諠

喧 (xuān), 部首:言,部外筆畫:9,總筆畫:16;形容詞為喧鬧的意思;動詞有忘記的意思。組詞有:喧諭喧引喧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諠
  • 通假字:“喧”
  • 詞性:形容詞
  • 拼音:xuān
基本信息,部分詞典解釋,《新華字典》電子版,《漢語大詞典》,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喧鬧 [noisy]
喧議朝廷,不避尊賤。--《南齊書·劉祥傳》
於是更置謹直者數百人,以防喧斗於街術。--《魏書·刑罰考》
又如:喧雜(喧譁嘈雜);喧譁(聲大而嘈雜);議(大聲而嘈雜地議論)
喧 <動>
通“諼”。忘記 [forget]
喧,忘也,通作諼。--《集韻》
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禮記·大學》引《詩》
猶喧已而遺形。--班固《幽通賦》
又如:喧草(忘憂草);喧己(忘我)
喧 :xuān xuǎn
部首:言,部外筆畫:9,總筆畫:16
五筆86&98:YPGG 倉頡:YRJMM
筆順編號:4111251445125111 四角號碼:03616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AE0
● 喧 xuānㄒㄩㄢˉ
◎ 同。
◎ 古同“諼”,欺詐。

部分詞典解釋

《新華字典》電子版

喧xuān 1.聲音大而嘈雜。喧嚷;吵鬧。 2.通"諼"。忘記。 3.通"諼"。欺詐。 4.通"咺"。顯赫貌。參見"喧赫"。 5.通"萱"。 6.通"宣"。參見"喧諭"。 7.用同"歡"。參見"喧愉"。
《辭海》
喧[喧]一(xuān)①聲音大而嘈雜。如:喧譁。 陶潛《飲酒》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②通“咺”“烜”。顯赫貌。。《禮記·大學》:“赫兮咺兮者,威儀也。”》詩·衛風·淇奧》作“咺”二(xuǎn)通“咺”,悲泣。《漢書·外戚傳上》:“悲愁於邑(嗚咽),咺不可止兮。”

《漢語大詞典》

喧1 〔xuān ㄒㄩㄢ〕
〔《廣韻》況袁切,平元,曉。〕
1.聲音大而嘈雜。喧嚷;吵鬧。 漢 王褒 《洞簫賦》:“惟詳察其素體兮,宜清靜而弗喧。” 南朝 宋 鮑照 《東武吟》:“主人且勿喧,賤子歌一言。” 前蜀 杜光庭 《謝允上尊號表》:“今則關河克靜,鞞柝無喧。” 清 徐大椿 《洄溪道情·戒爭產》:“爭田地,終日喧。”2.通“ 諼 ”。朱熹 集註:“喧,《詩》作諼,並況晚反。”《韓詩外傳》卷九:“ 孟子 少時誦,其母方織。 孟子 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也。”3.通“ 諼 ”。欺詐。《西遊記》第六回:“斷是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進去,他便一口咬住。”參見“ 喧言 ”。4.通“ 咺 ”。顯赫貌。參見“ 喧赫 ”。5.通“ 萱 ”。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字說·字異而義同》:“萱草, 阮籍 《詠懷詩》用喧( 鯤 案:《詠懷詩》作諼, 謝惠連 《西陵遇風詩》作喧)字,《說文》用萱、萱、萱三字,其實一也。”參見“ 喧草 ”。6.通“ 宣 ”。參見“ 喧諭 ”。7.用同“ 歡 ”。參見“ 喧愉 ”。
【喧引】猶喧囂。 晉 丘道護 《道士支曇諦誄》:“幽境湛默,人肆喧引。”
【喧言】詭辯,能言善辯。喧,通“ 諼 ”。《史記·淮陰侯列傳》:“ 燕 已從,使喧言者東告 齊 , 齊 必從風而服。”
【喧呼】喧鬧呼喊。《後漢書·銚期傳》:“ 光武 趨駕出,百姓聚觀,喧呼滿道。”《隋書·東夷傳·高麗》:“喧呼馳逐,再三而止。”
【喧呶】見“ 喧詉 ”。
【喧沓】見“ 喧誻 ”。
【喧草】即忘憂草。喧,通“ 萱 ”。《文選·謝惠連詩》“積憤成疢痗,無萱將如何” 唐 李善 註:“《韓詩》曰:‘焉得萱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薛君 曰:‘喧草,忘憂也。萱與“喧”通。’”
【喧客奪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來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清 惲敬 《答來卿書》:“若不敘 北平王 ,於理不可,然輕敘則不稱 北平王 ,重敘則少監一邊寥落,喧客奪主矣。”
