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琴弦》周筆暢2006同名專輯音樂電影。由林炳存導演,周筆暢、陳柏霖主演;故事以一個女孩的維也納之戀為主線,網路牽線、陰差陽錯、意外邂逅等等。
基本介紹
劇情介紹,幕後故事,
劇情介紹
這部時長為五十多分鐘的音樂電影《誰動了我的琴弦》,配合筆筆之前發的專輯,以一個北京女孩的維也納之戀為主線,網路牽線、陰差陽錯、意外邂逅等等,具備電影情節的衝突、曲折等元素,還時不時抖漏的小懸念,以牽動觀眾的神經,加上用膠片拍攝,畫面很有質感。
創意本質的音樂部分,雖然都是之前剛發的專輯裡的歌曲,但是加上影象的配合,完全不同於單獨的MV給人的感覺,讓本來看起來並沒有太大關聯的歌曲,因為音樂電影的創意使用,變得非常連貫和有趣。筆暢在影片中本色出演、親和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在長達五十分鐘的音樂電影《誰動了我的琴弦》里,陳柏霖飾演筆筆的網友,一名從台灣到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的學生,半工半讀。他的房東爺爺假扮柏霖,邀請筆筆前往維也納,展開了一段關於音樂、夢想和懵懂戀情的故事。整部影片畫面簡潔唯美,格調清新可人,充滿了異國風光。柏霖和筆筆合作愉快,格外投契。
此次柏霖扮演留學生,不僅在麵包店打工,還在維也納充當筆筆的導遊,介紹施特勞斯及莫扎特,大秀音樂知識,更出動德語、英語、日語與麵包店的顧客交談。維也納氣候溫和,而麵包房的溫度卻高達60度,柏霖忍著悶熱,揉起麵團來手法熟練,大師傅架勢十足。這一段拍了三小時,柏霖和筆筆均叫苦連天,不過辛苦歸辛苦,拍攝間隙也少不了相互攻擊,寓工作於娛樂了。
柏霖在影片中是音樂學院的高材生,當然得秀一段小提琴,拿琴的姿勢別說倒還有模有樣。為配合筆筆,柏霖在影片最後有一個戴眼鏡的斯文造型,很有些意思。此次維也納之行,不僅優美的風光給陳柏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拍攝經歷對他來說也是一段新奇的體驗。
幕後故事
從2006年7月底開始,周筆暢去維也納就成為一個高關注度的話題,那么筆暢的維也納行除了啃乾麵包、火拚時速拍攝,還有之後電視、網路上抖出的點滴花絮外,傳說中的MV到底如何,維也納行的懸念被一次次強調的同時仍然高高懸掛。
獨立投放媒體的五支MV里,《別愛我 像愛個朋友》、《戴眼鏡的女孩》曝光近兩個禮拜,關於年輕、成長、異域、愛情的關鍵字,以清新的影像、記憶的顏色呈現,這些似乎稍稍肯定了大家關於筆暢維也納行猜測。但是,五支MV遠遠不是維也納行的真正的成果,它們都剪輯自今天首映會的主角:《誰動了我的琴弦》音樂電影。
10月9號,關於維也納行的懸念將終結於音樂電影《誰動了我的琴弦》。
M.M的誕生
M.M(MUSIC MOVIE),此MM非彼MM(“美眉”或“M&M”朱古力豆)。周筆暢《誰動了我的琴弦》音樂電影,是MM概念在內地樂壇的首次套用。誰說MV只能以支計算、只能委屈地在三五分鐘篇幅里講述那小件情事、抒發那點點情愫;而偉大優秀的MV導演只能在篇幅限制下,精簡情節、簡化意向、善用鏡頭,總之精鑽技術,以微雕的方式雕刻聽覺和視覺的關係。
所以有人暫時拋掉了專輯裡所謂曲目和曲目的界限,真正以一張專輯為一個音樂整體,狠命而暢快淋漓地拍攝一部音樂電影,它長達五十分鐘,它連貫一氣呵成,它用盡全力只講述關於音樂、年輕、成長的故事。可以說它多少是透著些許野心的,五十分鐘的音樂電影,以傳統MV的篇幅計算,那幾乎就是十首曲目的MV時長總和,再換句話說,就是一張全部曲目均有MV的專輯;但它更大程度上是相當本分沒有野心的,因為音樂電影在本質上是最為貼切表達專輯概念的方式。
影音雙城記
此次公司力邀台灣知名MV導演林炳存執導影片,加上之前音樂電影男主角選角也是頗大聲響,最後確定由跟筆暢已經有過愉快合作和默契的台灣優質偶像陳柏霖擔任。一個基本上由港台工作人員組成的拍攝TEAM輾轉維也納、北京兩地,以預先準備的故事底本為大概情節,展開緊張的拍攝。身到音樂之都維也納,但真正觀光的時間幾乎是零,還好,拍攝除了辛苦以外,本身也是趣事多多的。
維也納、北京的影音雙城記其實有兩個完全不同層面的版本,一是成品的音樂電影,它精緻、清新,很是動人;另一個是工作人員鏡頭外的花絮部分,它真實、搞怪、無厘頭,也同樣動人,遲些時候,這莊諧兩版雙城記都會呈現給大家。
最後,關於音樂電影的情節,無需附上故事腳本這么多此一舉,五十分鐘後,就會明白,這是一個音樂女孩的成長故事和一個唯美的影音雙城記的穿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