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論北大
- 作者:錢理群
- ISBN:9787563374540
- 類別:文教體育 -> 教 育 -> 高等教育、師範
- 頁數:356
- 出版時間:2008-10-01
- 開本:32開
- 印刷:第1版 第1次
作者簡介,內容提要,目錄,後記,
作者簡介
當代著名人文學者,北京大學教授,代表作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間》、《1948:天地玄黃》、《話說周氏兄弟》、《語文教育門外談》、《與魯迅相遇》、《追尋生存之根》、《錢理群講學錄》、《魯迅九講》、《生命的沉湖》、《我的精神自傳》等。
內容提要
本書乃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經年論北大之文章合集,亦為先生與北大半生因緣之文字見證。對於北大,北大人,北大精神,北大傳統,錢先生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為之期許,為之歌哭,為之浩嘆,為之神傷……發而為泣血之論,激切之語。正所謂愛之愈深,責之愈切,如是,方可體會先生辛辣文字背後的熱減與溫情。本書雖說論的是北大,但又不止於北大;所渭北大者,當是中國一象徵耳。
目錄
輯一 百年光榮和恥辱
北大百年:光榮和恥辱
教育史上的一件往事
漫說北京大學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北京大學教授的不同選擇——以魯迅與胡適為中心
不容抹煞的思想遺產
燕園的三個學生刊物
不能遺忘的思想遺產
輯二 校園風景中的永恆
周氏兄弟與北大精神
1997年北京大學的歷史記事
校園風景中的永恆
想起了七十六年前的紀念
北京大學《蔡元培》話劇緣起
另一種民間紀念
湖畔招魂
舊文重抄並抄後感
我所看到的九十年代的北大學生
牧羊少年、過客及其在九十年代中國的命運
北大校園裡的“兔子”
我與北大
和當代大學生談王瑤先生,以及我們那個時代所受的教育
那裡有一方心靈的淨土
追求文、理的融通
也算“立此存照”
致北大校長的一封信
輯三 寄語北大
我的告別詞
中國大學的問題與改革
如何看待“80後”這一代人?
“永遠的北大人”的歷史聚會
承擔,獨立,自由,創造
後記
本書所選大都是“舊文”,散見於我的各種集子裡,如《六十劫語》、《走進當代的魯迅》、《拒絕遺忘》、《與魯迅相遇》、《我的精神自傳》等。現在“新編”成《論北大》一書,是為了紀念北大一百一十周年。就我個人而言,算是了了一段“情緣”。——我曾說過,自己有兩個精神基地,一為貴州,一是北大。今年我將在貴州教育出版社出一本《漂泊的家園》,講的是貴州“情緣”;那么,這本《論北大》就是它的“姊妹篇”,某種程度上,也都是《我的精神自傳》的一個補充:有了這三本書,我的自我“清理”就大體完成,可以更輕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但既是“新編”,自然也要追求點新意,主要是要集中顯示我的“北大觀”,其實也是我的“大學教育觀”。所編三輯也各有側重。輯一“百年光榮和恥辱”,是我的“北大歷史敘述”,集中了我對北大校史的研究成果。我的方法,依然是個案研究。一是選擇了三個歷史關鍵時刻:1917—1957 1980,展現了發生在各個時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五·一九民主運動”與“校園競選運動”中的北大的歷史風貌。這本是北大歷史的三個亮點,除五四運動之外,另外兩大運動卻長期被遮蔽,我的研究就具有了“拓荒”的性質,而我自己則是一次“拒絕遺忘”的自覺努力。另一是選擇了對北大傳統的形成影響最大的三位歷史人物一一蔡元培、胡適、魯迅,討論了他們的北大觀,並旁及其大學教育觀、知識分子道路的選擇,他們的思考、主張中的同與不同,都會對我們後人對北大傳統、精神的理解與把握,有重要的啟示。我期待著“輯一”里的研究,能夠有助於今天新一代的北大人和關注北大的年輕朋友“進入歷史”,在歷史中感悟和體察北大所代表的現代中國的精神傳統。