【喧豗】喧鬧之聲。 宋 徐鉉 《稽神錄·豫章中官》:“聚語喧豗,如前所聞。”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圖》詩:“冰弦寫離愁,洞合遠喧豗。”
【喧動】1.喧譁騷動,不寧靜。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2.聒噪鼓動。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 齊 之季世,多以財貨託附外家,喧動女謁。”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其弟 四六 者,輒衣赭服,傳宣喧動。”
【喧訟】大聲爭議。 唐 韋應物 《朝請後還邑寄諸友生》詩:“閉閣寡喧訟,端居結幽情。”
【喧聒】喧囂刺耳。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國中口語籍籍” 唐 顏師古 註:“籍籍,喧聒之意。”
【喧然】聲大而雜貌。《太平廣記》卷三四六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劉惟清》:“俄有輜重鼓角,部隊紛紜,或歌或語,喧然競進。”《舊唐書·薛登傳》:“故選司補署,喧然於禮闈;州貢賓王,爭訟於階闥。”《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嘗以九日宴 宣華苑 , 嘉王 宗壽 以社稷為言,言發泣涕, 韓昭 等曰:‘ 嘉王 酒悲爾!’諸狎客共以慢言謔嘲之,坐上喧然。”
【喧訴】謂大聲陳訴,雜然相爭。《資治通鑑·唐則天后長壽元年》:“今之選人,鹹稱覓舉,奔競相尚,喧訴無慚。”
【喧詞】喧嚷不平的言辭。《舊唐書·孝友傳·張琇》:“近聞士庶,頗有喧詞,矜其為父復讎,或言本罪冤濫。”
【喧詉】亦作“ 喧呶 ”。
猶喧鬧。 南朝 梁 劉孝標 《東陽金華山棲志》:“酒酣耳熱,屢舞喧呶。” 宋 歐陽修 《與范忠文公景仁書》:“其他喧詉,中外所聞,大略如此,故不待煩言。” 清 唐孫華 《端陽後二日邀諸友草堂小集》詩:“眼中耆舊思常見,世上喧呶願不聞。”
【喧湫】《左傳·昭公三年》:“初, 景公 欲更 晏子 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後因以“喧湫”指低濕、狹小、喧鬧、塵土飛揚的地方。 北周 庾信 《答移市教》:“聖德謙虛,未忘喧湫。”
【喧愉】歡快,歡悅。喧,用同“ 歡 ”。 唐 劉恭伯 《壽州護軍大夫梁公創製功績記》:“士卒之富者樂其業,貧者安其居。歌謠喧愉,令美充塞。”
【喧亂】喧鬧不拘禮度。《隋書·隱逸傳·李士謙》:“ 李氏 宗黨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會極歡,無不沉醉喧亂。”
【喧詬】喧嚷辱罵。《新五代史·雜傳十六·李愚》:“ 昫 與 馮道 姻家, 愚 以此誚 昫 ,兩人遂相喧詬。” 清 褚人獲 《堅瓠廣集·上天取仙桃》:“久之,忽聞天上作喧詬聲。”
【喧諍】喧嚷爭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拘屍那揭羅國》:“直性婆羅門曰:‘勿誼諍也,宜共分之。’”
【喧煩】喧鬧嘈雜。《雲笈七籤》卷五七:“七旬之時,心惡喧煩,志願高翔。”
【喧赫】猶顯赫。喧,通“ 咺 ”。《後漢書·酷吏傳論》:“風行霜烈,威譽喧赫。”《資治通鑑·漢靈帝建寧三年》:“初,中常侍 張讓 有監奴,典任家事,威形喧赫。”
【喧鬧】喧譁吵鬧。 宋 葉適 《故知廣州薛公墓志銘》:“ 岳 家軍馬素齊整,無故忽喧鬧。”
【喧播】傳播。喧,通“ 宣 ”。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夏竦西伐》:“比 竦 聞之,急令藏掩,而已喧播遠近矣。”
【喧橫】喧擾放縱。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書》:“學校之持公論者必不以喧橫得禍,士大夫之秉直節者必不以貪贓加罪。”
【喧誻】亦作“ 喧沓 ”。
喧囂紛雜。 宋 文同 《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銘》:“攢嗥旅吠,中外喧誻,往往為立獄。” 清 昭連 《嘯亭雜錄·書劍俠事》:“如其夥眾多,聲應喧沓,何以守者闃然無所聞見?”
