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清源

論語清源

《論語清源》是2014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史賾源。

基本介紹

  • 書名:論語清源
  • 作者:史賾源
  • 類別:儒家《論語》研究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第1版
  • 頁數:480 頁
  • 定價:58 元
  • 開本:720*1020 1/16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34-5384-7
  • CIP核准號:2014231171
  • 印次:2014年11月第1次印刷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書籍特色,章句賞析,作者介紹,出版推薦,

內容簡介

《論語》本是儒家文化的源頭與核心,也是上古文明的百科全書,更是中國人都應該讀的一本書。但是由於《論語》一書自身的體裁特點,以及承傳與文字的流變,加之注釋的曲解誤讀,導致《論語》這部對中國影響極其深遠的巨著,卻成為最難讀懂的經典。大量我們耳熟能詳的孔子語錄,竟然被誤解!這些誤解,不僅誤導了我們對孔子及其思想的正確理解,使聖人孔子蒙受了太多的不白之冤,也使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失去了方向。
為了澄清歷代的曲解誤讀,還原《論語》的本來面目,本書秉承“善注者,以經解經”的注釋原則,採用孔子或與孔子一脈相承之說來解讀孔子之語;另通過字義與邏輯的分析,探賾索隱、正本清源,以闡明孔子思想的仁與禮,來揭示孔子的語錄真諦。
《論語清源》詮釋了《論語》為何取名《論語》?《論語》為何以“學”開始而以“命”結尾?什麼才是孔子所謂的“仁”與“禮”?什麼才是真正的“君子不器”?為什麼“子在齊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為什麼“人而無恆”就“不可以為巫醫”?“觚不觚”到底是在指什麼?“唐棣”究竟是顆怎樣的樹?“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何以被誤讀兩千餘年?“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何以仍被訛傳?《論語》這部對中國影響極其深遠的巨著,其中究竟有多少內容被誤解?孔子究竟蒙受了多少不白之冤?本書通過字義與邏輯的分析,以探賾索隱、正本清源,來還原孔子的原始真義,來還原《論語》的本來面目。本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北京博仲興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新華出書網出品。

作品目錄

一、前言............................................1
二、導讀............................................1
1.《易經》概述及本書套用體例.........1
2.《論語》成書..................................3
3.孔子生年《易》論..........................22
4.孔子之仁........................................22
5.孔子之禮........................................27
6.孔子之君子....................................30
三、正文解讀...................................32
1.學而...............................................32
2.為政...............................................60
3.八佾...............................................83
4.里仁..............................................107
5.公冶長..........................................123
6.雍也..............................................144
7.述而..............................................170
8.泰伯..............................................201
9.子罕.............................................219
10.鄉黨............................................239
11.先進............................................256
12.顏淵............................................275
13.子路............................................295
14.憲問............................................317
15.衛靈公.........................................349
16.季氏.............................................379
17.陽貨.............................................396
18.微子.............................................423
19.子張.............................................438
20.堯曰.............................................455
四、後附...........................................465
1.周易說卦傳....................................465
2.八卦萬物類象.................................466

書籍特色

創新是本書的最大特色。
一、把群經之首的《易經》自然融入到儒家源頭《論語》的解讀之中,這在眾多《論語》解讀作品中還屬首次。本書不僅引用《易經》的《經》《傳》,以發揮其“德義”,尤其還運用“易象”這一《易經》活的靈魂,以形象、簡易、明了的易象分析方法解讀《論語》中的重點字詞,以還原孔子本義。
二、圍繞書名和內容而獨具匠心的裝幀設計,體現著中國五行文化的生生不息,這恐是中國圖書出版設計的首創。本書封面的顏色、字型、圖案、位置等與書名、內容一起,形成土、金、水、木、火五行相生的格局。在讀者翻閱本書的時候,就自然五行流轉,和諧環境氣場,而從中受益

