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

《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折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請君民合治,滿漢不分,以定國是而一人心、強中國,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臣頃聞內閣學士闊普通武奏請行憲法而開國會,廷議不以為然,皇上決欲行之。大學士孫家鼐諫曰:“若開議院,民有權而君無權矣。”皇上曰:“朕但欲救中國耳。若能救民,則朕雖無權何礙?”大哉王言!臣聞而感泣曰:“非堯、舜之大聖,真有公天下之心者,安得有此哉?”臣幸生逢堯、舜之君,受非常之遇,安得不以死報?臣誠惶誠恐,願竭忠愚,不敢愛死,冒犯非常,為我皇上陳之。
竊惟東西各國之所以致強者,非其政治之善、軍兵炮械之精也,在其舉國君民合為一體,無有二心也。夫合數千百萬之人為一身,合數千百萬人心為一心,其強大至矣。不必大國,雖比利時、荷蘭、習項糠虹丹麥、瑞典之小,而亦治強也。近者歐美,尤留意於民族之治,凡語言政俗,同為國民,務合一之。近者日本以之,日本地與民數,僅比吾四川一省,而今強盛若彼矣。蓋民合於一,而立憲法以同受其治,有國會以會合其議,有司法以保護其民,有責任政府以推行其政故也。
吾國人主,撫有其國,僅與數大臣共治之,或十數疆臣分治之,雖有多民,僅供租稅,不得預政事焉。其視國家國土,若秦越人相視之肥瘠也。苟不及其鄉土,親受奴虐,皆無關焉。甚且民既不預國事,惟知身家親族而已,余皆外視。故其至者,姓與姓分,鄉與鄉分,縣與縣分,省與省分。國朝龍興東土,奄有中夏,兼定蒙古、準回、衛藏,為大一統,皆因其舊俗而治之。仁恩汪 ,鹹戴聖朝矣。而列聖尚慮有金、元之弊,服官執政,多屬騙循驗色目之人,故不得已仍別滿、漢,以分官缺,乃開國時之苦心也。故康、乾之時,廷臣有請去滿、漢者,聖祖仁皇帝、高宗純皇帝以此意喻之,乃鹹仰聖意之高深。今采葛霉閱二百餘年,久安長治,戴白之老,服膺涯澤,率士民氓,鹹戴聖清,非復開國時之比矣。
方今絕海棣通,列強鄰迫,宜合舉國之民心,以為對外之政策;不宜於一國民之內,示有異同。若疆界既分,即生彼此。屬當國家危難,反側生心,扇動搖惑,甚非所以置國家於磐石之安也。夫分則弱,合則強,治法之公理也。武王有臣三千人為一心故勝,紂臣萬億為萬億心故亡。然則國無小大,人無多寡,視其分合如何而已。
今吾國有四萬萬之民眾,大地莫多焉,而不開國會;雖有四萬萬人,而不預政事,視國事如秦越,是有眾民而棄之。然且令省與省分界,滿與漢異名,務在削大使小,汰多使寡,多立彼疆此界之名,以薄其扶助親愛之意。但一君之主與數大臣為政,尊則尊矣,制頁擊則制矣,然孤寡若此,而與列強合數千百萬人為一者,相校相遇,安得不敗?不然,安有以萬里之大國,四萬萬之眾民,而敗於日本者哉?論者不深察本末,妄言治體,繁為條陳。夫天下豈有本不立而能舉其末者哉?即末治能舉,亦何益矣。《易》曰:正其本,萬事理。臣昧昧思之,早夜籌之,為中國計,而求其治本,惟有君民合治、滿漢不分而已。定其治本以為國舟棄巴是,乃可以一人心而求治理。