【喧憒】嘈雜紛亂。《華嚴經·賢首品》:“若有不識出離法,不求解脫離喧憒。”
【喧鬨】喧呼哄鬧。 明 高明 《琵琶記·杏園春宴》:“他寂寞高堂菽水誰供奉,俺這裡傳杯喧鬨。”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正俗一》:“若與我輩飲,則觀摩漸染未必無益,不愈於與群小輩喧鬨酗酒耶!”
【喧駭】嘩亂驚駭。《晉書·后妃傳上·惠羊皇后》:“今 上官巳 犯闕稱兵,焚燒宮省,百姓喧駭。”
【喧擁】喧譁簇擁。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玄奘》:“將欲入都,人物喧擁,取進不前,遂停別館。”《宋史·趙普傳》:“ 太祖 欠伸徐起,而眾軍擐甲露刃,喧擁麾下。”
【喧頭】指騙局。《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被這些人弄了幾番喧頭。”
【喧罵】吵鬧叫罵。《資治通鑑·唐昭宗天復二年》:“ 鳳翔 兵十餘人遮 韓全誨 於 左銀台門 ,喧罵曰:‘闔境塗炭,闔城餒死,正為軍容輩數人耳!’”
【喧諭】 太平天國 《天朝爵職稱謂》堅定以 洪仁玕 名義發布或由諸王聯名發布而由 洪仁玕 領銜之文告稱“喧諭”。喧,通“ 宣 ”。 太平天國 洪仁玕 《資政新篇》:“ 天國 開朝精忠軍師殿右軍 乾王 洪 喧諭:照得治國必先立政,而為政必有取資。” 太平天國 洪仁玕 《戒浮文巧言諭》:“天父天兄天王 太平天國 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 乾王 洪 、頂天扶朝綱 幼贊王 蒙 、殿前忠誠二天將 李 為喧諭合朝內外官員書士人等一體知悉:照得文以紀實,浮文在所必刪;言貴從心,巧言由來當禁。”
【喧喧】形容聲音大而混雜。 南朝 陳 徐陵 《長安道》詩:“喧喧擁車騎,非但執金吾。” 唐 沈佺期 《李舍人山園送龐邵》詩:“符傳有光輝,喧喧出帝畿。” 元 吳萊 《新開河口同方養心望東嶽》詩:“嘗思一舉小天下,俯視人世爭喧喧。”
【喧濁】指喧鬧和混濁的塵世。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征君》:“誓將徙窮谷,庶可逃喧濁。”
【喧寰】喧鬧的塵世。 明 湯顯祖 《療鶴賦》:“擬俊格以難攄,遲喧寰而眷托。”
【喧繁】喧鬧。 唐 白居易 《贖雞》詩:“清晨臨江望,水禽正喧繁。”
【喧譁】聲大而嘈雜。《呂氏春秋·樂成》:“誠能決善,眾\雖喧譁而弗為變。” 唐 韓愈 《讀》詩:“欲不布露言,外口實喧譁。”《鏡花緣》第三一回:“市中擺列許多花燈,作買作賣,人聲喧譁。”
【喧謗】謂眾口誹謗。《隋書·房陵王勇傳》:“於是內外喧謗,過失日聞。”
【喧擾】嘈雜紛擾。《世說新語·方正》“ 羅君章 曾在人家” 劉孝標 注引《羅府君別傳》:“以官廨喧擾,於城西池小洲上立茅茨。”
【喧雜】喧譁嘈雜。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下:“而 劉司空 晨夕端笏問我起居,其餘燕雀莫敢喧雜。” 明 李贄 《三叛記》:“夫縣城喧雜,豈閉關地耶?”
