變得“陽光”的電影,電影題材涵蓋社會各個層面,圍繞著男女愛情、窮人發財和貪污腐敗等展開。而諾萊塢為滿足“多部族、多文化、多語言”的非洲特色,也深挖各部族的傳統傳說和名人軼事。
發展歷程
1903年,奈及利亞引進了電影。
1948年,電影開始實際製作,但僅限於紀錄片和新聞影片,奈及利亞本土電影還幾乎是一片空白。
1979年,奈及利亞電影公司成立,以此為節點,奈及利亞電影業發展的步伐開始加快,本土影片層出不窮,並開始銷往非洲各地,奈及利亞成為全球電影產業發展最迅速的國家。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諾萊塢開始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
2011年起,奈及利亞影像相關行業年營業收入都在2億到3億美元之上,從業人數更是超過百萬,僅次於農業。非洲人民對此相當自豪,開始用“世界第二大電影產業”來形容諾萊塢。
2011年以2000部的電影年產量超過好萊塢,成為僅次於寶萊塢的“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而同樣處於快速發展中的中國每年電影產量為500部。
2006年,諾萊塢電影界製作了八百七十二部作品,位列拍電影最多國家前三名。
2010年後,諾萊塢還扮演了另一個重要角色:緩解緊張的政治局勢。奈及利亞社會治安一直比較動盪,僅2014年4月一個月,奈及利亞就先後爆發了首都爆炸、上百名女生被綁架等一系列惡性事件,當地居民在騷亂過後都無法出門。在這種動盪的環境下,諾萊塢輕鬆陽光的影片從文化上舒緩了整個國家敏感脆弱的神經,並有益於民主運動的推行。
製作成本
諾萊塢如此繁榮的電影產業成本卻低到不可思議,平均每部影片的成本只有1.5萬美元,就算稍微大製作一些的電影,成本也絕不會超過20萬美元。成本如此之低的原因主要是很多電影都並非出自傳統的電影公司,有時直接在旅館中拍攝,有時則可能在當地居民的家中或辦公室里,甚至連布景都不需要。據統計,每部諾萊塢電影的投資回報幾乎是成本的10倍。
困境
對諾萊塢來說,電影人最大的困境莫過於雖然產業發展蓬勃,但是卻沒有銀行願意給他們投資。究其原因,小作坊式生產、無正規院線、盜版泛濫、缺乏監管機制,無一不構成阻礙其發展的沉重桎梏。以諾萊塢的大本營、有著1500萬人口的大城市拉各斯為例,2005年才有了第一家像樣的電影院,其他影院小且設備老舊,播放的影片也多為歐美大片。
在奈及利亞這樣一個70%居民每日生活費不到1美元的國家中,每張售價2.3美元的DVD已經非常昂貴,更何況花上6.6美元去電影院看電影。因此,奈及利亞的電影業找到另一種替代辦法,即利用錄像帶為人們提供娛樂,最終再流向網路,通過切片廣告盈利。目前奈及利亞全國有50多萬個家庭電影錄像帶發行租賃俱樂部,產業規模超27.5億美元。
影響
諾萊塢電影幾乎“統治”了整個非洲。在西非各法語國家,諾萊塢電影即使不打上法文字幕,也非常暢銷。在東非烏干達,電影人希望複製奈及利亞的“成功模式”,創造出烏干達的烏萊塢。
越來越多的人看好奈及利亞電影業的發展前景,參與到諾萊塢的浪潮中來。生於英國的奈及利亞人傑森·尼克,在2010年12月建立了一個名為“IROKOtv”的提供免費和付費的電影點播的網路平台,被稱為非洲的Netflix(美國線上流媒體視頻服務商),他也因此入選福布斯雜誌評選的十位非洲年輕的百萬富翁。諾萊塢的電影產業取得了巨大的飛躍的同時,也使得奈及利亞的GDP快速增長,並超越南非成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
評價
《奴役下的生活》的製片人奧凱丘庫·奧貢約佛爾在2006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諾萊塢還只是個孩子,請等它長大成人。到那時,批評我們的人會回過頭來向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