章句賞析

7.22【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釋】
孔子說:“如果三個人一起走,當中必定會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學習,以他的短處作為自己改正的參照。”
【提要】
本章是孔子的至理名言,但是遺憾的是,被誤解訛傳了兩千年。由於沒有正確解讀“人”“行”“師”“焉”等字義,導致孔子的本義佚失。
【解讀】
(1)人:指貴族、卿大夫等統治階級人士。可不包括下層的民眾,也不是隨便的什麼人。
(2)行: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馬王堆帛書作。《說文》:“行,人之步趨也。”但《甲骨文字典》引羅振玉所說:“像四達之瞿,人所行也。石鼓文增人做,其義甚明。許書作,形義全部可見。”《文字源流淺析》也認為,“形只像道路之形。……或本無人行走之意。”
我們來看“行”的易象,是離為火。上下、左右、前後都是離,離為道路。可見,“行”是指四通八達的道路,可前可後,可左可右。按“行”的本義,其詞性為名詞,引申為行跡、行蹤。
綜上,“行”的本義其實是指四通八達供人行走的道路。如,“我獨南行”(《詩·邶風·擊鼓》)、“行彼周行”(《詩·小雅·大東》)、“行李之往來”(《左傳·僖公三十年》)、“中行獨復”(《易·復》)等,這些“行”都是指道路,而不是人在行走之意。本章這裡的“行”就是其本義“道路”的引申義,即行跡。
(3)三人行:“三”,指三數,或代指為數不多之意。“人”是指卿大夫等統治階級,那么“行”在這裡就是指“人”執政、為政的行跡,即“人”執政成敗的經驗,以及“人”為政得失的教訓。因此,“人”,也就未必是局限在現存、活著的“人”,也包括逝去的古“人”。
(4)師:動詞,效法,學習,參照。這裡可不是名詞“老師”的意思,如果是指老師,那么至少在句式上,應該用代表人的“者”,而不是用常常指代地點的“焉”。但更主要的是,如果“三人行”,其中就有一個可以被自己稱為老師的人,那豈不是老師滿天下了?哪裡還能得到那么尊重?同學、朋友、同僚、同事之間切磋交流都屬於正常的溝通,相互取長補短,自在情理之中,完全不必以師徒稱之,也不必以老師事之。因為在古時老師可不是隨便稱呼的,老師可是排在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之後的第“十族”,可見老師的歷史地位非比尋常。換句話說,老師可千萬不是隨便認的,且不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且看子貢為孔子守孝六年,就可見一斑。
的確,是有這么一說,“聖人無常師”,多幾個老師也沒什麼啊?聖人無常師,那么我們來看看被歷史所認定的孔子的老師都是誰:孔子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子,問少昊時期的文獻制度於郯子。而老子著《道德經》,萇弘是周朝著名音樂學家,師襄子是魯國著名樂官,郯子是少昊後裔、著名孝子、郯國國君,可見孔子的老師哪裡是一般“人”,也哪裡有那么多常師?有時候啊,不是聖人很謙遜,而是我們太天真。
(5)焉:於此,在這裡,在裡面。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說,即使從為數不多的古今之人的執政情況看,其中也一定有我們可以參照、法效的成敗與得失的經驗教訓在裡面。
(7)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說,(從這些經驗教訓中),我們選擇那些好的、合理的經驗加以遵循執行,對於那些不好的、脫離實際的內容加以借鑑改善。
【今譯】
孔子說:“即使從為數不多的古今之人的執政情況看,其中也一定有我們可以參照、法效的成敗與得失的經驗和教訓在裡面。我們從中選擇那些好的、合理的經驗加以遵循執行,對於那些不好的、不合理的教訓加以借鑑改善。
【評析】
本章是孔子針對統治階級及執政者而言的,希望他們能夠借鑑、吸取前人、今人為政的經驗教訓,以史為鏡,以人為鏡,以佐正現行的施政政策、法律、制度、措施等方面。這么做,其實就是孔子強調的執政、為政之“禮”。
本章是孔子的千古名言,同時,也是千古名冤。由於不解字句而望文生義,人云亦云、陳陳相因是自古及今的流弊。好在是本章雖然偏離了孔子本義,但是轉向了崇尚學習,那也是失之東隅,而收之桑榆。
13.22【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通釋】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沒有恆心,就不能做巫。’這話說得對呀!《易經》恆卦的爻辭說:‘三心二意,總有人招致羞恥。’”孔子又說:“這話的意思是叫有恆心的人不必去占卦了。”
【提要】
本章自古及今註解紛紜,但都不中。一方面原因,是對“恆”與“巫醫”等字的本義不解;另一方面原因,也是不了解《周易》之說。
