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談生命
我不敢說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說生命像什麼。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從生命最高處發源 ,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濤,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過了懸崖峭壁,衝倒了層沙積土,挾卷著滾滾的沙石,快樂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著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時候他遇到巉(chán)岩前阻,他憤激地奔騰了起來,怒吼著,迴旋著,前波後浪地起伏催逼,直到衝倒了這危崖,他才心平氣和地一瀉千里。有時候他經過了細細的平沙,斜陽芳草里,看見了夾岸紅艷的桃花,他快樂而又羞怯,靜靜地流著,低低地吟唱著,輕輕地度過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時候他遇到暴風雨,這激電,這迅雷,使他的心魂驚駭,疾風吹捲起他,大雨擊打著他,他暫時渾濁了,擾亂了,而雨過天晴,只加給他許多新生的力量。有時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帶些幽幽的溫暖:這時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進的力量,仍催逼著他向前走……終於有一天,他遠遠地望見了大海,啊!他已經到了行程的終結,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頭,她多么遼闊,多么偉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莊嚴的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地流入她的懷裡。他消融了歸化了,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也許有一天,他再從海上蓬蓬的雨點中升起,飛向西來,再形成一道江流,再衝倒兩旁的石壁,再來尋夾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
生命像一棵小樹,他從地底聚集起許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潤濕的泥土中,勇敢快樂地破殼出來。他也許長在平原上、岩石上、城牆上,只要他抬頭看見了天,呵!看見了天!他便伸出嫩葉來吸收空氣,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風中跳舞。他也許受著大樹的蔭遮,也許受著大樹的覆壓,而他青春生長的力量,終使他穿枝拂葉地掙脫了出來,在烈日下挺立抬頭!他遇著驕奢的春天,他也許開出滿樹的繁花,蜂蝶圍繞著他飄翔喧鬧,小鳥在他枝頭欣賞唱歌,他會聽見黃鶯清吟,杜鵑啼血,也許還聽見梟鳥的怪鳴。他長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蓋的濃蔭,來蔭庇樹下的幽花芳草,他結出累累的果實,來呈現大地無盡的甜美與芳馨。秋風起了,將他葉子,由濃綠吹到緋紅,秋陽下他再有一番的莊嚴燦爛,不是開花的驕傲,也不是結果的快樂,而是成功後的寧靜和怡悅!終於有一天,冬天的朔風,把他的黃葉乾枝,卷落吹抖,他無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莊嚴地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的落在她的懷裡。他消融了,歸化了,他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也許有一天,他再從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來,又長成一棵小樹,再穿過叢莽的嚴遮,再來聽黃鶯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
宇宙是一個大生命,我們是宇宙大氣風吹草動之一息。江流入海,葉落歸根,我們是大生命中之一葉,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們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葉的活動生長合成了整個宇宙的進化運行。要記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於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我曾讀到一個警句,是“願你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世界、國家和個人的生命中的雲翳沒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創作背景
此文最初發表於1944年12月25日重慶《大公報》,原題名《寄小讀者(通訊四)》,後經修改以《談生命》為題發表於其它刊物。正如最初的書信版本原文中所說,一位從軍的小讀者朋友,要作者談生命,故而作此篇。
作品賞析
《談生命》是一篇帶有比喻、象徵,有著哲理寓意的“生命體驗”散文。它不僅哲思深邃、宏闊,形象鮮明、生動,而且文字精練、老到,像一篇美輪美奐的“散文詩”。
全文為“一片作”,一氣呵成。但細讀全文,似可斷為三部分:“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是一段;“生命又像一棵小樹”是又一段;“宇宙是一個大生命”則是最後(第三)一段。前兩部分寓“意”於“像”,平靜對待苦、樂,是以相同的意思、不同的比喻,做了“復沓”的強化表達,寫得生動、具象,神采飛揚;最後一部分直抒胸臆,升華哲理,說出了作者歷經滄桑、備嘗酸甜苦辣後的生命“體驗”,十分警醒、動人。
