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新版)國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註》(楊伯峻譯註,中華書局1980年版)《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七則見於《雍也》篇,第八,九則見於《述而》篇,第十,十一則見於《子罕》,第十二則見於《子張》,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基本介紹
論語簡介,作者簡介,家世,生平,貢獻,論語,正文,翻譯,字詞翻譯,分析,鑑賞,
論語簡介
《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之體,其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而且論語教給了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道理。《論語》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莊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典籍,它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的智慧結晶。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以“仁的學說”,“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他後來被尊稱為“聖人”。孔丘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么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么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孟子為“亞聖”。
家世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fù)祀(sì)。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hé),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卒,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生平
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作成《論語》。與其最為卓出的衣缽(bō)繼承者孟子統稱為“孔孟”。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張依照禮儀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遠之”。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他們的思想並稱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曾子則為宗聖,孟子為“亞聖”。孔子精通《周易》,據說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曆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一生的作品都被後人及其弟子收錄在《論語》中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畫,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畫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貢獻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本課來自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正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
-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儘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 孔子說:“多么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么賢德啊,顏回!”
-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字詞翻譯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裡指孔子。
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於表示委婉的反問。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裡指道德上有修養,有才德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忠:竭儘自己的心力。
信:誠信。
傳:傳授,這裡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從心所欲:順從意願。
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
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疑惑。
回:即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詞,它,這裡指學問和事業。一說,指仁德。
者:代詞,“·······的人”。
好:喜愛,愛好。
樂:以········為快樂。
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
肱: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裡指胳膊。
於:介詞,對,對於。
如浮云:像浮雲一樣。
焉:於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優點。
川上:河邊。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
三軍:指軍隊。
奪:改變。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裡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
篤志:志向堅定。篤,堅守。
切問而近思:懇切的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仁:仁德。
分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人處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人處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人處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學習態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態度)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為人處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態度)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珍惜時間)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道德修養)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學習方法)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道德修養)
鑑賞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