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具身認知研究

語言具身認知研究

長期以來,國內的語言教學與認知一度存在重知識傳授、輕情感激發,重概念記憶、輕經驗操作,重知識性、輕人文性,重考試訓練、輕學能培養,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背離了語言認知的本質規定,削弱了英語教學效能,也浪費了大量的教學資源與學習時間。本書以當下國內語言認知出現的種種問題(“五輕五重”)為理論研究的實現切入點,將具身認知理論納入認知語言學,運用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當代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並系統地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論證語言具身認知(Embodied Language Cognition,下稱ELC)命題,揭示語言認知與身體的內在關聯,尋求語言認知發生的心腦、神經機制,語言認知中心腦、身體、環境的具體運作過程,深化認知語言學的學科建設以及理論研究,探索出適合國內本土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認知方法,以提升語言認知效能。

基本介紹

  • 外文名:A Study of Embodied Language Cognition
  • 書名:語言具身認知研究
  • 作者:許先文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30078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5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語言具身認知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許先文 安徽舒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高校英語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先後赴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2001一2002)、巴哈馬大學(2007—2008)進行訪學研究和語言教學工作。近年主要從事英語教育心理與語言認知研究,主持省部級課題多項,在《外語界》《江蘇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章語言認知的身體轉向
第一節基本概念
一、語言
二、身體
三、認知
第二節要素關聯
一、語言與身體
二、身體與認知
三、語言與認知
第三節語言認知研究現狀及趨勢
一、研究現狀概述
二、困境及發展趨勢
第四節語言認知“回歸”身體的價值解讀
一、推動語言認知的跨學科研究
二、體現語言認知的本質
三、實現與現代自然科學的學術交融
第二章身體與語言認知
第一節學科視域的身體研究維度
一、學科樣本分析
二、身體與元認知
第二節身體在西方語言認知史中的境遇
一、身體在認知科學中的流變
二、語言學對身體的論述
第三節語言認知中的身體
一、身心“在場”的語言認知
二、身體圖式與語言認知
三、身體意象與身體思維
四、身體語言與本體體驗
第四節身體與語言認知的深層耦合
一、語言認知本質的反思
二、語言具身性與認知體驗性的匯通
第三章具身認知及其研究進展
第一節具身認知概述
一、embodied/embodiment譯辯
二、認知科學發展歷程
三、具身認知的內涵與特徵
第二節具身認知研究概覽
一、國內外具身認知研究文獻計量分析
二、不同學科的具身認知研究
第三節具身認知對語言認知研究的啟示
一、提供研究範式
二、建構理論框架
三、指導認知實踐
第四章國外具身認知與語言理解研究的最新進展
第一節國外具身認知與語言理解研究的概況
一、研究趨勢
二、基本論域
三、方法論特徵
第二節具身認知與語言理解的研究主題回顧
一、語言理解的身體機理
二、語言理解的理論模式
三、語言理解的體象運作機制研究
四、語言要素理解的具身化研究
第三節國外語言具身理解研究的特點與不足
一、國外具身認知與語言理解研究的特點
二、國外語言具身理解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語言具身認知的理論架構
第一節ELC的概念
一、獨立的學術話語
二、概念邏輯
三、三位一體的耦合
第二節理論確證
一、本體論
二、方法論
三、範式論
四、基礎論
第三節作用機制
一、語言認知的價值內化機制
二、語言認知的動力系統理論
第四節實踐路徑與方法
一、實踐路徑
二、實踐方法
第五節語言認知加工模式
一、認知系統
二、認知過程
三、語言認知模式
四、語言認知加工舉例
第六章基於語言具身認知的語言教育
第一節“失身”:語言教育誰之過?
一、火熱與低效:外語教育的“二律背反”
二、低效追因:“火熱”與“冷思考”
三、身體缺場:“費時低效”的“罪魁禍首”
第二節語言教能建構
一、教能建構的前提條件
二、教能建構的具體途徑
第三節語言學能建構
一、語言學能研究概述
二、全新的工作記憶轉換機制
三、具身注意能力
四、具身語言分析能力
五、具象思維能力
第四節語言環境建構
一、具身語言環境
二、具身音像環境
三、具身虛擬環境
四、具身真實環境
五、腦為目標的教和學
第七章語言具身認知研究展望
第一節正在崛起的認知學術共同體
一、學人
二、基金項目
三、研究機構
四、學術會議
五、學術期刊
第二節學科建設:語言學去哪兒了?
一、國內語言學有“學”無“科”
二、“學說”與“學科”的辯證法:論證認知語言學的學科價值
三、學科聯姻:拓展跨學科研究視域
四、學科凝合劑:培育學科文化
第三節ELC學術共同體的建構
一、重視與投入
二、協同與創新
三、會議與期刊
四、學科與專業
五、基地與項目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