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誤讀中國》是201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銳。
基本介紹
- 書名:誰在誤讀中國
- 作者:楊銳
- ISBN:978-7-03-027141-9
- 類別:時政/暢銷書
- 定價:32.00
-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10-6-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名人推薦語,序,楊銳“金話筒”自我簡介,楊銳“金話筒”陳述,
編輯推薦
白岩松作序並隆重推薦,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阮次山先生、著名影視演員王剛、《周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楊瑞春、《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等聯名大力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蘊含楊銳文風犀利、文采飛揚、旁徵博引、學貫中西的思路,收錄了他的五十餘篇政論、隨筆和散文。
對於渴望成功的年輕人,他的生活和思想軌跡是一部精彩的教材。對於中年人,他的智慧和知識結構將成為有力的參考。對於年長的讀者,他的思索軌跡和探索實踐代表了新生代的精神面貌和競爭力。
作者簡介
楊銳,央視唯一英語節目金話筒最佳節目主持人,新中國“60年·60人”最佳電視節目主持人。是國內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資深訪談節目主持人,央視英語頻道創辦人之一。
楊銳自嘲小眼如豆,冷觀東西和平,大嘴如鴉,縱論南北發展。有書劍情結,追求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寬容大多人性弱點,對國民劣根性深惡痛絕。常發乎情,止乎禮儀。 骨子裡國粹國罵,工作中洋腔洋調;視思想為男性第二特徵,個性和尊嚴為生命之本和生活之樂。
楊銳在中西媒體論戰中言語犀利,顛覆了許多西方智庫和媒體對中國的傳統看法,被清華大學新聞學院評為亞洲最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之一。德國《明鏡》周刊在對其專訪中驚嘆:楊銳代表了中國媒體的希望。
目錄
序:心是一座橋 / 10
第一篇 誰在誤讀中國
“迄今我們所有關於中國的看法都是錯誤的”
第二篇 或許我們誤讀了世界
國際村裡的主權、強權與霸權
第三篇 我們是否在誤讀自己
透過冰山一角反思民族振興
第四篇 藝術的風塵與誤讀
揭開一個不乾淨的謎底
第五篇 但願人們沒有誤讀楊銳
情感的樸素和精神的世故
後記:文字的快樂和劍道
名人推薦語
楊銳主持的《對話》欄目多年來發揮了溝通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橋樑的功能,使中國人了解世界也使外國人了解中國,可喜可賀。中國已是大國,中國人需以大國心態對待全球,那就是:自信、大度、寬容、雍雅和尊重。
――阮次山(鳳凰衛視資訊台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
不安靜,不好的文字常讓你讀出金屋與寶馬,楊銳的文字不會。在電視這個名利場裡,還願意思考,還願意寫字,還願意思考並寫下一些不那么討巧的東西來,就更難得。這幾年,看楊銳兄白髮增多,可再看這些文字,心釋然:白髮值了!
——白岩松(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
楊銳是一位咄咄逼人的發問者,又是一位犀利的評論者。他的文字始終堅持著一個新聞記者的溫熱情懷。
――楊瑞春(《中國新聞周刊》執行主編)
《誰在誤讀中國》讓我讀出了一個文采飛揚、個性鮮明、思想敏銳的楊銳。看央視英語頻道,20多年來,不知換了多少面孔,而楊銳那略顯嚴峻的神情和純正的倫敦音,始終在我眼前耳邊晃著響著。而今,他更瀟灑的文字、更深邃的思想、更廣闊的視野,都印在了書上。您不妨也翻翻、讀讀、品品,會有收穫的。
――王剛(著名影視演員、主持人)
為了不誤讀中國,就要正讀這本書。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作者)
序
心是一座橋
白岩松/著
楊銳兄又出了一本書,看到書稿與目錄,我想到的並不僅僅是這本書的厚度,更是為這些文字所付出的時間厚度。看這些文字,你基本可以知道工作之餘,他在想什麼看什麼;又或者,沒有工作之餘,都在工作中,他把自己的所有時間都放進了這文字之中,楊銳在電視上做節目,絕大多數的時候用英文,雖然中國人重英語超過母語,但大多為應試而奮發圖強,真正在電視前,用英語來看與聽,觀眾驟然就少了,也因此,就會錯過大多與楊銳的溝通與面對面。其實,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因到文字,楊銳再度出現,給了我們與他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或者說,是楊銳,用母語又找到了電視機外的知音。也就是這勤奮的寫作,讓我們知道楊銳在想什麼?憤怒與悲傷什麼,又被什麼所感動?
