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語言
- 外文名:語言
概念,使用方法,傳播和發展,語言意識,
概念
這是人類意識循序漸進或曰螺旋式上升的基本形式。在這裡,語言開發的程度就是思維形式和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對勞動行為來說,語言意識就是開發者、組織者、實踐者。
這個過程,也是生命意識接受勞動刺激進行自我改造的過程。這個過程有三個涵數:
一個是主觀思維在創造勞動;
第二個是勞動在改造客觀環境;
第三個是“思維+勞動”在改造主體(如思維不斷改造著人類的語言系統,勞動不斷改造著人類的肢體協調能力等)。
從這三個涵數講,語言就不僅僅是《語言學》所說的只是“人類交際的工具”了。它起碼還是人類心裡溝通、相互開發的工具、代碼和符號,是組織整合社會實踐的原動力。人類的思維過程就是運用語言工具進行思維組織、意識架構的建築過程。
這個過程對大腦來說,就是腦組織細胞和生物電活動中進行形象意識和抽象意識的認知、歸納、綜合、分析、理解、記憶、和宣傳、組織的活動過程。這個過程和意識主體接受刺激、進行反映反饋、相互適應和自我改造的過程都是一個過程。它說明人類意識的進化和人體能力的發展是協調的。
人類抽象思維不斷增加的歷史,就是意識從心理向文明不斷拓展的歷史。而創造這個歷史的工具都是語言。我在這樣論證的時候,大家要警惕一個誤解:不要把語言只作為意識的形式而與意識的內容割裂開來。我們這裡所說的語言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是聲像和表象的統一,是語言文字和實物表象與抽象概念“三者”的統一。所以,人類的語言就是一個多層面建構起來的複合體。
用這個體系解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關於“文藝是影子的影子”的說法,就有了新意:如“表象”是“實物的影子”,“語言”是“表象的聲象影子”,故稱語言(文藝)是影子的影子。如果這樣詮釋,我們就能夠真正理解古希臘哲人的思維模式中是什麼內容了。
因此,《大意識學》對西方《哲學》中原始的有邏輯的內容是尊重的。在文明意識誕生之初,西方哲學和中國史學都有不被理解的地方,但在《大意識學》的解讀中,都一個個剖解了。
使用方法
語言誕生初期,首先是在某一群體內部形成並向周圍輻射。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局部產生,在不同的局部之間相互輻射,形成早期語言語種的分支。那時,山水阻隔,交通不便,一處環境,一種語言,這該是普遍現象。隨著人類活動範圍地擴張,語種在傳播、碰撞、吸納中相互借鑑、融合兼併,並逐漸建立起了一定範圍內的統一體系,這是語言進化的方向。我們可以理解為原始的部落語言發展為部落群語言,再由部落群語言的融合兼併形成民族語言。最後,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各國不同的語系和語種。這就是語言意識從開始出現、形成,到發展融合兼併至今的大過程。
在同一種語言中,意識對同一表象和表象鏈的命名是統一的,是必須被每一個群體成員都知道和理解的。只有這樣,語言才能承擔起意識交流的任務。語言從誕生至今,意識的反思是通過《哲學》進行的。因為《哲學》跳不出語言意識的範疇,所以,至今它不知道表象和語詞的關係,也不知道心理和文明的關係。這些關係是語言意識鏈誕生的基礎,而《哲學》只是語言的結果。從這個爺爺和孫子的角度理解,《哲學》識物,唯物是尊,《哲學》視“神”(意識),秘不可知。這就是《哲學宗教》誕生的原因。《哲學》看不見語言意識的表象基礎性,看不見文明意識的動物心理性。這是它不能擺脫神秘主義的根源。
我們今天的教育,因為在給孩子教語言的時候,因為缺乏《大意識學》的深度,只在哲學層面教語言,沒有著重強調語言和表象的關係;沒有將清文明意識和動物心理的關係,所以,不能學以至用。就象多數教師給學生教禮貌語言那樣:“課堂上會背誦,生活中不會用,心中沒表象,語言沒感情”。語言的感情教育必須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就是說用“影子的影子”教學是空洞無物的。就算在課堂上拿不出實物,起碼也應該把表象交代清楚。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生活。
