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代償規律是語言結構規則之間的功能的一種代替和補充現象。
解釋,實例,
解釋
語言是符號系統,它內部的各種因素處於對立統一的關係之中,相互間呈現一種平衡的狀態。如果其中某一種因素因為要滿足新的表達需要,或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或由於孩子學話的偏離,或者其他什麼原因而發生變化,破壞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統內的有關部分就會重新調整相互間的關係,達到新的平衡。
實例
例如,語言符號是音和義的結合,符號和符號之間必須保持有效的區別。如果語言符號的區別性受到干擾、破壞,就會引起語言系統的變化。古藏語是沒有聲調的,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濁音清化、前綴輔音的脫落和韻尾輔音的簡化,語言中出現了大量的同音現象,使本來互有區別的詞不再有多大的區別了,於是聲調應運而生,成為區別語言符號的重要手段。這樣,無聲調的古藏語就發展為今天有聲調的藏語拉薩方言、康方言等。
“藏族所使用的語言中,嘉戎語的聲調研究也曾經是一個熱點。嘉戎語是藏緬語族中一種語音系統極為複雜的語言,按漢藏語系語言聲調發生是語音簡化的一種代償現象的規律,嘉戎語周邊大多語言也沒有聲調,或者說沒有語言接觸發生聲調的條件,聲調的產生缺乏必要的基礎。但事實上,嘉戎語中的確有極少數詞或語法成分有以音高區別意義的現象。”(見瞿靄堂《中國藏族語言文字研究五十年》)
再如,漢語的語音系統也經歷過簡化的過程,但是解決語言符號區別性的辦法與藏語不同。古漢語是單音詞占優勢的語言。那時候的語音系統比較複雜,音位和音位的組合方式比較多樣,因而單音節的詞互有區別。後來由於濁音清化,輔音韻尾消失等變化,語音趨向簡化,語言中同音詞大量增加,而新詞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產生,這就使語言符號的區別性逐漸模糊,給交際帶來困難,需要有新的方式來解決由語音簡化所帶來的矛盾。漢語的解決辦法是加長詞的長度,用雙音節詞的格局代替古代單音節詞的格局。現代漢語已經不再是單音節詞占優勢的語言了,原來的單音節詞如“朋”“友”“道”“理”等變成了構詞語素,而由它們組合而成的雙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占主導地位。語言的發展變化是環環相扣的。隨著雙音節詞的產生,一個詞內部的兩個成分之間的關係又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在語音上、語義上產生輕重主次的區別,如出現輕音、兒化,某些實詞的詞綴化(如“初、第、老、子、兒、頭、性、話”等)和派生詞構詞規則等等,從而使漢語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語言中語音、語義、語法系統內部的各要素之間,以及這些系統彼此之間,都有互相聯繫和互相制約的關係,局部的變化往往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古英語、古法語有複雜的變格、變位系統,現在都大大簡化了。這種語法面貌的大改變都是語音弱化和脫落的結果,是由語音演變引起的代償性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