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田制

課田制是西晉的田賦制度。西晉實行占田制,太康年間 (公元280—289年) ,在實施占田制的同時,又確定課田之法。《晉書·食貨志》:“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二十畝。 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為老小,不事。遠夷不課田者,輸義米,戶三斛,遠者五升,極遠者輸算錢,人二十八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課田制
  • 時間:公元264年
  • 地點司馬昭
  • 轉化為:自耕農
課田制
中國西晉政府實行對自耕農徵收賦的稅收制度。曹魏時期推行的大規模屯田制度在魏末逐漸被破壞以後,公元264年,司馬昭決定“罷屯田官,以均勞役”,把大量的屯田客和電四士卒轉化為自耕農。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規定了課田制度:男子1人有權占田70畝,女子30畝。這是應種上地的限額,不是實際授予的土地數額。占田之中,丁男(16—60歲)有50畝、丁女有20畝、次丁男(13—15歲、61—65歲)有25畝要課稅,稱為課四,每畝課田收稅谷8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額徵收。西晉政府通過課田,一方面徵收了賦稅;另一方面意在達到“寓勸於課”,通過徵收實物的種類與數量,達到勸她農民種田的目的。經濟史學界對課田制的認識,長期存在是勞役地租還是實物地租、是田制還是稅制的不同看法。
課田制一般是和占田制合稱為占田課田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