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老年不精彩

《誰說老年不精彩》是2015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伯軍 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誰說老年不精彩
  • 作者:王伯軍
  • ISBN:978-7-309-11836-0/C.313
  • 頁數:194
  • 定價:20 元
  • 出版時間:2015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字數:147千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書評,

內容提要

這是一部圍繞老年人離退休生活起點、中間過程和終點的智者感悟彙編作品,薈萃了散落於各類書籍、報刊、網站中有關老年人生活的生命體驗和人生道理,對於老年人的離退休生活具有一定的幫助和指導價值。在我國日益步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這本小書在給老年人帶來價值參考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一份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
目前國內出版了許多適合老年人離退休後閱讀的書籍和報刊,其中不乏精品。但由於這些精品散見於大量不同類型的書籍、報刊以及一些網站中,並不利於老年朋友和關注老年人生活的普通讀者有效率地閱讀。考慮到這一點,本書作者從自己工作和研究的角度,對大量的閱讀材料做出取捨和梳理,精選並編撰了這本書的內容。

作者簡介

王伯軍,1963年10月出生,浙江嵊州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研究生畢業。1987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6年10月後,先後擔任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浦區委宣傳部副部長、五角場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兼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上海市委組織部幹部教育處處長兼上海市幹部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處處長兼上海市領導幹部療休養中心(上海市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現任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曾出版《幹部素養是如何煉成的:一個幹部教育工作者的實踐和思考》、《人才與人文:一個人才工作者的實踐和思考(增訂版)》。

目錄

前言
上篇 如何度過離退休綜合徵
第1章 一位離休老軍人的故事
第2章 一位記者筆下的“離退休綜合徵”
第3章 且說“幹部退休綜合徵”
第4章 百度對離退休綜合徵的詳細描述
第5章 俞世勛醫生談離退休綜合徵的防治
第6章 退休綜合徵宜“心治”
第7章 老年心態掌握“一二三四五”
第8章 老年生活質量,貴在心態
第9章 治療幹部退休綜合徵要防止兩種傾向
第10章 全球應對退休綜合徵
中篇 如何做一個不讓人討嫌的老年人
第1章 季羨林長壽秘訣:無術勝有術
第2章 退休十年的雜想
第3章 王蒙自述:我的“黃昏哲學”
第4章 “家道”之“老人道”
第5章 補慈有方
第6章 不做煩人長輩的16條秘訣
第7章 我想這樣年老!
第8章 老年十忌
第9章 寫給70歲時的自己
下篇 如何坦蕩地面對死亡
第1章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第2章 為什麼要學生死學?
第3章 生死學學什麼及其學不到什麼?
第4章 四種生死觀
第5章 生死學將引領我們走向何方?
第6章 看見存在的遮蔽
第7章 有尊嚴的死亡
第8章 生死邊緣的沉思
第9章 論不免一死
第10章 趙朴初的“人生七悟”和遺偈
第11章 黃苗子的三份遺囑
第12章 毛澤東笑談生死
結束語
附錄 延伸閱讀書目
後記

書評

我為何要寫《誰說老年不精彩》
王伯軍
“誰說老年不精彩”,並不完全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生命實踐的問題,一個生命體驗的問題,一個生命態度的問題。現在有一個概念,叫“退休適用性培訓”,是日本為解決員工退休後能夠較好地生活所創造的一種培訓模式。這種退休適應性培訓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促使退休人員中的大部分擺脫消極的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為迅速適應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變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的做法是通過編寫這本書進行自我培訓,提前埋下“種子”,等我退休的時候開花結果;用佛學的話語來表達,叫做“自度”。本書資料均來源於一些智者的論述,特別是一部分智慧老人的生命體悟;我的任務是將這些資料編輯成一本書,根據我的體驗和理解,按照退休後起點、中間過程、終點這根紅線,將這些資料“串”起來,所以叫“編著”。打個比方,我是在煲一鍋“營養湯”,食材都是健康且優質的;至於我將它煲成了一鍋“佛跳牆”還是“大雜燴”,那得由讀者來評價。
退休後“起點”、“中間過程”、“終點”這樣三個階段,“終點”的問題最大,用佛學的話語來表達,叫做“生死難了”。對於生死問題的思考,中西智者都有獨到的論述。蘇格拉底說:“死可能比生更好。”柏拉圖說:“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亞里士多德說:“神聖理性不死。”奧勒留說:“以愉快的心情等待著死亡。”阿奎那說:“人在塵世生活之後還有命運。”笛卡兒說:“我們的靈魂比身體更經久。”康德說:“想得多,做得多,活得久。”黑格爾說:“死亡是對上帝之愛的最高行為。”斯賓諾莎說:“自由人的智慧不是默思死,而是默思生。”盧梭說:“憎惡死亡是人的天性。”費爾巴哈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後表露。”叔本華說:“一切生命的本質就是痛苦。”尼采說:“一切決定性的東西都在逆境中誕生。”榮格說:“死亡是生命的部分轉換。”羅素說:“讓死亡的恐懼纏住心是一種奴役。”狄德羅說:“活要充實,死要愉快。”李叔同(弘一法師)說:“悲欣交集。”梁漱溟說:“不求生,不求死,順其自然。”季羨林說:“面對死亡,不飲恨,不吞聲。”我的看法是: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能否豁達地直面死亡,與知識無關,與級別無關,與財富無關,與名氣無關,與職業無關,與性別無關,與外貌無關,也與年齡無關,唯與心理準備(心靈養護)有關。所以,人活著,就要好好地活;人走了,便要灑脫地走。只有坦然面對老病,超越生死,才能使你的一生變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義。”
“以科學武裝頭腦,以人文養護心靈。”能做到這兩句話,大體上能夠全面發展。當然,在不同的年齡段,側重點有所不同。年輕人“以科學武裝頭腦”為主,因為要生存和發展;老年人則是“以人文養護心靈”為主,那是為了提高生命質量,讓老年生活更加精彩。現在提倡“積極老齡化”,與倡導老年人“以人文養護心靈”並不矛盾。其實,“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是六位一體。我們既不應成為季羨林先生筆下的“散步教授”,無所事事;也不應像魏艾民少將所批評的那樣,“把‘老有所為’的範圍定得很窄,甚至認為只有在原來職務的範圍內繼續發揮作用,才算‘老有所為’”。魏艾民少將說得好:“老年人一切有利於自己身心健康,有利於社會的言行,都是‘老有所為’的可貴表現。像帶頭遵紀守法,為後代講民族美德和光榮傳統,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也應看作是‘老有所為’。”同時,對應“積極老齡化”,在老年人中間普及“積極心理學”,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的一種新思潮,主張研究人類的優良品質和美德,充分挖掘人們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正能量,以促進個人幸福和社會發展。
最後,我想對老年朋友們,尤其是離退休老幹部和老知識分子講三句話。一是感恩組織,接納現實;二是放下自我,直面老病;三是超越生死,夕陽更紅。這三句話也是今後我退休後的自我要求。
(本文發表於2015年11月6日《蘇州日報》B03悅讀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