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性視唱教程(第2冊)(修訂版)》是以調性為結構主線,將相同調號的主音及其調式作為一個“基調”,在此基礎上並列設定了各種類型的調式音階、風格特徵、織體形式和表現方式等多維度的視唱訓練內容。因此,這是一套體現了“一基多維”的立體化和綜合化的視唱教材、教法。尤其是這些綜合化的視唱內容,立體地貫穿於本套教材的各個章節之中,使學生從一開始便能同時接觸到大小調和民族調式、單聲部和多聲部、自然音和變化音等不同表現形式的視唱訓練內容,而不受學制長短和課時多少的制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目錄,作者簡介,文摘,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調性視唱教程(第2冊)(修訂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第四章兩個升號調各調試視唱
第一節D自然大調、和聲大調及旋律大調
第二節b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及旋律小調
第三節經過式變化音(Ⅱ)
第四節同D宮五聲、七聲民族調式
第五節對比性二聲部(Ⅱ)
第六節看譜唱詞
第五章兩個降號調各調試視唱
第一節降B自然大調、和聲大調及旋律大調
第二節g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及旋律小調
第三節換音式變化音(Ⅰ)
第四節同降B宮五聲、七聲民族調式
第五節模仿性二聲部(Ⅰ)
第六節看譜唱詞
第六章三個升號調各調式視唱
第一節A自然大調、和聲大調及旋律大調
第二節升f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及旋律小調
第三節換音式變化音(Ⅱ)
第四節同A宮五聲、七聲民放調式
第五節模仿性二聲部(Ⅱ)
第六節看譜唱詞
第一節D自然大調、和聲大調及旋律大調
第二節b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及旋律小調
第三節經過式變化音(Ⅱ)
第四節同D宮五聲、七聲民族調式
第五節對比性二聲部(Ⅱ)
第六節看譜唱詞
第五章兩個降號調各調試視唱
第一節降B自然大調、和聲大調及旋律大調
第二節g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及旋律小調
第三節換音式變化音(Ⅰ)
第四節同降B宮五聲、七聲民族調式
第五節模仿性二聲部(Ⅰ)
第六節看譜唱詞
第六章三個升號調各調式視唱
第一節A自然大調、和聲大調及旋律大調
第二節升f自然小調、和聲小調及旋律小調
第三節換音式變化音(Ⅱ)
第四節同A宮五聲、七聲民放調式
第五節模仿性二聲部(Ⅱ)
第六節看譜唱詞
編輯推薦
這套《調性視唱教程》共四冊十二章內容,除第一章從無調號調起始外,其他每一章均按五度關係的調性邏輯分別向上升號調和向下降號調交替擴展;並且各章節在相同調號的調性基礎上,所設定的六種類型視唱內容,是以多層次、並行進級的方式貫穿始終。
這本《調性視唱教程(第4冊修訂版)》(作者劉永平)是其中一冊。
這本《調性視唱教程(第4冊修訂版)》(作者劉永平)是其中一冊。
目錄
前言
視唱練耳教學略論
第十章 五個升號調各調式視唱
第一節 B大調
第二節 #g小調
第三節 近關係轉調(平行、上下屬關係)
第四節 譜表(中音和次中音譜號)
第五節 多聲部彈唱(Ⅰ)
第六節 看譜唱詞
第十一章 五個降號調各凋式視唱
第一節 bb大調
第二節 bb小調
第三節 次遠關係轉調(上下重屬、同主音關係)
第四節 c譜表(女高音、次高音和上低音譜號)
第五節 多聲部彈唱(Ⅱ)
第六節 看譜唱詞
第十二章 六個升降號調各調式視唱
第一節 #F(bG)大調
第二節 #d(be)小調
第三節 遠關係轉調(四個及四個升降號以上調關係)
第四節 混合譜表
第五節 多聲部彈唱(Ⅲ)
第六節 看譜唱詞
視唱練耳教學略論
第十章 五個升號調各調式視唱
第一節 B大調
第二節 #g小調
第三節 近關係轉調(平行、上下屬關係)
