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就是記錄了一個進城的農村孩子的軌跡,他在城裡四處招搖,卻拖著一條鄉村的尾巴。”在這本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文集中,作者娓娓訴說著自己的童年、親人、故鄉、田野等這些已經離他遠去的,令他魂縈夢牽的人、事、物,讓它們以文字的方式得以永久留存。在《父親傳》《母親,送你去土地的深處》《祖父與齊秦》《故鄉的草味》等篇章中,作者記錄了最深刻、最沉重的親情:留守在鄉村,因不善表達而顯得嚴肅冷酷的父親;溫柔慈愛,在作者少年時便早早去世的母親……而在《誰都不出聲》《把手舉過頭》《想念菜地》中,作者回憶了自己並不十分愉快的童年,和童年時光在人生中留下的深深烙印。從鄉村逃離到城市,像城裡人一樣工作、生活、寫作的作者,卻發現融入城市對自己而言並不容易。而隨著歲月流逝,作者對故鄉的懷戀日益增長,往事歷歷在目,驅使他一筆一划地寫下這些在心中翻湧的字字句句。
基本介紹
- 書名:誰都不出聲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頁數:166頁
- 開本:32
- 品牌:金城出版社
- 作者:黃土路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50836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長大後到城市打拚,農村老家唯有年邁父母留守,類似這樣的情節,發生在70、80後的很多人身上。獨在異鄉為異客,從古至今,詩人從來不吝嗇寫下思念故鄉的詩句。在城鄉差距增大,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思鄉又多了更多的內容。是回去,還是留下?這是很多人心中存在的問題。在這本散文集中,作者也同樣發出這樣的疑問並進行思考,讀者在欣賞散文的同時,同樣能夠找到心靈的共鳴。
2.作者擅長用簡潔平實的語言,營造詩一般優美和小說的趣味。特別是作者描述童年生活的文字,一個羞澀、倔強、敏感、好學的孩童形象躍然於紙,令人也不禁回想起各自有淚有笑的童年
3.作者的攝影水平不俗,常拍攝故鄉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本書收錄了48幅精美圖片,供讀者欣賞。
2.作者擅長用簡潔平實的語言,營造詩一般優美和小說的趣味。特別是作者描述童年生活的文字,一個羞澀、倔強、敏感、好學的孩童形象躍然於紙,令人也不禁回想起各自有淚有笑的童年
3.作者的攝影水平不俗,常拍攝故鄉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本書收錄了48幅精美圖片,供讀者欣賞。
作者簡介
黃土路,原名黃煥光,壯族,1970年出生於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作品主要發表於《作家》《花城》《青年文學》《天涯》《上海文學》《長城》《散文》《美文》《詩選刊》《中華文學選刊》等雜誌,出版有詩集《慢了零點一秒的春天》。曾獲第六屆全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園丁獎,第三屆廣西少數民族文學獎,第四、第六屆《廣西文學》廣西青年文學獎。
圖書目錄
流年
父親傳
母親,送你去土地的深處
祖父與齊秦
故鄉的草味
誰都不出聲
把手舉過頭頂
國小站在童年的地里
小人書它像鳥兒飛走了
想念菜地
我的賜福我的鄉村——代攝影手記
雪落歸途
母親·母校
煙火
“三馬”入城市
踢毽子的女孩
城北地帶
在河堤上奔跑
後現代車夫
河岸人家
想起遠離廣告的人們
偷書的女孩想回家
家鄉來的人
地方
去南丹的理由
山那邊的鳳山
樂業天坑記
山里花開
從一片楓葉上回家
與龐白扯散文(代後記)
父親傳
母親,送你去土地的深處
祖父與齊秦
故鄉的草味
誰都不出聲
