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量放旱損百姓租稅疏》是唐代李絳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量放旱損百姓租稅疏
- 作者:李降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論量放旱損百姓租稅疏》是唐代李絳創作的一篇散文。
《論量放旱損百姓租稅疏》是唐代李絳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論量放旱損百姓租稅疏伏以聖慈憂旱,務在恤人,將欲赦其流亡,無如減其租稅,則下懷感悅,上動陰陽。昨正月中所降德音,量放江淮去年錢米。臣聞所放數內,已有徵納,縱未納者...
《緣今時旱請更減放江淮旱損州縣百姓今 年租稅》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緣今時旱請更減放江淮旱損州縣百姓今年租稅 右,伏以聖心憂軫,重降德音,欲令實惠及人,無如減放租稅,昨正月中所降德音,量放去年錢米。伏聞所放數內,已有納者,縱未納者,多是逃亡,假令不放,亦征不得。況旱...
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百姓就會憂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稅,(朝廷)賣官爵,(百姓)賣兒女,(這樣的事)已經傳入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國家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驚恐的呢?年成有好壞(荒年、豐年),(這是)大自然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遭受過。如果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災,國家拿什麼...
希望天能下雨,解除乾旱,使百姓稍有收成。然而縱有收成,也僅夠交租稅,否則誰能經受得往官吏的嚴刑毒打?進一步深化了主題。全詩用通俗的語言,不加雕琢地描繪了旱災之年的農村景象,揭示了農民的悲慘遭遇,敘寫之中流露出詩人的憂民情懷。作者簡介 張綱孫(生卒年不詳),字祖望,錢塘人。沈德潛論其詩曰:“...
據河中同華耀陝青齊淄絳萊等州各申災旱損田處,已令本道判官檢行,不敢額定頃畝。如保內人戶逃移,不得均攤抵納本戶租稅。其稅子如闕本色,許納諸雜萄斛斗黍充,每斗折粟八升。今許納本色稗子,特與免稅。前件遭旱州府,據檢到見苗,仍恐輸官不迨,今祗徵一半稅物,仍於於便近州府送納,其餘一半...
詔曰:‘比年旱歉,先聖憂人,待詔逋租悉皆蠲免。而實敢肆誣罔,復令征剝。’又,‘是時春夏旱,實一不以介意,方務聚斂徵求,以給進奉。每奏對,輒曰:今年雖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稅皆不免,人窮至壞屋賣瓦木、貸麥苗以應官。’” (13)方世舉雲:“《詩·召旻》:‘我饑饉,民卒流亡。’”...
而此篇之作,蓋亦因此而有所感觸也。詩中“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句,可與《白氏長慶集》四一《奏請加德音》中節目,及李相國《論事集》四《論量放旱損百姓租稅》條之言相參證,以深之與樂天同上之狀,其所言者,雖為江淮等處之稅,然其情事則正與樂天此篇詩句所言相符同故也。
輒依古作四言《元和聖德詩》一篇,凡千有二十四字,指事實錄,具載明天子文武神聖,以警動百姓耳目⁷,傳示無極,其詩曰:皇帝即阼⁸,物無違拒,日暘而暘⁹,曰雨而雨。維是元年,有盜在夏,欲覆其州,以踵近武。皇帝曰嘻!豈不在我?負鄙為艱,縱則不可。出師征之,其眾十旅;軍其城下,告以福...
去年正當農田插秧時分,天氣突然反常,盼不到及時的甘霖,四方的鄉野上出現了嚴重乾旱的災情。穀子顆粒無收,麥苗焦枯殆盡,農民滿臉愁雲。物價因而飛漲,一天比一天猛增。用料鈔調換新鈔,十成要再加三成;而繳納租稅卻要折四計算,一斗粗糧只合得六升。這真是害苦了百姓。可恨那些大戶富家囤積糧食,傷天害理,...
有封地的人享受租稅,每戶每年繳入二百錢。享有千戶的封君,每年租稅收入可達二十萬錢,朝拜天子、訪問諸侯和祭祀饋贈,都要從這裡開支。普通百姓如農、工、商、賈,家有一萬錢,每年利息可得二千錢,擁有一百萬錢的人家,每年可得利息二十萬錢,而更徭租賦的費用要從這裡支出。這種人家,就能隨心所欲地吃喝玩樂...
天下平定後,高祖便下命令,商人不許穿絲綢,不許乘車行路,加重徵收他們的租稅,使他們經濟遭困境,人格受侮辱。孝惠帝、高后時期,因為天下初得安定,重又放寬對商人的法律,然而商人子孫仍不許當官作吏,國家計算官吏俸祿和其他用度,向百姓按需收稅。而山林、河川、園囿、陂地、市場的租稅收入,以及自天子以下...
如百姓有粟,情願折納,即於時價外,特加優饒與納。仍令當處收貯,委度支逐便支用。今春貸百姓義倉斛斗,屬歲旱歉,須議優矜,宜令所司,容至豐收日徵填。京兆府從元和五年已前,諸縣租稅有逋懸錢在百姓腹內者放免。其百姓職田,數額甚廣,近緣水潦,道路不通,計搬運腳價,所費猶倍,務令寬濟,...
會上元敕府市浙燈,且令損價。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願追還前命。”即詔罷之。時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曰: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願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人主之所恃...
二十年,復旱,流離餓莩,枕籍道途。公發倉賑貸,老羸不能支者,熬粥食之,賴以不死者甚眾。部使者交薦之,以治行異等征。時榮祿公為兵部侍郎,例不得任御史,乃授戶部主事。弘治二年,淮徐大澇,奉命往問百姓疾苦,奏免其租稅有差。丁母憂。服闋,復除舊官。九年,陞員外郎、進郎中。十四年,行河...
