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笑令·漁父》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描繪了漁父與大自然為伍的圖景,表達了作者對漁父的羨慕之情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全詞運用對仗、疊句、偏正詞、顛倒詞等手法,巧妙地組綴了一幅披風載雨、嗜酒歸暮的漁父生活景象圖。
調笑令
漁父,漁父,江上微風細雨。青蓑黃箬裳衣,紅酒白魚暮歸。歸暮,歸暮,長笛一聲何處。
⑴調笑令:詞牌名,又名“宮中調笑”“轉應曲”等。單調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聲韻,其餘各句均押仄聲韻。
⑵漁父:捕魚人。
⑶箬(ruò):竹殼。裳(cháng)衣:下身服飾,這裡指褲子。
⑷歸暮:傍晚回去。
白話譯文
捕魚人啊,捕魚人,你出沒於長江上的微風細雨,漫不經心。你披青色蓑衣,戴黃色箬笠,穿黃色褲子。你喝著紅酒,吃著白魚,直到傍晚回去。傍晚回去,傍晚回去,長笛一聲喚醒了你,此時竟不知身在何地?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順江而下途中,詞人看到長江中游漁民的水上生活圖景,即興作此詞。
此詞描繪漁父與大自然為伍的形象。開頭兩句“漁父,漁父”,以疊句的形式,呼喚出漁父,接著讚頌他們如同“江上微風細雨”,習以為常。“青蓑黃箬裳衣”,寫漁父的衣著,僅用六字,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漁父的外貌。“紅酒白魚暮歸”,寫漁父釣魚飲酒的情景。還是以極為精練之詞,描繪了漁父充足的一天生活,樂而忘歸。“青蓑黃箬”與“紅酒白魚”對仗,互相映照,暗含著高雅的情趣。較之《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中所寫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放浪的漁父形象要高雅得多。以上數句突出的是漁父閒淡自適的形象。
結末“歸暮,歸暮,長笛一聲何處”三句是寫漁父歸家後的另一種生活情景,並上升到對漁父精神層面的敘述。漁父披著暮色回到家後,吹起了長笛,自我消遣。儘管漁父“歸暮,歸暮”了,但迎來的卻是“長笛一聲何處”新的一天的生活。詼諧情趣,只有漁父才能獨自享受。蘇軾通過對漁父生活及精神狀態的描寫,使得漁父的形象更為豐滿。
此詞運用對仗,兩個疊句,八個偏正詞組,兩個顛倒詞,四個形、色、聲通感的詞句,巧妙組綴了一幅披風載雨、嗜酒歸暮的漁父生活景象圖。塑造超於塵俗的漁父形象,實是表現了蘇軾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山東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孫言誠《蘇東坡詞選》:簡單的三句話就勾勒出了一幅江上晚景,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最後,作者用“長笛一聲何處”,為畫面增添了蒼涼的情調。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