把手舉過頭頂
國小站在童年的地里
小人書它像鳥兒飛走了
想念菜地
我的賜福我的鄉村——代攝影手記
雪落歸途
母親·母校
煙火
“三馬”入城市
踢毽子的女孩
城北地帶
在河堤上奔跑
後現代車夫
河岸人家
想起遠離廣告的人們
偷書的女孩想回家
家鄉來的人
地方
去南丹的理由
山那邊的鳳山
樂業天坑記
山里花開
從一片楓葉上回家
與龐白扯散文(代後記)
後記
龐白:首先回答一個大問題:你如何理解散文,如何評論自己寫的散文?我是說“寫”而不是“創作”,我不太喜歡“創作”這個詞。
黃土路:我非常同意你說的,散文是寫,或者記,而不是創作。在我看來,散文首先就是一種記錄。它是與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血肉相連的關係的,它也是作家看社會和人生的一隻眼睛,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就像一個人,他心裡憋著有話要說,那他就寫散文。散文就是說出來。我寫散文最初就是想留下那些遠去的事物,比如母親、鄉村的事物……現在看來,我的散文就是記錄了一個進城的農村孩子的軌跡,他在城裡四處招搖,卻拖著一條鄉村的尾巴。
龐白:你說得對,我注意到你的散文,非常重視對“根”的聯繫。比如《故鄉的草味》《誰都不出聲》等,而且我偏愛你這類與故鄉聯繫緊密的散文,而不是與城市聯繫緊密的那種。故鄉是我們繞不開的情結。你認同故鄉是我們一輩子的寫作基礎嗎?
黃土路:我重視到你說的這個“根”的東西,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心裡越來越有著一種恐慌。《誰都不出聲》里的記憶,梗在我的心裡很久了,如果不把它寫出來,我就永遠處在一種不安之中。今年春節,我和父親坐在火塘邊聊起村莊的事情。我很驚訝,小村莊才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現在已經荒蕪了。隨著城市的發展,也許有一天它終將消失。這是令人十分悲傷的。不知父親這一代算不算最後的鄉村的守望者,而我們是不是第一代永遠回不到家鄉的人。但鄉村生活在我生命里打下的烙印,就像我額上和身上的傷疤,抹也抹不掉。所以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故鄉就是我們生命的底色,當然也是我們寫作的底色。鄉村的教育,就是一種善良的教育,這種教育使我們即使生活在日新月異的城市,也無法改變自己鄉巴佬的形象。我為我兒子這一代感到悲哀:如果一代人的生活里,沒有鄉村的記憶,那將是十分蒼白的。
龐白:有幾個字不得不讓我感慨:善良、傷疤、悲傷……同時“鄉巴佬”這三個字又讓我驕傲。我也感覺出你對自己的鄉巴佬身份的驕傲了。這是一種無以替代的自豪和從容。鄉村給了我們何其多的東西,讓我們感謝鄉村。從鄉村到城市,從世俗的低到世俗的高,保持了內心的平和,這從你的文字里可以看出。我特別喜歡你那篇《故鄉的草味》,字裡行間有一種溫情和天倫以及無法抹去的憂傷在瀰漫。可以說說寫完這篇文章之後的感想嗎?
黃土路:我和弟弟妹妹都在外工作,父親可能是我與鄉村唯一的聯繫了。每次父親到城裡來,我總感覺到父親與城市之間的那種尷尬。父親的彆扭正是我自己的彆扭。因此當我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我才感覺到,真實,才是散文的力量所在。而更多的時候,我們處在一種虛偽之中:虛假的風景,千篇一律的抒情。殊不知,有時候一個簡單動人的細節,它的力量卻超過千言萬語!
龐白:謝有順在一篇文章里說過:“我期待這一種感官話語的崛起,期待眼睛、耳朵和鼻子能在文學中重新復活。”我認為他的觀點是對的。真實的力量無與倫比。打動我們的那些東西,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我與地壇》等等,很難想像其中有不真實。但是你的散文里也有一些讓人感覺到是“虛構”的篇章,這主要是寫城市的那些,是不是因為行文的方式摻進了小說的寫法,讓我有這樣的看法呢?