第四節 譜表(中音和次中音譜號)
第五節 多聲部彈唱(Ⅰ)
第六節 看譜唱詞
第十一章 五個降號調各凋式視唱
第一節 bb大調
第二節 bb小調
第三節 次遠關係轉調(上下重屬、同主音關係)
第四節 c譜表(女高音、次高音和上低音譜號)
第五節 多聲部彈唱(Ⅱ)
第六節 看譜唱詞
第十二章 六個升降號調各調式視唱
第一節 #F(bG)大調
第二節 #d(be)小調
第三節 遠關係轉調(四個及四個升降號以上調關係)
第四節 混合譜表
第五節 多聲部彈唱(Ⅲ)
第六節 看譜唱詞
作者簡介
劉永平,作曲理論家,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復調音樂學會副會長,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的教學與研究,主要方向:復調音樂(對位法)、視唱練耳(音樂基礎理論)。
文摘
書摘
2.調性訓練
調性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調式感”和“調高感”。
所謂“調式感”是指視唱過程中,依內心聽覺感知調式主音、結構及其相互關係。任何調式都有自己的音階,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調式的結構規律,結構不同調式也不一樣。如有自然、和聲、旋律大調,也有自然、和聲、旋律小調;還有結構形式不同的民族五聲、七聲調式。因此,視唱教學要注重訓練掌握不同調式的結構特徵、色彩差異。以及謂式主音與穩定或不穩定音級的關係,從而獲得內心聽覺的調式感。
所謂“調高感”是指視唱過程中,通過內心聽覺感知調式主音的音高位置。它與“調式感”既統一,又各有側重。“調”的主要含義就是調式主音的音高。如“C大調”就是以“C”為主音,“大調”則說明該調式為大調式結構。
由於十二個半音中任何一個音為主音可構成不同的調式(如C大調、a小調及其他“升種調”和“降種調”),同時也形成音高和音色上的變化。所以視唱訓練要注重熟悉掌握調式主音改變所形成的音高變化特點,以獲得內心聽覺的調高感。
3.看譜唱詞訓練
“看譜唱詞”是看歌譜就能同時演唱歌詞的一種技能,其教學目的是培養“一目雙行、詞曲同唱”的讀譜能力。看譜唱詞教學,若想達到將不熟悉曲調能準確地將歌詞演唱出來的程度,這不僅要求熟練地掌握簡譜或五線譜,同時還要有步驟地進行訓練。其具體方法是:
(1)看節奏讀歌詞。即看著歌譜的節奏同時朗讀歌詞,遇到一詞多音時,可將多音的時值相加作為單音時值與歌詞相對。
(2)先唱曲調再唱歌詞。也就是將樂譜唱熟,做到流暢完整,再將歌詞通讀數遍以了解其內容和句法,然後一句歌詞配上一句曲調,這樣亦步亦趨地唱會全曲。
(3)先唱襯詞再唱歌詞。指用一個襯詞(如“啦”)來替代唱名,這樣所唱的曲調不再是一個個不同的唱名,而是同一襯詞依附於不同的音高,為唱歌詞作準備。當哼唱旋律己了解曲調進行的特點後,再將襯詞換成歌詞進行演唱。
(4)同時看譜唱歌詞。即一次性地將詞曲連貫完整、富有表情地同時演唱出來。要做到這一步,在看譜唱詞時,一是注意視譜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唱此小節時著眼於下小節;二是注意做到“一心二用”,口中唱著歌詞,同時內心把握著曲調的音調。
視唱練耳教學中訓練看譜唱詞採用首調唱名法或固定唱名法均可,但首調唱名容易掌握,因為首調唱名直觀上不僅表示了音高,且基於調式也建立了音級的傾向感。
4.多聲部訓練
以獨唱或齊唱的形式來演唱一個單旋律稱為單聲部音樂。若在單旋律上附加不同的旋律則形成多聲部音樂。多聲部音樂有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之分,主調音樂的特徵在於它只有一個聲部是主旋律,其他聲部僅起襯托作用.而復調音樂的特徵在於幾個相對獨立的旋律相結合,兩種不同的多聲部織體各有不同的音樂表現作用。
多聲部視唱訓練,其二聲部是基礎,主要有以下四種織體形式:
(1)和聲式二聲部,其特點是在主旋律的下方,多以相同的節奏、協和的音程增加一個平行的副旋律,以襯托主旋律,具有主調音樂的性質。
(2)對比式二聲部,其特點是在同一調式調性基礎上,兩個不同節奏、音高的旋律同時結合在一起,是復調音樂的典型織體。
