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拯救日本:個體社會的啟示》這本書的作者是黃亞南,由上海辭書出版社於2009年4月出版。這本書通過對90年代以來日本歷年40多種暢銷書和日本讀者感想的介紹,客觀地展現了日本人價值觀的變遷。
基本介紹
- 書名:誰能拯救日本:個體社會的啟示
- 作者:黃亞南
- ISBN:9787532628223
- 類別:經濟
- 頁數:321 頁
-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4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誰能拯救日本:個體社會的啟示》通過使用大量權威的統計數據、以及對歷年重大事件的分析,得以立體地展現了當代的日本社會風貌,為了解當代日本提供了全新視角。日本在泡沫經濟崩潰後長期經濟低迷時期的各種經驗和教訓,對我們如何對應現在全球性經濟衰退應該有所啟示,而《誰能拯救日本:個體社會的啟示》中著墨最多的有關日本人在逆境中的生活態度,更是值得處在經濟衰退衝擊下的我們拿來參考。從統計數據看日本經濟的現狀,從每年大事看日本社會的變遷,從閱讀取向看日本人價值取向。
面對歷史的巨變,日本人不得不痛苦地改變原有的價值觀。在經過對舊時代結束的憤懣和對社會變化的彷徨之後,他們開始自我拯救,開始尋找在個體社會中繼續生存的能力。
編輯推薦
《誰能拯救日本:個體社會的啟示》特點為:股價地價的暴跌、企業破產的劇增、終身雇用制度的瓦解、社會保障系統的困窘……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十七年,日本是如何應對的。全新視角,讀懂日本!歡宴的餘韻(1991-1994),神話的破滅(1995-1997),認識的過渡(1998-2001),個性的打造(2002-2007)。
作者簡介
黃亞南博士,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和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先後在德隆國際戰略集團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所屬公司擔任高管。現為上海上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在日本和中國長期從事企業諮詢和企業併購工作,對中日之問的企業併購用力最深,頗有建樹。
目錄
前言 讀懂日本
導論 從群體社會到個體社會
第一部 歡宴的餘韻(1991—1994)
序章 Santa Fe 1991—1994
第二部 神話的破滅(1995—1997)
第一章 遺書1995年
第二章 腦內革命1996年
第三章 失樂園1997年
第三部 認識的過渡(1998—2001)
第四章 人間的幸福1998年
第五章 五體不滿足1999年
第六章 所以,你也能活下去2000年
第七章 誰動了我的乳酪2001年
第四部 個性的創造(2002—2007)
第八章 大肥貓的世界最簡單英語書2002年
第九章 傻瓜的圍牆2003年
第十章 十三歲的工作指引2004年
第十一章 智者和愚者的說話方式2005年
第十二章 國家的品格2006年
第十三章 女性的品格2007年
附錄 流行語、流行商品和流行點評
後記
序言
在世紀之交的轉換期,日本社會經歷了“最完善的”工業社會之後,陷入了“失去的十年”的痛苦歲月,以至於2002年開始的二戰後最長的景氣也沒有使日本人感到元氣得以恢復。對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日本人經歷了從嘆息、滿腹牢騷,到迷茫、尋求宗教思想的庇護,再到加強學習、提高修養的應對變化的過程。
日本的股價在1990年的9個月之中狂跌近半,緊接著1991年土地價格攀升到最高點後開始下跌,日本陷入了持續十多年的經濟低迷局面。據日本內閤府的統計,從1991年到2007年日本的平均GDP增長只有1.3%。經濟的低迷帶來了社會的變化。日本政府由於財政惡化陷於破產的境地,自然無暇全面保護國民。在新自由主義改革的旗號下,日本政府放棄了對企業的保護政策,要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的能力,謀求繼續生存的道路。與此同時,企業放棄了對員工的雇用保證的承諾,對員工不再是先培養後利用,而是直接的採取實戰主義的雇用方針。而日本人的平均收入在這10多年中減少了近十分之一。經濟收入的減少和工作的不穩定迫使日本社會走進以自己責任為標誌的個體社會。社會風險不再由企業、家庭等群體承擔,而是直接分配在個人身上,日本國民都直接面對著個體化社會帶來的巨大風險。
日本人本來並不善於風險管理,其主流思想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主義。所以,當社會風險越來越直接面對個人時,日本人出現了緊張、煩躁和迷茫,也有很多人不願相信社會的現實,所以有很多人選擇逃避。但是,隨著個體社會的深入發展,日本人很快發現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他們認識到變化才是唯一不變的真理。為了適應變化,能夠在個體社會中繼續生存下去,日本人開始尋找適應這一歷史巨變的繼續生存能力,因而貪婪學習、努力提高自我修養。
後記
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方便了,我們要獲取世界各地的信息簡直就如同探囊取物。但能夠找到很多數據資料,不能保證我們能夠真正了解這個世界。如同宇宙中的暗物質難以確認一樣,人們的觀念、價值觀很難用數據來表述,況且還有“傻瓜的圍牆”的存在,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往往會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而受到限制。筆者從事跨國併購顧問業,接觸了很多見多識廣的商業成功人士,但每每說起日本,總覺得大家對日本的認識依然非常程式化。信息技術好不容易地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但是程式化的思維卻製造了新的限制。在這樣的信息化時代,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日本反而成了近距離的遠方國家。
其實,在最近的30年中,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發生了歷史性巨變。與此同時,日本也展開了一場新自由主義改革,這場改革同樣給日本社會帶來巨變,也使日本人的價值觀產生巨大變化。如果對這此漠不關心、無動於衷的話,恐怕我們對日本的了解將越來越程式化,兩國之間的隔閡將越來越大。
價值觀的變化常常是潛移默化,如同春夢無痕。直到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世界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日本人待人接物,開始用全新的眼光了。筆者負笈東瀛十餘載,親歷世紀之交日本的社會巨變,和很多人一樣,對此也是熟視無睹,並不知覺。但這幾年與國內企業家們的交流中,痛感中日之間信息的不對稱非常嚴重,並且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商業利益。筆者雖然有心肩負使命,但是若要用語言來表述日本社會的變化,依然是千頭萬緒,難以落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