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學說

誨學說

勸戒子孫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告戒人們人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砥礪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誨學說
  • 作者:歐陽修
  • 文體古詩
  • 年代:北宋
簡介,北宋名士歐陽修,評述,原文,譯文,

簡介

北宋名士歐陽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為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說“玉和人相同之處在於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不同的是,玉雖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遠不會更改;而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砥礪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我們能不常常銘記嗎?”

評述

“人之性,因物則遷”。靜心思之,的確如此。昔孟母,擇臨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人說的更直接“環境造就人”。說到這,想起一幅漫畫。畫中大人們正熱鬧的在方桌上“排長城”,近處有一小孩正蜷縮在同一張桌子的桌角上寫作業,此刻媽媽笑眯眯的對小孩說:“兒子,認真寫,以後別學你媽”
從教九年,一件小事始終未曾忘記。一日,兩個小孩打架,被老師請到辦公室“教導”。老師問:“你怎么打他那么狠?”那小孩堅定的說:“我媽媽說了,別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兩下,老師不公平,你自己不能吃虧”-------啊!好一個不能吃虧,聽起來還真嚇人!
還有件頗有趣味之事。我老家在農村,村里八十歲左右的老人不少,這樣的年紀一般兒女也多,四五個兒女很正常。老人晚年,大多採取兒女幾個輪流贍養老人的方法。我說的這位老奶奶在老人輪流贍養問題上卻遭到兒子的拒絕,堅決不養老。村上人對他很有意見,但沒辦法解決。過了不久,不知怎么的,就是這個不肖兒子卻改變態度,恭恭敬敬的照顧起老人來。後來我們才知道給他“治病”的不是別人,正是他10歲的兒子。兒子說了一句話,就治好了他的不孝病。兒子說什麼了?兒子對外人說:“他們現在不要我奶奶,我長大了也不要他們”。哈哈,有趣!正所謂“家有兩尊佛,雙親兩父母。若讓父母苦,兒女叫你哭。”“養不教,父之過”,那是古話。那現在呢?“養不教,誰之過?”新社會了,男女平等了,所以古語也需要改改了,應該變成“養子不教,父母之過。” 朋友,您以為如何呢?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選自歐陽修《誨學說》
字詞解釋
1.道:道理
2.德:特性
3.雖:即使
4.遷:變化

譯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