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法與宗教、哲學以及現實之關係》是章太炎所著作品,出自於《章太炎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佛法與宗教、哲學以及現實之關係
- 作者:章太炎
- 作品出處:章太炎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一、佛法果應認為宗教邪?抑認為哲學邪?
近代許多宗教,各有不同。依常論說來,佛法也是一種宗教。但問怎么樣喚作宗教,不可不有個界說。假如說有所信仰,就稱宗教,那么各種學問,除了懷疑論以外,沒有一項不是宗教。就是法理學家信仰國家,也不得不給他一個宗教的名號,何但佛法呢?假如說崇拜鬼神,喚作宗教,像道教、基督教、回回教之類,都是崇拜鬼神。用宗教的名號,恰算正當。佛法中原說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何曾有崇拜鬼神的事實?明明說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便禮佛念佛等事,總是禮自己的心,念自己的心,並不在心外求佛。這一條界說,是不能引用了。惟有六趣升沉的道理,頗有宗教分子羼入在裡頭。究竟天宮地獄等語,原是《摩拿法典》流傳下來。佛法既然離了常見斷見,說明輪迴的理,借用舊說證明,原是與自己宗旨無礙,所以沒有明白破他。只像古代中國、希臘許多哲學家,孔子也不打破鬼,瑣格拉底、柏拉圖也不打破神。現在歐洲幾個哲學家,如笛佉爾、康德那一班人,口頭還說上帝,不去明破,無非是隨順世俗,不求立異的意思。到底與本宗真義,沒有什麼相干,總是哲學中間兼存宗教,並不是宗教中間含有哲學。照這樣看來,佛法只與哲學家為同聚,不與宗教家為同聚。在他印度本土,與勝論數論為同聚,不與梵教為同聚。試看佛陀菩提這種名號,譯來原是“覺”字。般若譯來原是“智”字。一切大乘的目的,無非是“斷而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斷不是要立一個宗教,勸人信仰。細想釋迦牟尼的本意,只是求智,所以發明一種最高的哲理出來。發明以後,到底還要親證,方才不是空言。像近人所說的物如、大我、意志,種種高談,並不是比不上佛法,只為沒有實證。所以比較形質上的學問,反有遜色。試想種種物理,無不是從實驗上看出來,不是純靠理論。哲學反純靠理論,沒有實驗,這不是相差很遠么?佛法的高處,一方在理論極成,一方在聖智內證。豈但不為宗教起見,也並不為解脫生死起見,不為提倡道德起見,只是發明真如的見解,必要實證真如。發明如來藏的見解,必要實證如來藏。與其稱為宗教,不如稱為“哲學之實證者”。至於布施、持戒、忍辱等法,不過為對治妄心。妄心不起,自然隨順真如。這原是幾種方法,並不是他的指趣。又像發大悲心、普渡眾生等語,一面看來,原是最高的道德。因為初發大心的時候,自己還是眾生,自然有一種普渡眾生的志願;一面看來,凡人自己得著最美的境界,總要與人共樂。譬如游山聽樂,非眾不歡。釋迦牟尼未成正覺以前,本來也和常人不異。見到這一處,自然要與人共見。證到這一處,自然要與人共證。若不是說法利生,總覺得自己心裡不很暢快。所以據那面看是悲,據這面看是喜。若專用道德的眼光去看,雖是得了一面,卻也失了一面。道德尚且不是佛的本旨,何況宗教呢?從來著了宗教的見解,總不免執守自宗,攻擊異己。像印度的數論勝論,原有可采;中國的老子莊子,意趣更高。但把佛法看成宗教的人,不論他人說是說非,總要強下許多辯難。有時見他人立意本高,就去挑撥字句,吹毛求疵,不曉得字句失當的所在。佛法中也是不免。到了這邊,又必要加許多彌縫,施許多辯護,真是目見千里,不見其睫。現在且舉一例:且如老莊多說自然,佛家無不攻駁自然,說道本來沒有自性,何況自然?那么,我請回敬佛家一句,佛法也有“法爾”兩個字,本來沒有法性,何況法爾?人本無我,沒有自然;法本無我,連法性也不能成立了。這種話,只要以矛刺盾,自己無不陷入絕地。後來佛法分宗,也往往有這種弊病。本來專門講學,原是要彼此辯論。但著道理的辯,總是愈辯愈精;執著宗教的辯,反是愈辯愈劣。我想陳那菩薩作《理門論》,只用現量比量,不用聖教量,真是辯論的規矩。可惜亞東許多高僧,從沒有在這邊著想。這種病根,都為執著宗教的意見,不得脫離,竟把“佛法無諍”四個字忘了。若曉得佛法本來不是宗教,自然放大眼光,自由研究。縱使未能趣入實證一塗,在哲學的理論上,必定可以脫除障礙,獲見光明。況且大乘的見解,本來“依義不依文,依法不依人”。可見第一義諦,不必都在悉檀,地上菩薩,不必專生印度。恐怕文殊彌勒,本來是外道宗師,大乘采他的話,就成一種最高的見解。何但文殊彌勒呢?西向希臘,東向支那,也可以尋得幾個出來。雖然不在僧伽,他的話倒不失釋迦牟尼的本意啊!
二、佛法亦有不圓滿處,應待後人補苴。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章太炎(1 8 6 9—1 9 3 6),名炳麟,太炎是其號。浙江餘杭人。清末參加維新運動。1900年剪辮髮,立志革命。1903年因鼓吹革命被上海租界當局逮捕入獄。1906年出獄後,東渡日本,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1911年上海光復後回國,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因反對袁世凱,1913年起為袁氏所禁錮,袁死後獲釋。後參與孫中山所領導的護法戰爭。晚年因不滿蔣介石獨裁而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魯迅評價其為“有學問的革命家”。代表作有《訄書》、《國故論衡》、《齊物論釋》、《新方言》、《文始》等。著述生前編為《章氏叢書》及其《續編》。編者簡介姜義華,江蘇揚州人。1939年出生,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資深特聘教授,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史學理論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天下為公:孫中山思想家剪影》、《百年蹣跚——小農中國的現代覺醒》、《理性缺位的啟蒙》、《現代性:中國重撰》、《中華文明的根柢》、《新譯禮記讀本》、《章炳麟評傳》等。合著有《史學導論》等。策劃百卷本《中華文化通志》。主編《康有為全集》、《胡適學術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