如果能把語言所指的實物拿來,幫助孩子建立真實的心理表象意識。那么,教育就是教之有物的了。人的心理是用表象充實起來的。單純的詞語教學,就是空洞無物的,是不能滿足學生求知慾望的。學生厭學,主要是這個原因。特別是中國小教學,那些拋開實物表象的抽象語言教學,是把學生送進虛擬世界的錯誤道路。只有把語言建立在實物表象基礎上,語言才能在兒童心理保留真實的認知,構建與現實相符合的心理機能,使語言意識在形成中,就帶有“務實”的心理素質。這樣的教育就不會使“學生厭學”。
現代教育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的“厭學者”,有的甚至患了厭學症,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偏向了“抽象的語言”,疏遠了“表象實物”,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使學生的“抽象理論”越學越多,而“實物心理”卻相對薄弱。這種理論與心理的差距越拉越大,心理的危機感就誕生了。這樣,“厭學症”或“心理疾病”就同時找上門來。所有的心理學家都知道,心理疾病應該重視預防。所以,我們應該改革《哲學》教育。
關於語言的使用,在不同的語種中相同的表象有不同的命名,所以甲國說話乙國不懂,需要懂兩國語言的人進行翻譯,這是語言造成的隔閡,不是表象造成的隔閡。語言雖然不通,但他們心裡的表象則是相通的。
語言是從表象中概括抽象出來的,它不能離開表象而獨立存在,我們要遵守語言意識形成的這個規律,在學習和接受語言時,要領悟語言的內涵,就要具體探求語言所指的實物表象;要明確語言的概念,就要研究事物表象所具有的外延形式和內涵性質。這才是我們教育的關鍵。
傳播和發展
語言意識的傳播途徑是隨著人類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當今社會,大概有三條語言傳播途徑。
(1)、口對耳的聲象傳播。
這是人類在創造和使用語言過程中一直運用的方式。這是一種最原始的由人類的器官做主體,由空氣做媒體,以語言為聲象進行的意識傳播方式。這是人類意識最基礎的傳播方式。它是繼承動物生理性功能進化發展出來的,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方便、最簡單、最快捷、最有表現力的傳播形式。因此,自古至今,它保持了永久持恆的生命力。數百萬年以來,人類的語言器官越用越發達、越用越靈活,每個人都離不開它。離開這個傳播方式的,不是聾子就是啞巴。
(2)、手對眼的文字傳播。
用書寫文字的物象代替語言的聲象對意識進行傳播,這是人類打破了意識的生理傳播方式之後,創造性地運用實物書寫代替器官進行意識傳播的一種新形式。這種新形式使人類的主觀意識有了客觀寄託。若把最早的“岩洞壁畫”也看成原始文字的話,人類文字的出現大概在10000—5000年前,這是人類第一張跨越時間傳遞意識的底稿;但它不能跨越空間進行傳播。“書稿”文字意識的出現,把山崖書畫意識變成了有形的甲骨、竹簡、紙張藝術,使意識的傳播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兩界的界限,使人類的主觀意識走向了客觀形式,於是,人類就有了“客觀意識”了。“客觀意識”一誕生,它就可以漂洋過海,傳承萬代了。文字終於幫助人類建立起了一座客觀的文化意識殿堂。它把人類分散的極易丟失的意識用文字固定下來,使人類出現了可圈可點的客觀的文化歷史。這部歷史,就是“文字文明”鑄成的。它流傳至今,完成了人類繼口耳語言傳播之後的一次“客觀意識”誕生的大革命。它構造了人類意識發展史上的巨大豐碑。文字創造的文明集成了人類歷史意識客觀的典籍,孕育了人類獨有的《史學》和《哲學》文明。使人類的智慧停留在了自然的發展狀態。這既是文字的功勞,又是它的局限。當後人進入文字文明學習的時候,因為文字記錄的是語言,它把表象丟了。所以,對古代經典詞語的釋譯就有了分歧。“客觀意識”中的分歧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製造了《哲學》和《史學》的矛盾;製造了《哲學》內部的矛盾;製造了《史學》流派間的矛盾等等。這些相互矛盾的流派,在歷史的教學中,又各自培養著自己的接班人。教育的結果,教育面越廣,知道的矛盾越多。越視矛盾為長物。原來和諧的自然,被人類歪曲了。今天,當我們再提和諧社會的時候,理論界人士反而感到陌生了。