【喧闐】喧譁擁擠。 唐 陸喬 引 沈青箱 《過台城感舊》詩:“繁華今寂寞,朝市昔喧闐。”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凡新婚者,卻扇之夕,親朋雜沓,呼笑喧闐,謂之鬧房。”
【喧譊】吵嚷;喧鬧。《晉書·庾純傳》:“臨時喧譊,遂至荒越。”《南史·陳暄傳》:“沈湎喧譊,過差非度。”
【喧饞】猶喧譁。 太平天國 洪秀全 《御製千字詔》:“騎坐群呼,童孩喧饞。”
【喧騰】喧鬧沸騰。《舊唐書·田弘正傳》:“時賜 鎮州 三軍賞錢一百萬貫,不時至,軍眾喧騰以為言。”《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二》:“道路之喧騰不已,諫臣之條疏頗多,罪狀顯彰,典刑斯舉,合從極法,以塞群情。”
【喧噪】喧譁;吵鬧。《瑜伽師地論》卷三三:“種種品類,諸眾集會,所出種種雜類音聲,名喧噪聲。”《資治通鑑·唐僖宗光啟三年》:“是日, 駢 登 延和閣 ,聞喧噪聲,左右以 師鐸 之變告。” 清 夏燮 《中西紀事·五口釁端》:“相與喧噪。”
【喧議】大聲而嘈雜地議論。《南齊書·劉祥傳》:“喧議朝廷,不避尊賤。”《舊唐書·孝友傳·張琇》:“然道路喧議,故須告示。”
【喧競】喧鬧爭競。《晉書·涼武昭王玄盛傳》:“感兵難繁興,時俗喧競,乃著《大酒容賦》以表恬豁之懷。”
【喧囂】亦作“ 喧囂 ”。
聲音大而嘈雜;吵鬧。《文選·謝惠連詩》:“近矚袪幽蘊,遠視湯喧囂。” 張銑 註:“喧,聒;囂,氣也。”一本作“ 喧囂 ”。《隋書·宇文化及傳》:“ 虔通 偽曰:‘草坊被燒,外人救火,故喧囂耳。’” 清 唐孫華 《同年沈昭嗣明府談杭州西溪之勝》詩:“名高物爭逐,頗亦厭喧囂。”
【喧囂】見“ 喧囂 ”。
【喧讙】喧譁。 清 姚錫光 《東方兵事紀略·釁始篇》:“處士朋興,喧讙雷動。”
【喧讓】喧譁責讓。 明 楊漣 《劾魏忠賢疏》:“近乃公然三五成群,勒逼喧讓,政事之堂,幾成哄市。”
【喧斗】喧譁毆鬥。《魏書·刑罰志》:“於是更置謹直者數百人,以防喧斗於街術。吏民安其職業。”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況袁切《集韻》《韻會》許元切,𠀤音暄。與諼同。詐也。
忘也。詳後諼字注。
《廣韻》嘩也。《正韻》囂也。《史記·鼂錯傳》諸侯喧譁。《後漢·姚期傳》喧呼滿道。《晉書·惠羊皇后傳》百姓喧駭。《韻會》與喧同。《正字通》與吅咺讙嚾𠀤通。當作〈言𡨈〉。
《集韻》《類篇》𠀤火遠切,暄上聲。亦忘也。《班固·幽通賦》猶喧已而遺形。咺字原從口從𠄢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