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世變》是宋育仁所著作品,出自於《宋育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世變
- 作者:宋育仁
- 作品出處:宋育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今日之世變,眾人所不識。深識者始知為學說亂天下,顧猶未識其原。邪說所以橫流,由於正學之先自消鑠。不但空穴而風來,直是蟲生於物腐。人心之妄動,亦是天心之所啟,即是天心憚怒,《詩》所謂“我生不辰,逢天憚怒”。昔在辛亥國變,曾語人云:自古易代,無今日現象,天心怒矣,故普降罪罰。天子去位,文武百寮,一齊革職,褫去冠服,人民無少長,一律宣布髡刑。婦女人人帶孝。一時女界皆尚好素色,不約而同,故云。其時語此,意含悲憤,非出篤論。比再至京,同館有為予言,於晦若屢稱此言,嘆服甚至。其初袁氏尚制有冠服,而久之無人用。三年以後,兵禍日熾,死亡枕藉,家家婦女連及無不有期功之喪,其言竟驗。倫教道消,始於出洋者先薄視父子,是以決去君臣甚易,婚姻之禮日廢,自由結婚者日多,而自由戀愛,並欲廢結婚之說起。《易》所謂履霜堅冰,由來者漸,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後世君臣之恩義已薄,由於不能隆禮由禮,而君臣之道亦衰。孟子之論臣道四等,大人則兼君與臣而言,天民社稷,臣事君人,實為臣道三等。天民在師臣之間,三公之選,其惟一之臣格,以安社稷為主。一部廿四史之無愧名臣傳者,皆此一流人物。其濫廁於其間者,亦依附於有關社稷之重,連類而書。後來史家無識,誤認君臣之義為感恩圖報,則以孟子之事君人為臣道之則,不知以事是君為容悅,則高不過張禹、孔光之流,卑者至於佞幸傳,恩澤侯,其去社稷臣之人遠矣。稱社稷則重在為民,而主於為國。孟子又雲,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為賊其民。兩條系歸納於一條,故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非一偏之義,又非兩歧之論也。此屬經史學理深義,此但略說,別出講義。今世巨變,視前朝易代之關係為重,而於君臣去就之關係較輕。何則?世道日即凌夷,既與外域之初進化國度平等,而又有種族之普通心理,發為常識學說以間之。化合於史家之宗社,狹義恩澤所結合,打穿後壁,則與權利主義不甚相遠。至於異代,質言之亦猶是兩家權利之爭也。是以舊學家無已而求其辯護,則稱揚先朝之德澤,即不得不諱言末葉之傾頹,而弊政亂略,貪人敗類,亦既積久而播於民心。本欲援先德以掩後愆,誰識後愆之不可掩,反以累其先德。以本朝而論,同、光之政,已不逮嘉、鹹;乾、嘉之際,已遠遊康、雍;雍正之朝,不逮康熙多矣。鄉士編氓,聞不能以及遠,知不足以藏往,所見不逮所聞,所聞不如一見,則且疑伊古以來亦若是而已耳。昔周公營洛有言:“有德易以興,無德易以亡。”此聖人之心遠矣,不足為世士道,非眾人所能共喻也。其有可以共喻者,臣與民之義,固自不同。臣不可以貳,民非不可貳也;臣不可以叛,而民非不可叛也。聖賢所恆言也。降及史家言,亦惟有貳臣,而不得譏貳民也。外邦既有庶建民主之國,黨人借為口實,假定為民國之名,明其非前代易姓而有天下之比也。是誠豬 而揭之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為舊臣者,既已悉罷職而為民,且非服從誰氏之民,乃共為地主占有一分之民,直下承擔,而為國民,亦自仰不愧而俯不怍,進退綽綽而有餘地。惟謀人之軍師邦邑者,上至封疆,下至知縣守土,有連坐之責焉。此外則有自矜名節之士,賢於眾人,義不願與民國齊民為伍,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黃冠披緇,岩棲瓢飲,任自為之,誠不可不稱為高節卓行,加人數等,而不得以此責望於人也。非通義也,為民而不仕,即已完舊臣之義也。民國雖無所謂臣義,亦不投身於公僕也。夫不投身公僕者,與易代之守臣節有異,而不為勢屈之義則同。何也?所食之粟不屬之何王之庭,而應占有其一分先疇之畝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宋育仁,四川富順人,中國近代思想家。光緒二十年任駐英、法、意、比四國二等參贊官,戊戌變法期間主持籌備四川近代第一份報紙《渝報》,又設“蜀學會”,出版《蜀學報》,清末任禮學館總纂。民初曾任國史館纂修,後被袁世凱以“妨害國家”為名,遣送回鄉。之後一直在四川講學、著述,並寫下了大量政論。宋育仁著有《時務論》、《採風記》等,既反對西化,也反對保守。他認為泰西政俗之善者,與中國上古三代的理想如出一轍,從而提出了“復古即維新”這一別具一格的改革主張。編者簡介王東傑,河南濮陽人,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研治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國近代史,著有《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運動(1925—1939)》(北京,三聯書店,2005),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陳陽,四川合江人,2007年考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先後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2014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