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曹操是一個什麼人物?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為什麼會提出為曹操翻案?其一生功過究竟該如何評說?為什麼毛澤東會與曹操心心相印?其間蘊含什麼歷史經驗教訓?《論曹操:讀》為曾經宦海、遍閱史書的歷史學者朱永嘉先生沉潛三十餘年大陸出版的第一部專著,是書以《三國志·武帝紀》為主線,鳩集各種史料,從毛澤東讀史的視角,圍繞東漢末年的社會情形與局勢,細細解讀三國著名歷史人物曹操及相關人物和事件。作者設身處地,溝通古今,思考深遠,飽含歷史經驗和思想、政治智慧。

基本介紹

  • 書名:論曹操: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000467, 7552000465
  • 作者:朱永嘉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287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胡楊文化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論曹操:讀》原汁原味講透曹操,設身處地讀懂三國。復旦大學歷史系老教授朱永嘉先生,沉潛三十年後大陸出版第一部專著。請注意!《論曹操:讀》適合看了《卑鄙的聖人》、《品三國》等小說、戲說或電視劇之後,渴望進階為真正懂得中國歷史的讀者。

作者簡介

朱永嘉(1931—),歷史學者。早年師從譚其驤、周予同等文史名家,曾任教於復旦大學歷史系。著有《晚年毛澤東重讀古文內幕》,註譯有《明辭彙刊》、《呂氏春秋》、《唐六典》《春秋繁露》等古籍約五百多萬字。

圖書目錄

自序
上篇
一、關於《三國志·武帝紀》的一些情況
(一)五九年為曹操翻案的由來
(二)碣石山究竟在哪裡
(三)盧弼給曹操貼了不少大字報
(四)關於陳壽其人與其所著的《三國志》
(五)裴松之及其《三國志》注
(六)曹操寫的自傳——《讓縣自明本志令》
(七)盧弼與《三國志集解》
(八)盧弼那幾張大字報究竟說了什麼
(九)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
二、曹操的青年時期及其鎮壓黃巾起家
(十)曹操的出身及其父、祖
(十一)青少年時代的曹操
(十二)許子將的月旦評和他對曹操的評語
(十三)曹操初試鋒芒
(十四)曹操以鎮壓黃巾起義起家
(十五)黃巾軍是怎么起來的
(十六)關於太平道的源流
(十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三、東漢末年軍閥混戰
(十八)東漢末年政治局勢的混亂
(十九)曹操起兵前後的因緣關係
(二十)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之一
(二十一)宦官與外戚自相殘殺——東漢政權的瓦解
(二十二)董卓進京
(二十三)曹操為什麼要自京師逃跑
(二十四)“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二十五)“捉放曹”的由來
四、起兵討伐董卓
(二十六)己吾起兵
(二十七)討伐董卓
(二十八)董卓遷都與曹操初戰失利
(二十九)曹操的慷慨陳辭
(三十)關東諸首領如何忙於內訌
(三十一)董卓在長安的胡作非為
(三十二)袁紹取冀州
(三十三)曹操攻擊黑山黃巾
(三十四)董卓被殺與呂布東奔
五、曹操的實力逐步壯大
(三十五)曹操與青州黃巾
(三十六)曹操如何在關東軍閥混戰中謀劃立足之地
(三十七)曹操與陶謙之間的戰爭——為報殺父之仇
六、曹操攻滅呂布、袁術的戰爭
(三十八)曹操與呂布的首次交手仗
(三十九)劉備接替陶謙領徐州牧
(四十)曹操面臨的選擇——先鞏固兗州,還是先取徐州
(四十一)長安亂,漢獻帝只能逃亡
(四十二)挾天子以令諸侯
(四十三)劉備投奔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四十四)曹操在南陽打了一次敗仗
(四十五)袁術的稱帝及其失敗
(四十六)曹操再戰張繡
(四十七)呂布的失敗及其為人
七、官渡之戰前雙方的形勢
(四十八)善待降人
(四十九)袁紹消滅公孫瓚的戰爭
(五十)官渡之戰前袁、曹雙方的形勢
(五十一)東征劉備
(五十二)關羽與張遼——說一下如何為人與如何考察人的問題
八、官渡之戰
(五十三)袁曹在官渡的前哨戰——白馬之戰
(五十四)兩軍對峙,後勤保障是勝負的根本所在
(五十五)袁紹所以失敗的教訓
(五十六)官渡之戰後促使袁紹集團走向終點的內因
九、曹操平定河北袁紹集團
(五十七)官渡之戰後袁紹集團在北方的變化
(五十八)官渡之戰以後,曹操內政的變化
(五十九)在新形勢下,曹操的戰略選擇
(六十)攻占冀州
(六十一)曹操破鄴以後的各項政策措施
十、平定三郡烏丸
(六十二)關於三郡烏丸的問題
(六十三)《整齊風俗令》
(六十四)曹操處理并州高幹的問題
(六十五)曹操北伐三郡烏丸
(六十六)曹操平定三郡烏丸後的詩作
十一、給曹操前半生的為人行事作一個小結
下篇
一、曹操中央權力的加強
(一)獻帝遷許及董承事件
(二)擁曹、擁漢與中間派
(三)曹操與禰衡——擊鼓與罵曹
(四)罷三公,置丞相與殺孔融
二、曹操占領荊州
(五)曹操南征劉表
(六)劉表其人其事
(七)荊州集團對曹操的態度
(八)劉表的繼承人問題
(九)劉琮投降曹操
三、孫劉聯盟與赤壁之戰
(十)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十一)劉琮投降以後劉備的處境
(十二)東吳孫氏的起家
(十三)赤壁之戰的預備
(十四)曹操應對孫氏在江東崛起之方針和措施
(十五)孫劉聯盟抗曹的醞釀和實現
(十六)赤壁之戰
四、赤壁之戰後曹操的對內政策
(十七)赤壁之戰以後的形勢
(十八)曹操的《求賢令》與《讓縣自明本志令》
(十九)以曹丕為五官中郎將
五、赤壁之戰後關中漢中的情況
(二十)關於漢中張魯的五斗米道
(二十一)關中變亂的平定
(二十二)關於劉焉劉璋在四川的經歷
六、曹操專權及其與吳、蜀的戰爭
(二十三)曹操稱魏公
(二十四)濡須口之戰
(二十五)劉備入主益州及其性格特徵
(二十六)魏國公禮儀上的升級與漢皇后伏氏的結局
(二十七)曹操攻張魯,漢中得而復失
七、曹操之死及其諸子之間的關係
(二十八)父子兄弟之間——曹操與曹丕、曹植
(二十九)曹操之薨

