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確實性

論確實性

維根斯坦的《論確實性》(1969年)是對英國當代哲學家摩爾(G.E.Moore,1873~1958)在其有名的論文《外在世界的證明》(1939年)中駁斥懷疑論所用萬法的批判。摩爾在這篇文章中為了反對懷疑論而提出自己關於外界事物存在的“證明”。

《論確實性》是維根斯坦在人生的最後一年半時間內寫的哲學筆記,對認識論進行了新的探討並取得重大進展,因此它同《哲學研究》一樣,在維根斯坦後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確實性
  • 創作年代:1969年
  • 作者:維根斯坦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作品思想,

內容簡介

他通過舉起自己的雙手說“這裡有一隻手”和“這裡還有另一隻手”,從而得出心靈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結論:摩爾知道某些哲學家不會對這種證明方法感到滿意。他們要求對“這裡有一隻手”和“這裡還有另一隻手”這些前提給出邏輯上的證明。摩爾承認自己不能給出這種證明,但仍堅持說他確實能夠知道這些命題為真。他認為有些真理是人們確實知道但卻不能證明的。他也曾在較早的一篇論文《維護常識》(1925年)中列舉一些命題,說他確實“知道它們為真”,比如說“我有身體”,“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已存在”等等。
《論確實性》是維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後18個月中對知識和確實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結果,實際上是他這一時期哲學思考過程的記錄,讀起來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獨白。每則筆記只是按日期把當時的思想記下來,前後順序並沒有照主題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因此同一個討論題目往往多次重複,前後論點有時也不免有相互矛盾之處。讀者為了弄清作者在某個問題上的觀點,常常不得不在幾百則筆記中前後翻閱,反覆查看,所以閱讀本書要有極大的耐心。但是這種努力是值得的。人們在閱讀中不時會發現個別語句閃耀出思想形成時進發出的光亮奪目的火花,而層出不窮的新穎思想更是不斷擴大和改變讀者的視野,仿佛讓他們也隨著作者在新的思想天地中漫遊。

作品思想

維根斯坦在《論確實性》一書中深入探討了知識與確定性的關係,認為這兩者屬於不同的範疇,因為在他看來,知識總不可避免地伴有錯誤和懷疑,而命題的“確實性”是不容懷疑的,是人們一切判斷與行動的基礎。
此書也是維根斯坦對摩爾反駁懷疑主義觀點的質疑。摩爾堅持事物的可知性,為了反駁懷疑論,他列舉了一些常識性的命題,如“我有兩隻手”,“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已存在”等等,指出由於證明了手這些客體的存在,自然也就證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維根斯坦在《論確實性》中,針對摩爾反駁懷疑論的這些觀點,指出雖然這些命題的結論並無疑義,確實性無可懷疑,但是由於知識總是伴有懷疑的可能性,因此這些命題並非知識的典型範例。維根斯坦認為,摩爾的反駁完全不得要領,在於他誤解了“知道”和“懷疑”的正確用法,錯將“知道”當作一種絕對的確實性,也未能看清懷疑主義者所說的“懷疑”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如果你想懷疑一切,你就什麼也不能懷疑。懷疑這種遊戲本身就預先假定了確實性”。與摩爾不同,維根斯坦並沒有證明懷疑主義是錯誤的,他更側重從語言和意義角度來反駁懷疑論,試圖闡明懷疑主義的懷疑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存在徹底的懷疑。雖然他反對懷疑主義,但並不意味著他支持絕對的確實性。他認為確實性就像是一種語氣,雖然人們用它來肯定事實情況,但並不是從中推導出這樣說是有道理的,而“完全的確實性只是人們的態度問題”。因此維根斯坦所說的命題的“確實性”只是參照它們在系統中的地位,是相對一種語言遊戲、一種體系而言,不是絕對的,並不具有完全的確實性。
正是在批判摩爾反駁懷疑主義觀點的過程中,維根斯坦提出了“世界圖景”這一重要概念。
穩定的世界圖景為眾多語言遊戲的參與者提供了廣闊、切實的遊戲空間,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確實性。雖然它也具有流動性,可能發生變化,但是這些變化需要經歷歲月的變遷才能觀察到。維根斯坦“思想的河床”之喻體現了作為一切懷疑的基礎——“世界圖景”本身是無可懷疑的,是最確實的確實性,它的基礎性是毋庸質疑的。可以說,“世界圖景”是人們無條件依靠的確實證據,人們以其為基礎,不帶任何懷疑地、有把握地行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