黃土路:謝有順說得很好,我覺得他是針對現在寫作個性的消失來說的。現在的文學,不是沒有眼睛、耳朵和鼻子,而是許多人共用一個眼睛、耳朵和鼻子,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是十分可怕的。每個人的寫作當然希望都能打上自己的標籤。把“虛構”引入散文寫作,就是我有意的嘗試。就像我也嘗試用“細節”把小說、散文、詩歌的寫作打通一樣。前不久,我在《健報》開的專欄里寫了篇短文《讓更多的人看到火車》,為了讓更多的鄉親們看到火車,我虛構了在山地上用木頭造一列木頭火車的可笑的事情。但我覺得,儘管內容是虛構的,但我表達的願望和感情是十分真實的,這種真實也同樣也能把讀者打動。這種情感我覺得才是散文的核心所在。
把虛構引入散文,也引起了些有趣的誤讀,比如有朋友把它當小說來讀,有些書把我的散文當小小說收入。但我不管那么多了,在很多人都在練習好好走路和奔跑的時候,我在嘗試飛,也許有一天我真能飛起來。
龐白:當前一些年輕的散文寫作者在寫作中不守“規則”,不按常理出牌,引發不少爭論,比如近期的“新散文”之爭,你認為這樣的爭論有沒有價值?如果有,你“幫”誰?
黃土路:這種爭論有必要也沒有必要,因為寫作這種東西,沒有必要爭來爭去,關鍵在於寫。我也希望有一種全新的散文寫作,能打破既有的各種規則。由於做雜誌,長期讀一些十分“八股”的來稿,感到十分鬱悶,它就像一種很沉重的東西壓迫著我的呼吸。如果年輕的散文作者能用自己的寫作拆掉樊籬,戳穿這種壓抑,給散文界透來一股新鮮的空氣來,那真是令人歡呼的事情,哪管他用了哪種方式?散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散文期待著全新的解放。至少,我會站在迎接“解放軍”進城的隊伍里。
龐白:你如何處理散文和生活的關係,即如何把生活散文化?
黃土路:年輕的時候,希望生活像詩。現在,青春已經遠去了,像我們這樣正處在“青春晚期”的(我非常喜歡和認同“青春晚期”這個稱謂,它來自我的一個朋友、青年作家徐虹的一部小說的書名),越來越感覺到生活就是散文,至少是散文化的。它隨意,散淡,有些壓迫,有些小小的悲傷,有些膚淺的快樂,有一點點希望。所以不存在如何把生活散文化的問題,而是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散散淡淡得像一篇散文,也許有時候更雜亂無章得像一篇無法修改的沒有頭緒的小學生作文。我覺得散文很多時候關注的是常態的生活,所以才稱之為散文;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非常態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得寫小說了。
龐白:另一個問題:我有些懷疑散文的寫作方向是我們生命里注定的,有可能?
黃土路:我非常認同,我們的生命的方向就是散文。當我們老了,“腦袋垂到椅子上”,這時候很多事情都看淡了,世事都能通透明達了,那境界就真正的是一篇散文了。我覺得“老”本來就是一種境界,需要一輩子的修煉才能達到的。不過我覺得生命的結局倒像是戲劇,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落幕方式。我曾說過,我希望將來自己的墓碑上就寫一個字:土。不過我的朋友們還是建議我改成另一個字:黃。黃也好,土也好,我非常喜歡這兩個字透出的意蘊。它是我生命的底色。
龐白:我對你剛才說的生活的常態和非常態很感興趣。可以解說一下嗎?這兩種狀態在散文和小說中的地位有其突出之處?詩歌中這兩種態度是不是也有體現?