輯二“校園風景中的永恆”的主體,是圍繞“北大百周年紀念”所寫的文字,今天已成為歷史,但卻是我自己和許多北大人都參與的歷史,因此是一份歷史的現場記錄。而我們參與的,又是其中的“另一種紀念”。因為不滿於現實中“北大失精神”,因為不滿於國家與學校政治功利化、商業化的紀念,我們要“尋找真北大的聲音”,就開展了一個以“重新認識老校長,繼承與發揚蔡元培先生開創的北大精神傳統”為中心的民間紀念活動。意識到自己是自覺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揚五四開創的啟蒙傳統,進行北大歷史的新創造,我們自稱為“志願者的精神自由集合體”,並在活動過程中和以蔡校長為代表的師長進行心靈的對話,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當然,我們也因此承受了許多的壓力,付出了代價。我有幸親歷了這百年一遇的校慶民間紀念,從收入本輯的第一篇:1996年10月25日的《周氏兄弟與北大精神》的公開演講,第一次發出民間紀念的呼喚,到最後1999年4月10日在中文系演講的“立此存照”,正是一段完整的歷史過程。這一輯里的大部分文字都真實地展現了我們當時的思考,情感,外在和內心的矛盾,衝突,痛苦和歡樂,其所顯示的個人與北大歷史的心靈糾纏,或許是更有意味的。
輯三“寄語北大”,是我從北大退休時和退休後所寫的關於北大的文字。儘管我一再說到北大在我的感覺中已經漸行漸遠,但卻始終擺脫不了內心深處的北大情結,稍有觸動,就會噴發。在這噴發里,有熱切的期待,也有理性的觀察、思考與追問,更有和新一代北大人的對話,捧出的是一顆“永遠的北大人”的赤子之心。因此,就有了說不盡道不清的愛與恨,焦慮與憂傷——喔,“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此刻,我的心又被2008年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慶所牽動。我知道,今年的校方紀念依然和我無關。但我依然要自作多情地表達自己的心意,本書就是獻給新老北大人的心的紀念。而且,我知道,還有許多人,相識的與不相識的,都在作這樣的民問紀念。前不久,就有一群十年前的學生,與今天的在校學生一起編了一本回憶北大生活的散文集,卻題為《尋找北大》:這又讓我怦然心動。於是,就寫下了這樣一篇序言,照錄如下,權作本書的結語—— 本書以《尋找北大》為題,初讀以後,卻覺得似乎有些“題不對文”。因為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清晰而具體的北大,何需“尋找”!如一位作者所說,這是“個人親身感受到”,個人心靈中擁有的“北大”,一百個北大人就有一百個“北大”。我讀本書,最感興趣的,就是本書包容了幾代人(從“30後”到“80後”)的北大記憶,不用說描述的北大生活大相逕庭,各異其趣,就是敘述的語言,語調,方式,都是絕不雷同,色彩紛紜的。“北大的偉大在於其豐富”:這話說得一點不錯。
但我們確乎又要“尋找北大”:這幾乎是面對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慶,每一個老北大人、新北大人共同的心愿,真實,沉重,而執著。
這是為什麼?這意味著什麼?
這首先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我們經常想起魯迅的沉痛之言:“北大失精神。”這背後更隱含著“中國失精神”,以及“我們自己失精神”。這是北大之痛,更是中國之痛,也是我們每一個北大人、中國人之痛。因此,我們要從歷史的記憶與現實的搏擊中,喚回已經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北大精神。
這同時也是對理想,信念,以至信仰的追求。那是一代又一代的百年夢想。一個人,不能沒有夢。一個民族,特別是民族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做夢的精神淨土、聖地,那是可悲的。
北大,是每一個北大人,所有的中國人的精神夢鄉。
如我們的“校歌”《未名湖是個海洋》所唱——一
“就在這裡,就在這裡
就在這裡,就在這裡
我的夢
就在這裡。”
2008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