【解讀】
(1)恆: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根據金文和小篆,我們可以看出,“恆”與月有關。《詩經·小雅·天保》曰:“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毛傳云:“恆,弦;升,出也。言俱進也。”箋云:“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意思是說,好像上弦月逐漸圓滿,好像太陽剛剛升起將如日中天一樣。
我們知道,月相的盈虧變化共分為八種,是以日月黃經差值來計算的,分別是陰曆每月的:新月,初一日,即朔日,0度;上峨嵋月,初二夜左右至初七日左右,0到90度;上弦月,初八左右,90度;凸月,初九左右至十四左右,90度80度;滿月,十五日或十六,即望或既望,180度;殘月,十六左右至二十三左右,180度到270度;下弦月,二十三左右,270度;下峨嵋月,二十四左右到月末,270度到360度;那么,上弦月就是指每月初八左右,日月黃經差值為90度的時候,此時月出現在上半夜,位於西邊天空,月面朝西,這正是甲骨文象形之意。也就是說,“恆”的本義是指上弦月,進而就將盈滿,就如日的初升而將中天一樣。引申之,“恆”是具有向上進取的德行,以將獲取圓滿成功。
(2)巫醫:“巫”,是古代與鬼神溝通的人。“醫”,古代醫者,非今之所謂醫者,乃知“道”者也。其大醫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掌太素而握靈樞,故我華夏之中醫,知微知幾,調和人天,可惜其道似已不傳或失傳了。“巫醫”是溝通調和鬼神、陰陽、人天之際的人。所以,賈誼說:“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聖人在朝廷,則治理天下國家;聖人在卜醫,則調治切身厲害。其所治不同,而其理一也。
(3)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是說,人如果沒有進取以求圓滿的德行,是不可以作為巫醫的。意思是,巫醫,非凡人所能當之,必要有“恆”。
(4)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出自《周易·恆》九三爻:“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恆”的易象是雷風恆,上卦震為動,下卦巽為進退,與震合,則為動而上行之象。下卦九三爻為陽位,居下卦巽之極,且九三爻又是陽爻,這樣陽爻居陽位,故其德為正,是積極進取而向上之象。如果,九三爻變,則陽爻變而陰爻,即巽而變為坎。那么,以爻象看,陽爻為進陰爻為退,陽爻為升陰爻為降;以卦象看,易象由雷風恆變為雷水解,巽為進升而坎為伏陷,卦由動而上行而變成動而下行。所以說,九三爻如果“不恆其德”,即本章的“其德不恆”,也就是不能積極進取而求得圓滿,那么就會不進則退,招致伏陷衰退的羞恥。
(5)不占而已矣:是說,不進則退,不升反降,這是自然而然的規律,是根本不需要占卜就能知道的。
【今譯】
孔子說:“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如果沒向上進取以期獲得圓滿成功的德行,就不可以做巫、醫。’這話說得對呀!《易經》恆卦的九三爻辭說:‘不能積極進取而求得圓滿,那么就會不進則退,招致伏陷的羞恥。’”孔子又說:“這是自然而然的規律,是根本不需要占卜就能知道的。”
【評析】
本章中孔子講了一正一反的兩層意思:一是人必須有“恆”的進取之德,這樣才能成就事業;二是人如果不能保持“恆”的進取之德,那么就會遭受恥辱。孔子知《易》,故以《易》的爻辭諄諄告誡執政者,以及其弟子。

作者介紹

史賾源,1969年出生,遼寧大學MBA畢業,碩士學位。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感應,筆者與中國傳統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尤其對《易經》和《論語》更是情愫獨鐘。秉承“為往聖繼絕學”而孜孜以求,略有感通心得,不敢私密,願與眾享。

出版推薦

本書考證詳細,論證有據,思路創新,是對《論語》的新探索,市場上沒有見過類似的註解。作者的文言文功力較深,說理也比較能令人信服,特別是對《論語》和《易經》的研究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有比較透闢的認識。本書不僅對從事《論語》、孔子以及古代文學研究的人有一定的幫助,而且由於本書邏輯條理清楚,語言精練簡達,解讀真知灼見,知識蘊含豐富,具備工具書的水準,所以也非常適合大眾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