歲雖凶旱,有所秎獲,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視肥墝,觀地宜,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行鄉里,視宮室,觀樹藝,簡六畜,以時鈞修焉。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懷樂家室,重去鄉里,鄉師之事也。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上完利,監壹五鄉,以時鈞修焉。使刻鏤...
是時,春夏旱,京畿乏食。實一不以介意,方務聚斂徵求,以給進奉。每奏對,輒曰:“今年雖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稅皆不免,人窮至壞屋賣瓦木貸麥苗以應官。優人成輔端為謠嘲之,實聞之,奏輔端誹謗朝政,杖殺之。實遇傳御史王播於道,故事:尹與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實不肯避,導騎如故。播詰讓導...
709年,農曆己酉年(雞年)。唐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景龍三年。歷史大事 公主縱奴掠良民為奴 長寧、安樂諸公主多縱僮奴搶掠百姓子女為奴婢,景龍三年(七〇九)正月侍御史袁從之收僮奴下獄治之。公主訴之中宗,中宗手詔釋之。從之奏稱:“陛下縱奴掠良民,何以治天下!”中宗終釋之。和事天子 景龍三年(七〇...
市井勿得販賣,除其租銖之律,租稅祿賜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一歸於農,復古道便。又言諸離宮及長樂宮衛可減其太半,以寬徭役。又諸官奴婢十萬餘人戲游亡事,稅良民以給之,歲費五六巨萬,宜免為庶人,廩食,令代關東戍卒,乘北邊亭塞候望。又欲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
詔書實核,欲有以益之,而長吏不能躬親,反更徵召會聚,令失農作,愁擾百姓。若復有犯者,二千石先坐。"甲寅,太傅鄧彪薨。戊午,隴西地震。三月戊子,詔曰:"選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而郡國舉吏,不加簡擇,故先帝明敕在所,令試之以職,乃得充選。又德行尤異,不須經職者,別署狀上...
1896年,在藍毗尼考古挖掘出一根阿育王石柱,上面銘刻著阿育王發布於公元前249年的敕文:“天愛善見王即位二十年,因釋迦牟尼佛誕生是地,親來敬禮。王命刻石,上作一馬。是為世尊誕生地,故免藍毗尼村之一切租稅,以示惠澤。”圖為銘文拓片 圖為,現今豎立在摩耶夫人祠(MAYA DEVITEMPLE)西側的阿育王石柱...
年豐租稅無逋負,酒熟鄉鄰遞送迎。老病癒知難報國,只將高枕送餘生。村居 黍酒濃浮瓮,瓜葅綠映盤。老便藜粥美,病喜粟漿酸。紗帽新裁穩,絁袍舊制寬。村居亦何好?聊用發詩端。村居 舍後盤高岡,舍前面平野。防盜枳作藩,蔽雨筱代瓦。數家相依倚,百事容乞假。薄暮耕樵歸,共話衡門下。村居 人笑...
法令明白,百姓晏然”。自此,代初具國家規模。 340年(東晉鹹康六年,代建國三年),定都於雲中盛樂宮(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翌年,又於盛東敵城南8里築盛樂新城,逐漸開始農業生產。曾多次進攻高車、鐵弗匈奴劉衛辰等部,掠取奴隸和牧畜。“東自?貊,西及破洛那,莫不款附”。當時實際控制疆域大致跨有今...
李實違法征斂案,此案發生於唐代。案件詳情 京兆尹嗣道王李實足道王李元慶的玄孫。李實性刻薄,驕橫跋扈,專以刻剝百姓、聚斂賦稅為能事,以此固其恩寵。唐德宗貞元二十年,關中地區春夏大旱,京兆府受災欠收。府尹李實一心征斂進奉以邀寵,遂匿災不報。於是雖太早之年而朝廷租稅皆不免。京兆百姓為交納租稅,傾...
“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尾聯把“村落甚荒涼”的社會原因揭示出來了。地方官吏為了升官發財,不肯如實上報災情,以減免一些租稅。所以說“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這首詩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吏一面逼迫人民賣兒賣女納糧,一面又討好上司,掩蓋災情的罪行,揭露得非常深刻。不過作者把責任都歸在地方官吏身上...
百姓所欠負租稅及諸色並免之。前資官及白身人有儒學博通、文辭秀逸及軍謀武藝者,所在具以名薦。京文武官才堪為刺史者各令封狀自舉。改黃鉞為金鉞。內外官各賜勛兩轉。甲寅,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見於丹鳳門之通衢,告賜靈符在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關尹喜台西發得之,乃置玄元廟...
楊萬里於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深知是群吏中間盤剝所致。於是他下令,全部放還牢里的“囚犯”,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後發給每戶一紙通知,放寬其稅額、期限。結果百姓紛紛自動前來納稅,不出一月,欠稅全部交清。奉新任職雖只半年,卻初次實踐了他的不擾民政治,頗...
榮王請求霸州的莊田,崇王請求自己徵收莊田的租稅,不要派有司官吏徵收,韓文都堅持反對。保定巡撫王璟請求革除皇莊,廷議同意了他的請求,但明武宗卻命令再議。韓文上奏請求派巡撫官召集百姓佃種皇莊的田地,每畝征銀三分,輸入內庫,並全部撤掉管理皇莊的中官,大學士劉健等人也極力主張中官管莊擾民,應該撤除。明...
辛亥,金免河北七路去年旱蝗租稅,賑東京三路。金主謂赫舍哩良弼曰:“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民不病飢。今三年不登而人民乏食,何也?”良弼對曰:“古者地廣民淳,崇尚節儉,而又惟農事是務,故蓄積多而無饑饉之患。今地狹民眾,又多棄本逐末,耕之者少,食之者眾,故一遇凶歲而民已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