黃土路:我覺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既定的軌道,我們早上出門去上班,晚上大都回到家裡來,吃,喝,拉,撒,說著無聊的話,睡覺,重複著重複,單調著單調,似乎沒什麼可超出你的想像,這種日常化的生活大概就是常態的生活吧。散文很多時候是關注常態的,只是不同的眼睛,在常態里觀照出不同的人生況味來。偶爾有一天,一個人出門去了,一輛車在街頭沖向了他,或者從什麼地方衝出一個人來,從背後給了他一刀,這種衝突就是非常態的;或者還有一種理解:很多人的生活是這樣的,但偏偏他的生活是那樣的,那么他的生活也許也是一種非常態。在非常態里,我們往往更能看到人性的衝突,看清人性的複雜,這才是小說要關心的。我很高興近年來有一種關注生活的詩歌,在生活的細枝末節處,發現使人靈機一動的美。這種詩歌,放下了詩歌尊貴的架子,把詩歌放到大眾生活的層面來,使讀者有了可觸可感的可能。它使寫詩成了平平常常的事情。我非常喜歡這種狀態。“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好像是誰的詩吧。
龐白:我注意到,你對攝影的興趣好像和寫作的興趣一樣濃,在你的網路相冊里,我看到祥和的村莊、平靜的湖水、荒蕪的野草、破敗的牆壁,還有臉上掛著鼻涕的孩童……這些好像大都來自你的故鄉。你為什麼這么熱衷於攝影?它與寫作,二者有相通之處?
黃土路:十多年前,當我還在河池師專讀書的時候,有一次要離校見習,去一個名叫北海的城市。臨行前我向中文系一位名叫莫蔚的同學借了一部相機。為了教會我攝影,他在一張巴掌大的紙條上,寫了一行字,教我在哪種情況下用多少光圈,在哪種情況下設定多少快門速度。我的攝影生涯便開始了。我喜歡攝影,是因為按下快門的那種快樂使我十分迷戀。當你移動著鏡頭,在鏡頭裡尋找著合理的構圖,當你在放大的鏡頭裡,捕捉著使你心動的瞬間,你會發現,其實攝影也是尋找細節,關注細節的。相同的風景,從相同的角度,拍出來的照片往往大同小異,只有注意到細節的人,才能拍出不同的照片來,這與散文寫作應該是一樣的。
龐白:最後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樣的散文?
黃土路:我讀的散文其實不是很多。但我還是喜歡那種輕鬆有趣的,貼近當下人們生活情緒的,有著真摯情感的,能打動人的文字。我不喜歡故弄玄虛的、冷漠的、虛偽的文字。因為我希望閱讀對我來說,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黃土路:我非常同意你說的,散文是寫,或者記,而不是創作。在我看來,散文首先就是一種記錄。它是與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血肉相連的關係的,它也是作家看社會和人生的一隻眼睛,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就像一個人,他心裡憋著有話要說,那他就寫散文。散文就是說出來。我寫散文最初就是想留下那些遠去的事物,比如母親、鄉村的事物……現在看來,我的散文就是記錄了一個進城的農村孩子的軌跡,他在城裡四處招搖,卻拖著一條鄉村的尾巴。
龐白:你說得對,我注意到你的散文,非常重視對“根”的聯繫。比如《故鄉的草味》《誰都不出聲》等,而且我偏愛你這類與故鄉聯繫緊密的散文,而不是與城市聯繫緊密的那種。故鄉是我們繞不開的情結。你認同故鄉是我們一輩子的寫作基礎嗎?
黃土路:我重視到你說的這個“根”的東西,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心裡越來越有著一種恐慌。《誰都不出聲》里的記憶,梗在我的心裡很久了,如果不把它寫出來,我就永遠處在一種不安之中。今年春節,我和父親坐在火塘邊聊起村莊的事情。我很驚訝,小村莊才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現在已經荒蕪了。隨著城市的發展,也許有一天它終將消失。這是令人十分悲傷的。不知父親這一代算不算最後的鄉村的守望者,而我們是不是第一代永遠回不到家鄉的人。但鄉村生活在我生命里打下的烙印,就像我額上和身上的傷疤,抹也抹不掉。所以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故鄉就是我們生命的底色,當然也是我們寫作的底色。鄉村的教育,就是一種善良的教育,這種教育使我們即使生活在日新月異的城市,也無法改變自己鄉巴佬的形象。我為我兒子這一代感到悲哀:如果一代人的生活里,沒有鄉村的記憶,那將是十分蒼白的。
龐白:有幾個字不得不讓我感慨:善良、傷疤、悲傷……同時“鄉巴佬”這三個字又讓我驕傲。我也感覺出你對自己的鄉巴佬身份的驕傲了。這是一種無以替代的自豪和從容。鄉村給了我們何其多的東西,讓我們感謝鄉村。從鄉村到城市,從世俗的低到世俗的高,保持了內心的平和,這從你的文字里可以看出。我特別喜歡你那篇《故鄉的草味》,字裡行間有一種溫情和天倫以及無法抹去的憂傷在瀰漫。可以說說寫完這篇文章之後的感想嗎?