生命中有快樂,也有苦痛:“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因此,人們應該“感謝生命”。她自己一生的“體驗”使她極自然地欣賞這樣的警句:“願你生命中有夠多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在這裡,她幾乎是在企盼、讚美“苦痛”(雲翳)了。
品讀這篇散文,如同飲一杯作家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釀成的酒。作者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為具體的物象,描繪出一幅幅生命的圖畫,讓人們從這些可視可感的畫面中去領悟,認識生命的真諦。本文說理的深刻與作者的人生感悟是分不開的,正是憑著對生活的激情,對生命的思考,作者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用兩個新穎的比喻,揭示出生命的真諦。這真可謂“喻巧而理至”,這兩個恰到好處的比喻,能於極小中獨見其大,把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闡釋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一江春水”東流入海本是自然現象,“一棵小樹”的生長從植物學的角度看也很普通,但由於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記,不斷流動的“春水”,不斷生長的“小樹”就獲得了生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活力。文章用優美的語句描繪出的不僅僅是一幅幅立體感很強的畫面,更像是一首首生命的讚歌。
此文文字清新,感情真摯,描寫細膩,富有哲理,尤其是動詞運用的準確而傳神,於含蓄凝練之中透出酣暢和流利,耐人尋味,意趣無窮。
生命誕生於自然,最終又回歸自然,是戰勝困難,享受快樂,不停地前進或生長,去爭取成功的過程。因為缺少了奮鬥與成長,現實中確實有的生命變成了“死湖”,變成了“空殼”,所以作者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強調今生今世要奮鬥,要前進,要成長。《談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為例,揭示生命的生長、壯大和衰老的普遍規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與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則,同時表達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意志與豁達樂觀的精神。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
曹文軒《像鷹學會飛翔》:“《談生命》沒有一般議論文那樣的層層說理,步步推論,卻似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借‘春水’和‘小樹’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生命由生長到壯大、再到衰弱的曲折過程和一般規律,最後在文末點題:生命中的苦痛與幸福永遠相生相伴,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進取,讓生命之水不斷,讓生命之樹長青,表達了作者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當代作家、文學理論家
陳子善《生命的璀璨瑰麗》:“52年前,冰心先生寫過一篇散文《談生命》,這篇散文情感真摯深邃、文筆清新柔美。”
湖北襄樊市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蕭練武《中國語文》:“《談生命》是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作者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為具體的物象,描繪出一幅幅生命的圖畫,讓我們從這些可視可感的畫面中去領悟、去認識生命的真諦。”
作品影響
《談生命》被選為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課文。
作品相關
文章發表情況
版本一:此文最初發表於1944年12月25日重慶《大公報》第一張第三版,題名《寄小讀者(通訊四)》,作者署“水心”。
版本二:1945年,《新評論》第1卷第1號,又以《談生命》為題,重刊此文(第28—29頁),作者署“謝冰心”“民國三十四年一月三十日出版”,距首次發表一月有餘。與版本一相比,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刪去通訊的抬頭、正文第一段、祝頌語、具名和日期。在此基礎上,改題為《談生命》,可謂深得斯旨。不過,文中的錯字、誤排、漏排者,亦比比皆是。
版本三:差不多版本二發表的同時,《書報精華》1945年第1期,也轉載了此文,題作《談生命·寄小讀者之四》(第78—81頁),首次將兩個不同的題目統一起來。其特點,一是無分段;二是文字脫落極多。
版本四:以《談生命》為題發表於1947年的《京滬周刊》第1卷第27期上。
版本五:《冰心全集》第三卷中的《再寄小讀者·通訊四》。
作者簡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
一片冰心在玉壺”。1919年8月的《
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
兩個家庭》。1923年出國留學前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
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
中國新文學”課程,於1951年返回中國。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