(3)模仿式二聲部,其特點是兩個相同或相似的旋律,在不同聲部以時差的進入方式結合在一起,這也是復調音樂的典型織體。
(4)支聲式二聲部,其特點是兩個旋律以“時分(音程)時合(單音)”的形式相互結合,其中一個聲部多由另一個旋律變奏分支而形成,是民族民間多聲部音樂的主要織體形式。
多聲部視唱訓練的目的,主要是發展學生的多聲部聽覺,培養立體思維感,同時逐步提高學生自身配合或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
作為二聲部視唱訓練,可採用如下方法:
(1)明確二聲部織體類型,然後將上下兩個聲部的旋律分別加以唱熟。
……
2.調性訓練
調性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調式感”和“調高感”。
所謂“調式感”是指視唱過程中,依內心聽覺感知調式主音、結構及其相互關係。任何調式都有自己的音階,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調式的結構規律,結構不同調式也不一樣。如有自然、和聲、旋律大調,也有自然、和聲、旋律小調;還有結構形式不同的民族五聲、七聲調式。因此,視唱教學要注重訓練掌握不同調式的結構特徵、色彩差異。以及謂式主音與穩定或不穩定音級的關係,從而獲得內心聽覺的調式感。
所謂“調高感”是指視唱過程中,通過內心聽覺感知調式主音的音高位置。它與“調式感”既統一,又各有側重。“調”的主要含義就是調式主音的音高。如“C大調”就是以“C”為主音,“大調”則說明該調式為大調式結構。
由於十二個半音中任何一個音為主音可構成不同的調式(如C大調、a小調及其他“升種調”和“降種調”),同時也形成音高和音色上的變化。所以視唱訓練要注重熟悉掌握調式主音改變所形成的音高變化特點,以獲得內心聽覺的調高感。
3.看譜唱詞訓練
“看譜唱詞”是看歌譜就能同時演唱歌詞的一種技能,其教學目的是培養“一目雙行、詞曲同唱”的讀譜能力。看譜唱詞教學,若想達到將不熟悉曲調能準確地將歌詞演唱出來的程度,這不僅要求熟練地掌握簡譜或五線譜,同時還要有步驟地進行訓練。其具體方法是:
(1)看節奏讀歌詞。即看著歌譜的節奏同時朗讀歌詞,遇到一詞多音時,可將多音的時值相加作為單音時值與歌詞相對。
(2)先唱曲調再唱歌詞。也就是將樂譜唱熟,做到流暢完整,再將歌詞通讀數遍以了解其內容和句法,然後一句歌詞配上一句曲調,這樣亦步亦趨地唱會全曲。
(3)先唱襯詞再唱歌詞。指用一個襯詞(如“啦”)來替代唱名,這樣所唱的曲調不再是一個個不同的唱名,而是同一襯詞依附於不同的音高,為唱歌詞作準備。當哼唱旋律己了解曲調進行的特點後,再將襯詞換成歌詞進行演唱。
(4)同時看譜唱歌詞。即一次性地將詞曲連貫完整、富有表情地同時演唱出來。要做到這一步,在看譜唱詞時,一是注意視譜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唱此小節時著眼於下小節;二是注意做到“一心二用”,口中唱著歌詞,同時內心把握著曲調的音調。
視唱練耳教學中訓練看譜唱詞採用首調唱名法或固定唱名法均可,但首調唱名容易掌握,因為首調唱名直觀上不僅表示了音高,且基於調式也建立了音級的傾向感。
4.多聲部訓練
以獨唱或齊唱的形式來演唱一個單旋律稱為單聲部音樂。若在單旋律上附加不同的旋律則形成多聲部音樂。多聲部音樂有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之分,主調音樂的特徵在於它只有一個聲部是主旋律,其他聲部僅起襯托作用.而復調音樂的特徵在於幾個相對獨立的旋律相結合,兩種不同的多聲部織體各有不同的音樂表現作用。
多聲部視唱訓練,其二聲部是基礎,主要有以下四種織體形式:
(1)和聲式二聲部,其特點是在主旋律的下方,多以相同的節奏、協和的音程增加一個平行的副旋律,以襯托主旋律,具有主調音樂的性質。
(2)對比式二聲部,其特點是在同一調式調性基礎上,兩個不同節奏、音高的旋律同時結合在一起,是復調音樂的典型織體。
(3)模仿式二聲部,其特點是兩個相同或相似的旋律,在不同聲部以時差的進入方式結合在一起,這也是復調音樂的典型織體。
