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五馬流傳於嵊縣廣利鄉逵溪村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原為竹馬,屬當地廟會表演節目。50年代中 期,竹馬納入戲劇《王昭君·雁門關》一折,改編為《調五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調五馬
- 流傳地點:嵊縣廣利鄉逵溪村
- 原名:竹馬
- 特點:舞蹈語彙豐富
表演,特色,
表演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扮演者5人,分飾王昭君、黃龍、單于和二番將。飾昭君者頭戴鳳冠,身穿白綢宮裝,著白 綢燈籠褲,蹬彩球繡鞋;飾黃龍者戴黑紗帽,穿狀元袍,著白綢燈籠褲,蹬軟底靴;飾單于 者戴皇冠,穿金色龍袍,蹬高底靴;飾番將者,戴番帽,穿黑色馬蹄袖短褂,著黑綢燈籠褲 ,蹬軟底靴。均執馬鞭,騎竹馬。表演時,以打擊樂器和嗩吶伴奏,先由昭君、黃龍表演“ 出塞”;繼由單于、番將表演“出迎”,最後5人共同表演“近情”、“惜別”。
特色
調五馬融入昭君出塞的歷史題材,舞蹈語彙豐富,運用馬鞭、竹馬兩件道具表現不同人 物性格和坐騎特點,藉以讚揚昭君為民族友好而出塞的思想感情,深為民眾喜聞樂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