黃土路:我和弟弟妹妹都在外工作,父親可能是我與鄉村唯一的聯繫了。每次父親到城裡來,我總感覺到父親與城市之間的那種尷尬。父親的彆扭正是我自己的彆扭。因此當我寫下這篇文字的時候,我才感覺到,真實,才是散文的力量所在。而更多的時候,我們處在一種虛偽之中:虛假的風景,千篇一律的抒情。殊不知,有時候一個簡單動人的細節,它的力量卻超過千言萬語!
龐白:謝有順在一篇文章里說過:“我期待這一種感官話語的崛起,期待眼睛、耳朵和鼻子能在文學中重新復活。”我認為他的觀點是對的。真實的力量無與倫比。打動我們的那些東西,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我與地壇》等等,很難想像其中有不真實。但是你的散文里也有一些讓人感覺到是“虛構”的篇章,這主要是寫城市的那些,是不是因為行文的方式摻進了小說的寫法,讓我有這樣的看法呢?
黃土路:謝有順說得很好,我覺得他是針對現在寫作個性的消失來說的。現在的文學,不是沒有眼睛、耳朵和鼻子,而是許多人共用一個眼睛、耳朵和鼻子,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是十分可怕的。每個人的寫作當然希望都能打上自己的標籤。把“虛構”引入散文寫作,就是我有意的嘗試。就像我也嘗試用“細節”把小說、散文、詩歌的寫作打通一樣。前不久,我在《健報》開的專欄里寫了篇短文《讓更多的人看到火車》,為了讓更多的鄉親們看到火車,我虛構了在山地上用木頭造一列木頭火車的可笑的事情。但我覺得,儘管內容是虛構的,但我表達的願望和感情是十分真實的,這種真實也同樣也能把讀者打動。這種情感我覺得才是散文的核心所在。
把虛構引入散文,也引起了些有趣的誤讀,比如有朋友把它當小說來讀,有些書把我的散文當小小說收入。但我不管那么多了,在很多人都在練習好好走路和奔跑的時候,我在嘗試飛,也許有一天我真能飛起來。
龐白:當前一些年輕的散文寫作者在寫作中不守“規則”,不按常理出牌,引發不少爭論,比如近期的“新散文”之爭,你認為這樣的爭論有沒有價值?如果有,你“幫”誰?
黃土路:這種爭論有必要也沒有必要,因為寫作這種東西,沒有必要爭來爭去,關鍵在於寫。我也希望有一種全新的散文寫作,能打破既有的各種規則。由於做雜誌,長期讀一些十分“八股”的來稿,感到十分鬱悶,它就像一種很沉重的東西壓迫著我的呼吸。如果年輕的散文作者能用自己的寫作拆掉樊籬,戳穿這種壓抑,給散文界透來一股新鮮的空氣來,那真是令人歡呼的事情,哪管他用了哪種方式?散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散文期待著全新的解放。至少,我會站在迎接“解放軍”進城的隊伍里。
龐白:你如何處理散文和生活的關係,即如何把生活散文化?