(4)支聲式二聲部,其特點是兩個旋律以“時分(音程)時合(單音)”的形式相互結合,其中一個聲部多由另一個旋律變奏分支而形成,是民族民間多聲部音樂的主要織體形式。
多聲部視唱訓練的目的,主要是發展學生的多聲部聽覺,培養立體思維感,同時逐步提高學生自身配合或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
作為二聲部視唱訓練,可採用如下方法:
(1)明確二聲部織體類型,然後將上下兩個聲部的旋律分別加以唱熟。
……
媒體推薦
前言
“視唱練耳”是一門系統發展聽覺的音樂基礎課,是從事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教育、音樂理論等專業必須掌握的音樂基本技能。其中,作為綜合性音樂技能訓練的“視唱”,由於在積累音樂語彙和聽覺經驗方面最直接、最有效,因此,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
《調性視唱教程》共有四冊,均以調性為結構主線,從無調號調式調性起始,按上下五度關係的調性邏輯交替安排,在相同調號同一調性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調式、風格、織體和結構,系統地設定了六項內容,並採取立體化的並行發展方式。其中,第一項是大調式視唱,以自然大調為主,同時兼顧和聲大調、旋律大調;第二項是小調式視唱,是相同調號大調式的平行小調,除設有自然小調外,主要側重和聲小調、旋律小調;第三項是變化音視唱,在保持同一調式調性的基礎上,分別引入不同形式的變化音;第四項是民族調式視唱,基於同宮系統,以五聲調式為主,並涉及了雅樂、清樂和燕樂七聲調式;第五項是多聲部視唱,既有和聲性(或和音式)的主調音樂織體,也有對比性和模仿性的復調音樂織體;第六項是看譜唱詞,其中選編了部分篇幅大小不同的中外民歌和歌曲。
《調性視唱教程》是按固定唱名法編寫的,其內容也適合首調唱名法的教學。這些具有訓練價值的視唱曲目大部分是武漢音樂學院從事視唱練耳教學的教師多年教學的積累,既有中外作曲家創作的優秀作品,也有風格各異的民族民間音樂,通過採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安排,使其更適合視唱的教學和自學。
編 者
2004年1月
“視唱練耳”是一門系統發展聽覺的音樂基礎課,是從事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教育、音樂理論等專業必須掌握的音樂基本技能。其中,作為綜合性音樂技能訓練的“視唱”,由於在積累音樂語彙和聽覺經驗方面最直接、最有效,因此,在視唱練耳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
《調性視唱教程》共有四冊,均以調性為結構主線,從無調號調式調性起始,按上下五度關係的調性邏輯交替安排,在相同調號同一調性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調式、風格、織體和結構,系統地設定了六項內容,並採取立體化的並行發展方式。其中,第一項是大調式視唱,以自然大調為主,同時兼顧和聲大調、旋律大調;第二項是小調式視唱,是相同調號大調式的平行小調,除設有自然小調外,主要側重和聲小調、旋律小調;第三項是變化音視唱,在保持同一調式調性的基礎上,分別引入不同形式的變化音;第四項是民族調式視唱,基於同宮系統,以五聲調式為主,並涉及了雅樂、清樂和燕樂七聲調式;第五項是多聲部視唱,既有和聲性(或和音式)的主調音樂織體,也有對比性和模仿性的復調音樂織體;第六項是看譜唱詞,其中選編了部分篇幅大小不同的中外民歌和歌曲。
《調性視唱教程》是按固定唱名法編寫的,其內容也適合首調唱名法的教學。這些具有訓練價值的視唱曲目大部分是武漢音樂學院從事視唱練耳教學的教師多年教學的積累,既有中外作曲家創作的優秀作品,也有風格各異的民族民間音樂,通過採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安排,使其更適合視唱的教學和自學。
編 者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