序言

自 序
朱永嘉
本書原是我上課前的一份講稿,在課前發給學生閱讀,上課時,再根據學生的提問作討論,之後整理而成。由於是作講稿用,隨手信筆而來,口語化的地方甚多,故文章結構不很嚴密。為了引導學生閱讀《三國志》及《後漢書》的原文,講稿中引文較多,有時在不同的問題上,引文亦難免有重複之處。讀史還是原汁原味的好,反覆地咀嚼原書,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自有不同的滋味。
關於曹操的討論,最早是毛澤東同志在五十年代中期發起的。曹操是東漢末的亂世英雄,理學家的正統觀念興起後,曹操的歷史地位被貶低了,以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及戲劇舞台上的曹操都被臉譜化了,所以毛澤東同志才提出要為曹操翻案的問題,接著郭沫若、翦伯贊他們都寫了為曹操翻案的文章,為歷史人物翻案一時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幾十年過去了,現在可以冷靜地討論究竟如何看待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了。或許他一生不同尋常的經歷,他的為人、行事,今天仍會對我們有所啟迪。
記得一九六二年陳守實師在《文匯報》上發表《讀》一文,曾經講到年譜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最好的長編,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通過年譜比單獨把歷史人物的某些歷史事件抽出來作翻案文章要好。這是對五十年代末關於為曹操翻案討論的某些文章而言的,故這次我講曹操便採取年譜式的辦法,逐年講與曹操相關的事件。陳先生還講道:“年譜又是屬於個人的歷史輯錄,很容易犯從整個歷史割裂出來的偏缺。關於這點,即錢大昕的洪(洪适、洪邁)、陸(陸游)、王(王應麟、王世貞)五譜都不能免。”(見1962年4月12、13日《文匯報》,以下引文同。)換一句話說,作歷史人物的年譜,不能把他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及與他們相關的人物割裂開來,那樣的話就看不到他與那個時代之間的關聯了。故我論曹操時,就儘量把那個時代的背景與曹操的活動結合起來,不僅講曹操,而且把與曹操相關的各類人物聯繫起來講,才能透視出那個時代的狀態以及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來。陳師還講到年譜不應“為了標顯譜主”,或是“為譜主在歷史上辯白”,那是說年譜應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顯示譜主本來的面目,功是功,過是過。在這一點上我論曹操力求謹遵師訓,對曹操是有功說功,有過說過,既不加任何掩飾,亦不作任何溢美之辭。曹操這樣的歷史人物,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對他的評價是容易發生變動的,如亂世偏安的時期與太平時期對曹操的評價便不完全相同,那么通過年譜考察寫出來的人物,也就能對其價值的歷史演變作出比較客觀的評說了。
歷史是在矛盾的陳述中,逐漸剝離出它的真相來的,曹操那個時代是亂世,三國鼎立的時期,對曹操的描述,魏人與吳人就大不一樣,同樣一件事,如赤壁之戰,魏、蜀、吳三方的記載差異甚大,這就能幫助我們在種種矛盾的陳述中,作出比較合理的推斷。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長處在於他能把不同的記載匯聚在一起,便於人們從矛盾中識別真偽。裴注引用魏晉人的著作,多至二百一十種,唐宋以後,這些著作便十不存一了。裴注所引的資料首尾完整,字數要多於陳壽原書,這就為我們研究曹操這個歷史人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定於一說不一定對我們客觀地研究歷史人物有利,如果把對歷史人物的評說,僅僅停留在褒貶這一價值取向上,那對後人固然有益,但亦有限。歷史對後人的啟迪,往往不僅在知其然,更在知其所以然——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人與事的所以然,這才是歷史真正的價值所在。如何才能知其然?讀史時,要設身處地才能體會其成敗得失之所以然,惟其如此才能溝通古今,以幫助我們去應對現實,掌握未來,這就是以史為鑑。王夫之在《讀通鑑論》卷末的《敘論》中,曾經說:“設身於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於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經過設身處地的思考,知其所以然時,把這個所以然說出來,那就是引而申之的論,正如王夫之所言:“引而伸之,是以有論。浚而求之,是以有論。博而證之,是以有論。協而一之,是以有論。心得而可以資人之通,是以有論。”我這份講稿所以名之以論,也只是我作為今人讀古書所得,引而申之以溝通古今罷了。
這些年來讀史的風氣不太盛,我希望這本書能引起大家讀史的興趣,能引導大家設身處地去思考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從他的為人行事中受到一些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是有益於今人的啟迪,其中興味,不認真讀書是體味不到的。
書中的三幅地圖,出自郭沫若主編之《中國史稿地圖集》,記得此地圖集亦是陳可畏先生在文革期間來滬找我在譚其驤先生處以《中國歷史地圖集》為底圖繪製而成的,也是北京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與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合作的產物,我只是知其事,並未實際參預此項工作,今又借用其成果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