黃土路:年輕的時候,希望生活像詩。現在,青春已經遠去了,像我們這樣正處在“青春晚期”的(我非常喜歡和認同“青春晚期”這個稱謂,它來自我的一個朋友、青年作家徐虹的一部小說的書名),越來越感覺到生活就是散文,至少是散文化的。它隨意,散淡,有些壓迫,有些小小的悲傷,有些膚淺的快樂,有一點點希望。所以不存在如何把生活散文化的問題,而是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散散淡淡得像一篇散文,也許有時候更雜亂無章得像一篇無法修改的沒有頭緒的小學生作文。我覺得散文很多時候關注的是常態的生活,所以才稱之為散文;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非常態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得寫小說了。
龐白:另一個問題:我有些懷疑散文的寫作方向是我們生命里注定的,有可能?
黃土路:我非常認同,我們的生命的方向就是散文。當我們老了,“腦袋垂到椅子上”,這時候很多事情都看淡了,世事都能通透明達了,那境界就真正的是一篇散文了。我覺得“老”本來就是一種境界,需要一輩子的修煉才能達到的。不過我覺得生命的結局倒像是戲劇,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落幕方式。我曾說過,我希望將來自己的墓碑上就寫一個字:土。不過我的朋友們還是建議我改成另一個字:黃。黃也好,土也好,我非常喜歡這兩個字透出的意蘊。它是我生命的底色。
龐白:我對你剛才說的生活的常態和非常態很感興趣。可以解說一下嗎?這兩種狀態在散文和小說中的地位有其突出之處?詩歌中這兩種態度是不是也有體現?
黃土路:我覺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著既定的軌道,我們早上出門去上班,晚上大都回到家裡來,吃,喝,拉,撒,說著無聊的話,睡覺,重複著重複,單調著單調,似乎沒什麼可超出你的想像,這種日常化的生活大概就是常態的生活吧。散文很多時候是關注常態的,只是不同的眼睛,在常態里觀照出不同的人生況味來。偶爾有一天,一個人出門去了,一輛車在街頭沖向了他,或者從什麼地方衝出一個人來,從背後給了他一刀,這種衝突就是非常態的;或者還有一種理解:很多人的生活是這樣的,但偏偏他的生活是那樣的,那么他的生活也許也是一種非常態。在非常態里,我們往往更能看到人性的衝突,看清人性的複雜,這才是小說要關心的。我很高興近年來有一種關注生活的詩歌,在生活的細枝末節處,發現使人靈機一動的美。這種詩歌,放下了詩歌尊貴的架子,把詩歌放到大眾生活的層面來,使讀者有了可觸可感的可能。它使寫詩成了平平常常的事情。我非常喜歡這種狀態。“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好像是誰的詩吧。
龐白:我注意到,你對攝影的興趣好像和寫作的興趣一樣濃,在你的網路相冊里,我看到祥和的村莊、平靜的湖水、荒蕪的野草、破敗的牆壁,還有臉上掛著鼻涕的孩童……這些好像大都來自你的故鄉。你為什麼這么熱衷於攝影?它與寫作,二者有相通之處?
黃土路:十多年前,當我還在河池師專讀書的時候,有一次要離校見習,去一個名叫北海的城市。臨行前我向中文系一位名叫莫蔚的同學借了一部相機。為了教會我攝影,他在一張巴掌大的紙條上,寫了一行字,教我在哪種情況下用多少光圈,在哪種情況下設定多少快門速度。我的攝影生涯便開始了。我喜歡攝影,是因為按下快門的那種快樂使我十分迷戀。當你移動著鏡頭,在鏡頭裡尋找著合理的構圖,當你在放大的鏡頭裡,捕捉著使你心動的瞬間,你會發現,其實攝影也是尋找細節,關注細節的。相同的風景,從相同的角度,拍出來的照片往往大同小異,只有注意到細節的人,才能拍出不同的照片來,這與散文寫作應該是一樣的。
龐白:最後一個問題:你喜歡什麼樣的散文?
黃土路:我讀的散文其實不是很多。但我還是喜歡那種輕鬆有趣的,貼近當下人們生活情緒的,有著真摯情感的,能打動人的文字。我不喜歡故弄玄虛的、冷漠的、虛偽的文字。因為我希望閱讀對我來說,是一件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