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元皇帝祧遷狀

《論元皇帝祧遷狀》是唐代顏真卿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元皇帝祧遷狀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顏真卿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論元皇帝祧遷狀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又《禮器》云:“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又《伊尹》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此經典之明證也。七廟之外,則曰“去祧為壇,去壇為𫮃”。故歷代儒者制迭毀之禮,皆親盡宜毀。伏以太宗文皇帝七代之祖;高祖神堯皇帝國朝首祚,萬葉所承;太祖景皇帝受命於天,始封於唐,元本皆在不毀之典。代祖元皇帝地非開統,親在七廟之外。代宗皇帝升祔有日,元皇帝神主禮合祧遷。或議者以祖宗之名,難於迭毀。昔漢朝近古,不敢以私滅公,故前漢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至後漢漸違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自光武已下,皆有廟號,則祖宗之名,莫不建也。安帝信讒,害大臣,廢太子,及崩,無上宗之奏,後自建武以來無毀者,因以陵號稱宗。至桓帝失德,尚有宗號。故初平中,左中郎蔡邕以和帝以下功德無殊,而有過差,不應為宗。及餘非宗者,追尊三代,皆奏毀之。是知祖有功,宗有德,存至公之義,非其人不居,蓋三代立禮之本也。自東漢已來,則此道喪矣。魏明帝自稱烈祖,論者以為逆自稱祖宗。故近代此名悉為廟號,未有子孫踐祚,而不祖宗先王者。以此明之,則不得獨據兩字而為不祧遷之證。假令傳祚百代,豈可上崇百代以為孝乎?請依三昭三穆之義,永為通典。寶應二年升祔元宗、肅宗,則獻祖、懿祖已從迭毀。伏以代宗睿文孝皇帝卒哭而祔,則合上遷一室。元皇帝代數已遠,其神主準禮當祧,至禘祫之時,然後饗祀。

作者簡介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東費縣)人,唐代大臣、書法家。顏真卿為開元年間的進士,任殿中侍御史。安祿山發動叛亂,他聯絡從兄顏杲卿起兵抵抗。後官至史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顏真卿的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道勁鬱勃,古法為之一變,開創了新風格,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