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tiáo)姓,中華姓氏之一,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調姓起源有三:一出自周朝時禮官調人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二出自商朝王族箕子支子仲在百濟國的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三出自漢靈帝後裔,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調姓
- 簡介:中華姓氏之一
- 分類:姓氏
- 詞性:名詞
姓氏淵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遷徙分布,
姓氏淵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周朝時期禮官調人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典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載,調氏出自周朝時期負責樂禮的官職,時稱調人,掌管各類樂器的音調校準。這在典籍《周禮·地官》中有記載:“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調人,一般都是世襲,其後裔中有以其司職稱謂為姓氏,稱調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調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王族箕子的支子仲在百濟國的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朝鮮譜太原譜》記載:商紂王有個叔叔名胥余,被封在箕(今山西太谷),史稱“箕子”。紂王即位不久,箕子見他開始使用象牙筷子,就嘆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來配,然後就會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這就是奢華享樂的開端呀!國君一講究享樂,國家怎么能搞得好呢!”後來紂王果然越來越荒淫殘暴。箕子多次進諫,紂王聽得不耐煩,乾脆就把他關起來了。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紂以後,放出箕子,並向他請教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擁護。箕子認為,應當施行仁政,用安撫的手段來爭取民心。周武王聽了大喜,要封箕子為官,但是箕子不願做周朝的臣子,就帶領五千餘族人出走到遼東,建立了朝鮮國。箕子臨行,周武王曾贈送給箕子一些有技能之人,其中就有周官調人。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中的記載,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四十一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消亡。這在《朝鮮鮮于氏奇氏譜諜》中這樣記載:“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殷民從之者五千人。”後朝鮮半島出現了諸多割據勢力,一時的稱霸者為衛滿朝鮮。西漢末期,漢王朝在中國的東北地區擊滅了衛滿朝鮮,設定了東北四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後來為了對抗匈奴,西漢在東北撤銷了真番、臨屯二郡。到東漢末年,中原地區戰亂不斷,漢王朝遂放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陝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後放棄。東北地區的高句麗與林邑兩國乘機蠶食東北及南方,而百濟國則擴大了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與高句麗、新羅鼎足三立,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期”。期間,百濟國與中國往來密切,有原周朝調氏族人一部分回遷留居中原地區者,仍稱調氏,另有一部分則遷入倭奴國。這一部分在倭調氏者,本書疑與第二個淵源乃為同源,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
源於姬姓,源於漢靈帝的後裔,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史書記載,東漢靈帝劉宏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公元168年―189年在位。永康元年(167年),漢桓帝劉志逝世,竇太后與父親城門校尉竇武擁立劉宏為帝,由於年紀幼小,由竇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竇武輔政。建寧元年(168年),宦官與外戚官僚士大夫間的矛盾激化,中常侍曹節矯詔誅殺了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及尚書令尹等,並夷其族,逼迫竇太后歸政。建寧二年(169年),中常侍侯覽興大獄,將前司空虞放、太僕杜密、長樂少府李膺等一百二十餘人下獄處死,此為漢朝的第二次黨錮之禍。漢靈帝在位期間,由於他寵信宦官,朝政被宦官趙忠、張讓把持,政治腐敗達於極點。漢靈帝生活荒淫,聚斂無度,賣官鬻爵,二千石官二千萬,四百石官四百萬,縣令長按縣土豐瘠各有定價。還大修宮殿苑囿,搜刮民財,結果激起人民反抗,在中平元年(184年),終於爆發了由張角領導的全國性的黃巾軍起義,東漢政權從此陷入苟延殘喘的局面。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逝世,次後丞相董卓掌權,廢后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漢獻帝劉協。
傳說,漢靈帝的後裔子孫在當時為了躲避朝廷內亂,因而攜大量族人徙逃至齊、魯之地,再避入遼東地區,後輾轉渡海遷徙至倭奴國(今日本),其中有族人改稱調氏,成為今天日本國的大姓之一。
遷徙分布
調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僅在遼寧省、吉林省、浙江省溫州地區以及台灣省有零星族人分布,而在日本、韓國、以及在千島群島中的四島(國後、擇捉、齒舞、色丹)卻有廣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