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話可說:朱自清散文

《論無話可說:朱自清散文》內容簡介:朱自清散文在中國現代散文中成就很高,許多抒情小品如《背影》、《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的散文情感濃厚,又極善節制,淡妝濃抹總相宜。又有大量隨筆,批評社會,探討人生,平易,明朗,凝練,智慧,也是難得的佳作。

基本介紹

  • 書名:論無話可說:朱自清散文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32
  • 品牌:廣東花城出版社
  • 作者:朱自清 林賢治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606618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論無話可說:朱自清散文》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五四愛國運動的參與者,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並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其作品《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遊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圖書目錄

編者說
匆匆
歌聲
荷塘月色
看花
冬天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溫州的蹤跡
揚州的夏日
我是揚州人
南京
潭柘寺戒壇寺
威尼斯
羅馬
萊茵河
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背影
阿河
白采
懷魏握青君
兒女
給亡婦
擇偶記
乞丐
執政府大屠殺記
說夢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論無話可說
談抽菸
《憶》跋
《萍因遺稿》跋
論標語口號
論氣節
論吃飯
低級趣味
論書生的酸氣
論老實話
說話
撩天兒
論說話的多少
論廢話
沉默
不知道
正義
論自己
論別人
論誠意
論做作
論青年
論東西
論不滿現狀
論且顧眼前
動亂時代

序言

談論中國現代散文,是沒有不提朱自清的名字的。
朱自清(1898—1948),生於江蘇省東海縣。本名白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6歲上私塾,後又上初等國小,15歲高小畢業,就讀於江蘇省立第八中學。18歲,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入本科哲學系。五四期間,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參加平民教育講演團。1920年5月,離開北京大學,輾轉於江浙一帶的杭州、揚州、吳淞、玄州、溫州、寧波和上虞白馬湖之間,在許多學校教書,過了五六年轉徙無常的生活。這段生活,加深了他對黑暗中國的了解。1920年年底,參加鄭振鐸、沈雁冰、葉聖陶發起成立的文學研究會;1922年與劉延陵、葉聖陶、俞平伯創辦我國新文學運動史上的第一個詩刊《詩》月刊,積極參加各種文學活動,發表了《毀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等不少有影響的詩文。1925年到清華任教,長期擔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創作與學術並進。1931年8月去英國留學,讀語言學及英國文學。次年,漫遊法、德、荷蘭、瑞士、義大利等歐洲五國。1932年返國,仍執教於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隻身離京,抵達長沙,主持清華、北大、南開三校聯合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中文系,次年隨臨時大學遷往昆明。1946年4月,聯大奉命結束,6月轉往四川,10月偕眷飛返北平。1948年8月,在貧病交迫下辭世。
先後出版的散文集有:《蹤跡》(詩文合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
關於散文創作,朱自清在《背影》自序中說:“我是大時代的一名小卒,是一個平凡不過的人。才力的單薄是不用說的,所以一向寫不出什麼好東西,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我覺得小說非常地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於戲劇,我更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我自己是沒有什麼定見的,只當時覺得要怎樣寫便怎樣寫了。我意在表現自己盡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見,是在讀者。”這是他誠實的地方。他的散文,也同他的為人一樣:樸素,溫厚,平淡,自然。誠如楊振聲說的,他一切風華,也都從這本真出發,開出一條大道,引領讀者自邇以至遠,自卑以升高。
他的抒情散文是出色的。在所有文字中,通篇純粹的抒情卻極少,如《匆匆》。他的抒情,都織進對於人物、事件、風景的敘寫與描繪中去了。《背影》、《給亡婦》、《執政府大屠殺記》,都是本色文字。《背影》只寥寥幾筆白描,而線條的精細的勾勒,卻是刻骨銘心的。《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也都以富有個性特點的細緻描寫見長。他重視局部和細節,說是“於每事每物,必要拆開來看,拆穿來看”,由此生出“新異”的滋味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荷塘月色》等,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抒情徑路。在這裡,作者使用形容、比喻、烘托、渲染等多種手段,努力營造一種華美的風格。《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發表後,影響頗大,時人評為“白話美文的模範”。葉聖陶批評說是多少“著意為文”,“文勝於質”,其實,真性情是質,真意緒又何嘗不是質呢?況且被狀寫的物事本身,形態萬千,文質不一,便很難以劃一的標準去衡量。的確,朱自清很看重感情,他在日記中寫道:文學作品的成功,“最大因由卻在情感的濃厚”。但是,他又極善於節制,所以無論淡妝,或是濃抹,看去都很相宜。
朱自清晚年寫了大量的雜感隨筆。其中,一類批評社會,如《論吃飯》、《論無話可說》等;一類探討人生,還有一類是關於藝文方面的。但都一樣平易,明朗,凝練,智慧,是十字街頭的雜說,而不是象牙塔里的玄談。個別篇什,還是非常激烈的。對於朱自清的散文,人們往往偏重他的抒情小品,而忽略了隨筆。撇開思想價值不談,即以對中國現代散文美學的貢獻而論,這方面的文字也是不可低估的。
著名散文作家李廣田這樣評說他的散文:“在當時的作家中,有的從舊陣營中來,往往有陳腐氣;有的從外國來,往往有太多的洋氣,尤其是往往帶來了西歐世紀末的頹廢氣息。朱先生則不然,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讀朱自清的散文,的確有著異於其他作家的極其清新的感覺。猶如一股清風,它不是來自仙界,不是來自園苑,也不是來自烈日蒸騰的莽原,而是來自一個疏朗的林子。就是這樣一個林子,自在地,搖曳於雅俗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