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趙家鎮桔槔井灌工程

諸暨趙家鎮桔槔井灌工程

中國諸暨井灌工程遺產位於浙江省諸暨市趙家鎮的泉畈村,地處會稽山走馬崗主峰下的黃檀溪沖積小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462mm,土壤以砂壤土為主,地下水資源豐富、埋深淺,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在1~3m,雨季則在1m以內。數百年來,鑿井並用桔槔提水成為泉畈村居民灌溉的主要方式,至今仍在使用。諸暨井灌工程遺產是桔槔這一古老提水機械的活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諸暨趙家鎮桔槔井灌工程
  • 外文名:Zhuji Shadoof Irrigation System
概述,沿革,工程體系,工程效用說明,灌溉工程遺產,

概述

中國諸暨井灌工程遺產位於浙江省諸暨市趙家鎮的泉畈村,地處會稽山走馬崗主峰下的黃檀溪沖積小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462mm,土壤以砂壤土為主,地下水資源豐富、埋深淺,枯水期地下水埋深在1~3m,雨季則在1m以內。數百年來,鑿井並用桔槔提水成為泉畈村居民灌溉的主要方式,至今仍在使用。諸暨井灌工程遺產是桔槔這一古老提水機械的活化石。

沿革

桔槔是最古老的提水機械之一,早在公元前15世紀前就已在古巴比倫和埃及等地廣泛套用。中國在公元前4世紀的《莊子》中就詳細記載了使用桔槔提取井水灌溉的方式:“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為槔”,稱“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諸暨趙家鎮一帶居民是12世紀後中原移民,以何、趙兩姓為主,在這裡挖井提水灌溉,發展農業,逐漸形成泉畈、趙家等村落。據趙氏宗祠內刻於1809年的“蘭台古社碑”記載,當時趙家一帶“阡陌縱橫,履畈皆黎,有井,歲大旱,里獨豐谷,則水利之奇也。”清康熙時(1662-1722)在黃檀溪上建永康堰攔水,以增加地下水入滲補給和井的灌溉提水可供水量,《諸暨蘭台趙氏宗譜》中記載,“天旱水枯,家家汲井以溉稻田。旱久則井亦枯,必俟堰水周流,井方有水。以地皆沙土,上下相通,理勢固然。”說明至晚至17-18世紀趙家一帶桔槔井灌已成為主要灌溉方式,也可見當時的古人對地下水循環已有科學認識。永康堰於20世紀中期被沖毀後,又於下游新建攔河堰一座,仍延續其歷史功能。
歷史上諸暨市桔槔井很多,當地人稱作“拗井”。20世紀30年代以前趙家鎮的拗井最多達8000多眼。1985年統計還有3633眼,灌溉面積6600畝。在近30多年的城鎮化進程中許多古井被填埋,數量劇減。泉畈村是目前拗井保存最為集中的區域,井灌核心區還有古井118眼,灌溉面積400畝,傳統的桔槔提水灌溉仍在延續。

工程體系

諸暨趙家井灌工程體系包括攔河堰、古井、桔槔、田間渠道。黃檀溪上的攔河堰是人為增加地下水入滲補給、提高灌溉提水量的工程設施。一口井、一架桔槔、一丘田,以及簡易的田間渠道,即構成一個獨立而完善的井灌農業單元。這種田被稱作“汲水田”。遺產核心區包含古井118眼,灌溉面積共400畝。井一般深2~5m,井口直徑1~2m,上窄下寬,底徑一般1.5~2.5m。井壁由卵石乾砌而成,部分粉砂壤田裡,井底部用松木支撐。井壁外周用碎砂石做成反濾層。提水的桔槔由拗樁、拗桿、拗秤和配重石頭構成,汲水的水桶為特製,通過木軸與拗桿下端聯在一起,稱作拗桶。本地人將這種用桔槔提水灌溉的井稱作“拗井”,“拗”字形象地體現了井灌提水過程。提水時人站在井口竹梁(木板)上,向下拉動拗桿將拗桶浸入井水中,向上提水時藉助拗秤的槓桿作用,一桶水提起來省力不少。井口的出水方向放置草辮,保護拗桶不被磕壞。有的井旁還建有簡易小屋,以供避雨、休憩和存放農具,稱作“雨廠”。

工程效用說明

諸暨井灌工程遺產現在仍在發揮灌溉和生活供水效益。目前井灌工程遺產核心區泉畈村共有灌溉拗井118眼,提水灌溉面積400多畝。泉畈、趙家、花明泉等村生活用水也以地下水為主,遺產區受益人口約1萬人。

灌溉工程遺產

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六十六屆國際執行理事會,於當地時間10月12日晚的全體會議上公布2015年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諸暨桔槔井灌工程與壽縣芍陂、寧波它山堰3個項目入選。
諸暨趙家鎮桔槔井灌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