手對眼的文字傳播,真有些“兵在外,不用帥”的職能。文字一旦傳出,如何理解,就成了讀書人自己的事了。所以,讀書是與讀者心理結合在一起的。要想使文字傳播不走樣,這就要求著作家少玩弄些手法,多注重些科學。真實而科學的表象才是強大學者心理的基石。人類的“客觀意識”已經形成強大的文化環境,文字的記錄已經成了後人學習、研究得巨大平台,它越來越豐富的內容成全了人類不斷教育、影響、強化後來者的思想形態。我們如何評價這個平台,利用這個平台,依然是《大意識學》研究的範疇。
(3)、電波對意識的傳播。
意識的電波傳播是指人類進入公元20世紀之後普及電話電視的意識傳播方式。自從艾氏發明電話以來,人類就有了用電話、電報、電波進行意識傳播的新方式。這種新方式已經發展為龐大的信息產業,它以通訊衛星、廣播、電視構成了全球一體化的傳播網、通訊網、媒體網,使人類社會的信息,在時間上,得到最快速度地傳播;在空間上,不但滿足了地球生物圈之內的人類需要,而且把探索的目光送入了茫茫的宇宙太空。意識的電傳播,打開了人類意識傳播的一個又一個視窗,從此,一個聲音、一條訊息、一幅圖像,可以在幾秒之內傳遍全球的各個角落。一部手機、一部電話,便可呼喚全球。
意識的電傳播是人類最新的意識傳播方式,它不僅傳播抽象的語言意識,還傳播具體的圖象,這是一種多媒體傳播手段。這是繼文字傳播之後,出現的最偉大的傳媒里程碑。這種文圖聲像並茂的意識傳播方式,已經超越了文字在空間的傳播速度,成為整個人類交往的意識強音。電傳播,在媒體速度上獲得了一次大革命。但是,在歷史保存上,電傳播還沒有超越書籍的永久持恆和方便耐用的特點。因此,它還不能代替書籍的作用。有生命力的意識著作還得謀求書籍的出版保存。
語言意識
世界語言,如漢語、英語、俄語、法語等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語言,是由多元體系形成的。這些語言的形成,都是在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各民族人民在相互隔絕的情況下,具體認識自然、對抗自然和適應改造自身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當今的世界形式,開放、交往、互通互聯、互利互惠已是大勢所趨,語言障礙已引起各國關注,留學生日增,外語熱升溫,各種語言都在接受著交往的考驗。未來的語言是個什麼樣子,人們做著種種猜想。其實,語言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發展過程。具有先進意識的民族語言的新辭彙,必然會超越民族語言的界線而被其它民族語言所吸納。各民族共同關注的新事物將採用統一的命名。如病毒“薩斯”即是各國都聽得懂的同一個聲音。未來的語言將通過兩個渠道交匯:一個是先進的語言辭彙在滲透中普及,在各種語言中滲透增多,逐漸趨向一體化。二是對新事物採用世界統一的命名,建立統一的語言。這樣,經過一個相當長的融匯磨合期,歷史上陳舊的、各種相對落後的語言會在意識交往、競爭、淘汰和融合中淡出,科學的進步的意識創造的新語言會得到全人類地吸納和採用,形成大同語言。未來的語言不是哪種語言戰勝別種語言,而是各種語言中所表示的獨特的表象和概念,都會在大同語言中保留下來。
人類的語言肯定是要走統一之路的,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這絕不是哪個民族能夠用野心或強力可以辦到的。只有用經濟的強大,政治的開明,社會的富足、科學的進步,文化的凝聚,吸引周邊的民族前來學習。這才是語言向外輻射和發展的基礎。但不管怎樣輻射,未來的語言也不會以一代之,它必須是集聚各民族語言之精華,以九九歸一的形式融為一體的。這個融合過程在今人的想像中是很艱難、很漫長的。但在意識進化史上,則是短短的一瞬間。從21世紀開始,再用三五百年的時間,這種語言就會在一部分國家的精英中帥先形成雛體。這種語言雛體將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因為學習這種語言將關係到每個人三性追求的理想,所以,語言的統一併不象想像那么困難。只要它成為意識三性追求的目標,符合人類進化方向,它就會成為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我們相信,人類的語言,只要符合人類整體三性利益共同追求的目標,它發展的方向就是不可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