昔魏文帝撫有華夏,慕其文明,以為非令國人全用華風,不能致一統也。又以父兄百官,安於舊習,而不肯更新也,乃令皇族改拓拔為元氏,獻帝兄紇骨氏改為胡氏,次兄普氏改為周氏,次兄拓拔氏改為長孫氏,次弟丘敦氏改為丘氏;更令功臣九十九大姓,鹹改漢姓,若侯莫陳之改姓陳,勿忸於之改姓於,出大汗之改姓韓,步六孤之改姓陸,被多羅之改姓潘碑膠詢寒,丘林之改姓林,賀拔之改姓何,叱呂之改姓呂,是樓之改姓高,孤獨之改姓劉,拔列之改姓梁,叱羅之改姓羅,素黎之改姓黎,嗢盆之改姓溫,叱乾之改姓薛,賀葛之改姓葛,庫狄之改姓狄,吐奚之改姓古,出連之改姓畢,阿單之改姓單,阿鹿桓之改姓鹿,俟力伐之改姓鮑,吐伏盧之改姓盧,嗢石蘭之改姓石,獨孤渾之改姓杜,胡古口引之改姓侯。其後周、隋終復混一,實皆出於魏文之政俗族姓。而元氏及周胡長孫氏入唐,卿相如鯽,功臣遺裔,綿被中國。今之大姓,十九魏裔。其齊、周、隋、唐王侯貴族改漢姓者,不可悉數,無能別也,則皆魏文帝長慮遠算致之。
以皇上之明,試覽《北魏書·魏文帝紀》及《官氏志》,聖心神悟,必有宏謨。臣聞疏不間親,遠不間近,賤不間貴。臣實賓萌,疏賤至極,猥受皇上非常之知,有非常之慮,不敢自隱避,敢進盡忠言,願皇上垂察。君民合體、滿漢不分之言,念茲在茲,釋茲在茲,所以發為治本者,必有以超絕前古,垂範後世,為中國數千陵堡整年未有之聖,以上繼堯舜、軼駕歐日者,非臣之愚所能頌發休美矣。
若聖意既定,立裁滿、漢之名,行同民之實,則所以考定立憲國會之法、三權鼎立之義,凡司法獨立,責任政府之例,議院選舉之法,各國通例具存,但命議官遍采而慎擇之,在皇上一轉移間耳。合舉國四萬萬人之身為一體,合四萬萬人之心為一心,其誰與吾敵,而豈復四顧旁皇,瞻畏鄰敵哉?
抑臣更有請者,中國向用朝號,乃以易姓改物,對於前代耳。若其對外交鄰,自古皆稱中國。今東西國稱我,皆曰支那,而我經典無此二文。臣細繹音義,支那號即諸夏之音,或即中華之轉也。古稱諸夏,或曰諸華,頻見傳記。蓋華、夏音近而中、諸音轉。其蒙、回、衛、藏,鹹令設校,教以經書、文字、語言、風俗,名契約於中土,免有歧趨。伏惟今定國號,因於外稱,順乎文史,莫若用中華二字。皇上維新,尚統一而行大同,乞留聖意幸察。謹將《北魏書·文帝紀》、《官氏志》進呈,伏惟乞皇上聖鑒。謹奏。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以皇上之明,試覽《北魏書·魏文帝紀》及《官氏志》,聖心神悟,必有宏謨。臣聞疏不間親,遠不間近,賤不間貴。臣實賓萌,疏賤至極,猥受皇上非常之知,有非常之慮,不敢自隱避,敢進盡忠言,願皇上垂察。君民合體、滿漢不分之言,念茲在茲,釋茲在茲,所以發為治本者,必有以超絕前古,垂範後世,為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聖,以上繼堯舜、軼駕歐日者,非臣之愚所能頌發休美矣。
若聖意既定,立裁滿、漢之名,行同民之實,則所以考定立憲國會之法、三權鼎立之義,凡司法獨立,責任政府之例,議院選舉之法,各國通例具存,但命議官遍采而慎擇之,在皇上一轉移間耳。合舉國四萬萬人之身為一體,合四萬萬人之心為一心,其誰與吾敵,而豈復四顧旁皇,瞻畏鄰敵哉?
抑臣更有請者,中國向用朝號,乃以易姓改物,對於前代耳。若其對外交鄰,自古皆稱中國。今東西國稱我,皆曰支那,而我經典無此二文。臣細繹音義,支那號即諸夏之音,或即中華之轉也。古稱諸夏,或曰諸華,頻見傳記。蓋華、夏音近而中、諸音轉。其蒙、回、衛、藏,鹹令設校,教以經書、文字、語言、風俗,名契約於中土,免有歧趨。伏惟今定國號,因於外稱,順乎文史,莫若用中華二字。皇上維新,尚統一而行大同,乞留聖意幸察。謹將《北魏書·文帝紀》、《官氏志》進呈,伏惟乞皇上聖鑒。謹奏。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