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斝

《說斝》是近代王國維創作的作品,出自於《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說斝
  • 作者:王國維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說文解字》:“斝從,從斗、,象形,與爵同意。”羅參事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云:“案:斝從,不見與爵同意之狀,從亦不能象斝形。卜辭斝字作,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而腹加碩,甚得斝狀。知許書從作者,乃由而訛。卜辭從,象手持之,許書所從之斗,殆又由此轉訛者也。又古彝文有字,與此正同,但省耳,其形亦象二柱、三足、一耳,而無流與尾,與傳世古斝形狀吻合,可為卜辭字之證。又古散字作,與字形頗相近,故後人誤認斝為散。韓《詩》說諸飲器有散無斝,今傳世古酒器有斝無散,大於角者惟斝而已,諸經中‘散’字疑皆‘斝’字之訛”云云。余案:參事說是也。浭陽端忠敏方。所藏古斯禁上備列諸酒器,其飲器中有爵一、觚一、觶二、角一、斝一,與《特牲饋食禮》之實二爵、二觚、四觶、一角、一散,數雖不同,而器則相若。其證一也。《禮》言飲器之大者,皆散角或斝角連文,《禮器》:“禮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明堂位》加以璧散、璧角,而《郊特牲》則雲“舉斝角,詔妥屍”,皆與角連文。言散則不言斝,言斝則不言散,明二者同物。其證二也。斝為爵之大者,故名曰斝。斝者,假也,大也。古人不獨以為飲器,又以為灌尊,《周禮·司尊彝》:“秋嘗、冬蒸,祼用斝彝、黃彝。”余見日本住友男爵家所藏一斝,其器至大,殆與壺尊之大者所受同,蓋即古之灌尊。則斝彝者,其器即以斝為之。鄭君彝畫禾稼之說決不然矣。《明堂位》:“灌尊,夏後氏以雞夷,殷以斝,周以黃目。”《左氏》昭十七年傳:“若我用瓘斝玉瓚。”案:“瓘”當作“灌”,灌斝即灌尊斝所以盛鬯,瓚所用以灌也。是古之灌尊亦以斝為之。而《周禮·鬯人》職則雲“凡疈事用散”。散既為飲器,又為灌尊,明系斝字之訛。其證三也。《詩·邶風》“赫如渥赭,公言錫爵”,毛傳云:“祭有畀胞翟閽者,惠下之道,見惠不過一散。”經言爵而傳言散,雖以《禮》詁《詩》,為毛傳通例,然疑經文“爵”字本作“斝”,轉訛為“散”,後人因散宇不得其韻,故改為爵。實則散乃斝之訛字。赭、斝為韻,不與上文籥、翟為韻。其證四也。《禮》有散爵,乃雜爵之意。《燕禮》與《大射儀》公與諸臣異尊,公尊謂之膳尊,諸臣之尊謂之散;酌於公尊謂之酌膳,酌於諸臣之尊謂之酌散;公爵謂之膳爵,諸臣之爵謂之散爵。是散者對膳言之。《祭統》以散爵獻士,亦對獻卿之玉爵獻大夫之瑤爵言之。散爵猶言雜爵也。是散本非器名。其證五也。比而書之,知國小上之所得,有證之古制而悉合者,蓋如斯也。【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2年3日生於浙江海寧,字靜安,一字伯隅,晚號觀堂,中國近代學術的開拓者,20世紀獨步史壇的巨擘。其學淹博,幾無涯略,舉凡甲骨金文、鐘鼎彝器、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流沙墜簡、敦煌寫經、西北史地、宋元戲曲、版本目錄、典籍校勘等領域,無不卓有建樹,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項背。其所創立的以“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堪稱史學研究之革命,至今為學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編者簡介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學術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等單位訪問學者。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三禮研究入門》等。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獎、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等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