用英語做節目,不意味著只關心英國或美國,恰恰相反,不管在電視上還是在文字里,楊銳關心的都和我們一樣,是中國。當然,也因為他特殊的角色,不僅關心我們身邊的事情,也關心並思考中國與英國、中國與美國、中國與世界的溝通與交流。這方向,仿佛關心已久,其實,真正平等的關注,卻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尤其是當下,更凸顯出價值來。中國與世界,不僅是中國的命題,也是世界的命題,在這其中,楊銳們自有舞台。但激情與無奈,欣喜與憤怒,恐怕也都在其中,相信歲月里,楊銳也會因此有很多的不眠之時。
溝通與交流,不僅僅是態度問題,更有方法問題。我們總能看到外面對中國的誤解與偏見,這其中,有別人的很多問題,不過,靜下心來,也有我們自己的問題。長期以來,交流與溝通時,空話套話滿天飛,概念與口號滿天飛,自說自話,不重效果,誤解與偏見也就很難消除。別人的事,我們一時間管不了,但從自己做起,是應該的。在這方面,楊銳們早已經清醒意識到,於是,螢幕上、文字中,真正的溝通與交流在進行中,這其中,最重要的轉化,就是對人的關注,對心靈的關照。有了人,有了心,才找到最好。
在楊銳的文字里,國家與民族的字眼也時常出現,這很容易理解。越是英語流暢,越是中文在心,越是與世界溝通,越知道中國在哪裡。不過,我還是相信,未來,楊銳兄也還是會更多把筆墨都凝聚到一個又一個人,一顆又一顆心上。慢慢地,在這人與人的背後,更清晰地讀出國與民族,讀出這個時代。小的是美好的,小的才大,這也使我在楊銳的文字中,在那些國與民族之外的文字中,體味出更多的樂趣來,楊銳也更深地露出了自己內心的溫度。
楊銳“金話筒”自我簡介
我是金牛座的,跟得金話筒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性格即命運,這個性格的人心無旁騖,如果收穫秋天的色彩和成熟,那就是天道酬勤。
金融危機之後黃金價格上漲,但金話筒的榮譽是無形的,沒有24K的成色,卻有我們這個行業至高無上的價值和標準。
糾纏於金色和庸俗意義上的含金量會讓我們更深地陷入這個行業特有的名韁利鎖而不能自拔,況且並非所有閃光的都是金子。收穫今天的榮譽並非我直奔主題的功利,為了國家的榮譽和媒體的良知,我二十年身處中外輿論的最前沿,以國際視野講述我們中國自己的故事。但是,我們沒有老槐樹下娓娓道來的悠閒,因為中國的崛起引發了西方強烈的置疑。我們這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經常面對的來自西方的優越感,還有來自內部的自卑與狂熱。那邊說“道不同者不相與謀”,我卻道“合而不同,殊途同歸”。既然無法金玉良緣,索性木石前盟,新興國家的發展模式讓我們在新的多邊利益格局中縱橫捭闔。弱國無外交,弱國更無外宣。背倚祖國的強大,我不在意手中話筒的金色,而是格外看重這個時代和我們民族的滄桑賦予它的厚重。
輿論的力量是理性,這考驗我們的胸襟和視野。在鶯歌燕舞的聚光燈下,我逐漸染上了一個職業病,這就是冷靜和平淡。
我見證,我思考,我提問,我存在。今天這份殊榮證明了我存在的合理,明天我將以更大的謙卑和努力去驗證自己合理的存在。
這份獎項是對央視英語頻道的承認,因此具有國際含金量。在十年的英語對話中,我們習慣了懷疑,批評和羨慕,更明白了什麼叫實力,明白了自己的命運永遠與祖國同步,風雨同舟,榮辱與共。
楊銳“金話筒”陳述
各位評審,你們好。我是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對話》欄目的主持人楊銳。我參加過一個歐洲人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主題是“我們的共同語言”。我是與會的唯一的大陸來的中國人。就在會議結束時我即興作了三分鐘的陳述,嚴肅地質疑了主辦方希望強行通過的所謂的大會共同聲明它的權威性和代表性,也就是它所希望的讓世界各國接受歐洲為中心的價值觀。我說,就當前的國際影響和財富積累來說中國被視為一個後來者,它的發展模式廣受西方懷疑,但是,無可爭辯的是,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快速崛起,再加上我們近鄰的日本早已經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21世紀將是亞洲的世紀。