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對教學任務的評價
好的課堂要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明確地提出學習任務,也即學習目標,要讓學生明白這堂課要學什麼,達到什麼樣的要求與目的。任何漫無目的的事都不會激起人們的興趣,更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習又何嘗不是呢?評價過程中要根據學習任務及目標提出的明確與否,恰當與否,有針對性與否以及學生完成情況和效果的好差給予適當評價,也可分出等級。
二、針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教學過程既要看教師如何發揮其主導作用,又要看學生主體作用的表現情況,既要注意教師課堂及授課內容的組織設計和表達,又要注意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參與活動和消化。同時,還得注意教學過程中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各種能力的培養,教師引導與學生活動的時間比例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等方面。這就突破了過去那種只重視教師講的怎么樣,教學環節完成的如何的傳統模式。在評價過程中,要針對師生雙邊互動情況,給予適當的評價和合理的分類。
三、針對課堂教學的安排情況
教師在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安排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學任務的完成密度,而是要有張有弛的留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提問及放鬆休息的時間,堅決不拖堂。這一方面要充分照顧學生的年齡特徵,切不可使在學生疲勞的狀態下學習。所以,在評價時應視具體情況分析,不可盲目與單一。
四、針對個別差異的關注程度
班級授課的最大問題是只適合對中等生的教學,這就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差等生“吃不了”的現象,尤其是人數比較多的班級。因此,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課堂上應當關注不同學生的基礎、興趣、性格等,真正讓兩頭學生都感覺到這節課對他有幫助,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分層最佳化,分類要求及指導。評價時要注意這一方面是否到位。
五、針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情況
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要求教師不但能設疑和解疑,而且能啟疑和導疑,把過去的“教知識”轉為“教方法”。這就要求學生能找到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提出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他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評課時,應注意學生能不能提出一些有代表性、適當性和實用性的問題,能不能通過探究合作等方式科學、通俗、實質性地解決問題。即使提出些一時不好解決的問題,也應予以肯定,不可因提出的問題太難太偏而給予不適當的評價。
六、針對課堂氛圍的評價
適當使用各種教學設備,能利用先進的電教媒體輔助教學,師生相互尊重、和諧,創設平等寬鬆的教學環境。學生講錯了沒人笑話,操作不規範會得到幫助,和別人甚至老師的意見不一致不會受歧視和批評。這樣的課堂氛圍對教學十分有利,也是本次課改的重要體現形式。在評價中應予以關心重視,視情況做出相應的判斷。
七、針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關於教學效果,我認為應歸結為將課本知識、教師本身的知識及師生互動所產生的知識融為一體。另外,從學生的認可程度也能從另一側面反映出課堂效果的優劣。鼓勵學生敢平等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教師,津津有味的評說自己所學的課,體現民主意識。評課時除了要對常規的知識掌握程度、能力培養程度、學生中學會的比率等做出評價外,應多接觸學生,從學生中得到公正的結果。
當然,傳統的評價方式中也有許多內容至今仍有可取之處,改革並不等於對原來的全盤否定,我只是覺得評價的著眼點應轉向學生。以上幾點拙見倘若能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機結合,大家在操作中再揚長避短,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歡迎提出指導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