況且在過去的20個世紀裡,有十八個世紀中國處於世界絕對領先的地位。如果談到人類共同語言和價值觀,當然不能以歐洲為中心,這是人類文明多樣化,和諧和相互尊重的原則問題。我說中國人不會在原則問題上讓步。如果你們奢談價值的普適性,你們應該首先尊重價值的差異性,它們是一枚銅幣的兩個方面。如果你們當中沒有一位能象我用流利的英語來解讀西方文明一樣用漢語來解讀一個正在復興的古老的東方文明和它對世界的深遠影響,如果只是強調以歐洲為中心的所謂的共同語言,那是停留在英國女作家JANE AUSTIN筆下十八世紀的《傲慢與偏見》的水平。況且,世界上有七千種主要語言和無數的方言,我們應當探討“和而不同”的人類古老智慧的當代哲學含義,而不要強行通過所謂的共同聲明。我的即興演講博得與會大多數國家代表的熱烈掌聲,但是以西方主導的會議,話語權掌握在對方手裡,因此最終的共同聲明里基本沒有體現中國的聲音。我意識到,西方人的禮貌和對你實際的認同並不能劃等號,對方的目光和口氣提出一個令人尷尬的前提,那就是我們的軟實力能否匹配中國日益增長的物質財富。我們的國家大而不強,富而不貴的原因主要是國富民窮,是存在許多社會公正與社會和諧的發展中的問題。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這個欄目的宗旨,我稱之為平衡報導。不縱向比較我們會夜郎自大,不橫向比較,我們會妄自菲薄。我們的欄目鼓勵來自中西方的嘉賓以直播的方式自由探討和解讀中國與世界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不迴避敏感,但是必須帶著理解和尊嚴去審視和評論,我們不鼓勵作結論,但是注重導向的科學性和氣氛的和諧。這對主持人的駕馭能力提出了挑戰,但更是我們贏得國際信任和尊重的技術前提。
2008年,關於我們,關於中國的國際輿論大起大伏。汶川和奧運會讓我們得到一塊巨大的含金量十足的獎牌,但是三鹿奶粉事件又讓我們的光環一夜之間黯然失色,西藏拉薩3.14事件後我們的輿論反應遲緩,解釋的話語權幾乎大權旁落,因此聖火傳遞時我們面臨西方輿論一邊倒的巨大被動。我深刻意識到中國古老而年輕,我們貴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並成為人類的驕傲,但是我們的危機公關水平是西方小學生的能力。我痛苦地意識到我們這檔國際《對話》欄目肩上的責任是所有炎黃子孫的期待,是所有善良,友好和不帶偏見的國際觀眾的期待,我們需要對話,需要平等地看待世界的未來和我們的共同使命。
2004年我參與金話筒角逐落選,成為銀話筒第一名。這固然跟我的業務水平和國內影響力有限有關,但很大原因還在於評審們無法直接通過我的工作語言英語來了解我們電視對外宣傳的使命。今天,我們上至中央的主管宣傳工作的各級領導提出了內外宣並重,我希望評審們給央視平台上的中國聲音一個機會,讓金話筒擁有一定的國際含金量,希望我們自己首先承認我們自己,不然,西方中心論的追捧者會一臉不屑地問我,楊銳,你在中國獲得過承認嗎?
英語的確是一門外語,但它已經成為中國事實上的第二語言,是國際上最通用的工作語言,影響之大,讓我們融入國際社會的時候無法低估。但英語更是一種國際思維,它開闊我們的民族視野。我很高興,自己二十年如一日戰鬥在中西方輿論陣地的最前沿,試圖用英語豎立起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的國際形象。我希望評審們跨越語言上的障礙,在我們的欄目整整十年的生日前夕送給我和我的同事,以及始終關心和支持中國聲音的我們忠實的國內外觀眾一個生日禮物,給我們一個最高的承認。我希望從2004年獲得銀話筒和央視十佳主持人到今天,自己有了些許進步。我希望共和國六十年生日前夕,央視平台上的中國聲音能首先獲得我們自己專家的認可,讓中國人團結起來融入國際,也讓世界對中國的聲音刮目相待,同時也讓世界融入中國。
當然,我也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我喜歡的一句格言叫:“上山由此而下。”個人如此,國家也一樣。謝謝各位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