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人類學(納日碧力戈著)

語言人類學(納日碧力戈著)

《語言人類學(納日碧力戈著)》是2010年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納日碧力戈。

基本介紹

  • 書名:語言人類學(納日碧力戈著)
  • 作者:納日碧力戈
  • ISBN:9787562827696
  • 頁數:198
  • 出版社: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10-1
  • 開本:大32開
基本信息,編輯推薦,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作 者:納日碧力戈
出 版 社: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10-1
版 次:1
頁 數:198
字 數:168000
印刷時間:2010-10-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62827696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語言人類學是一門邊緣學科,處於語言學、人類學和社會學之間,研究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等多學科問題,其研究方法兼顧田野材料和理論對話,注意推陳出新;研究對象是真實的社會人,是他們的歷史和社會記憶;研究內容是現場話語和情感,是對話活動及其社會意義和社會分類。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語言人類學理論的專著,在大量引入英美理論的同時,也介紹國內相關領域豐富的研究成果。

內容簡介

這是國內第一部系統介紹語言人類學理論的專著,在大量引入英美理論的同時,也介紹國內相關領域豐富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導論為語言人類學定位,從形式、內容、意義、能動、歷時等視角討論作為指號系統的語言和語言現象。
第二章從普遍性和相對性著眼,討論語言作為文化資源的功能,涉及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結構與認知、語言的文化隱喻、時間和空間等主題。
第三章介紹語言的由來,從進化論出發,討論從猿到人的過渡對於人腦構造的重要影響,討論人腦構造的革命性變化和分節語言產生的相關性。同時,對人類語言和動物語言的異同進行比較。
第四章從社會實踐的視角討論語言和語言現象,引進生物學結構耦合概念,強調互動,突出說話即行動的說話民族志主題,對文化翻譯實踐作理論探討。
第五章重點討論作為“文明”標誌的文字及其功能,內容涉及文字的認知作用,其不在場的信息傳遞功能,介紹漢字文化圈和書法的文化關聯。
第六章是對語言人類學前沿理論的重點評介,從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論、經巴赫金、維高茨基的對話理論和社會行動理論,過渡到皮爾斯的指號三性(或稱指號三元)。由雅各布森和西爾弗斯坦代表的“移動符”理論,仍然是語言人類學的前沿理論,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本章最後一節介紹和討論認知語言學。
第七章展望語言人類學的現狀與發展,討論在全球化和數位化的全新背景下本學科的傳統研究課題和新的發展方向。語言意識形態、種族主義對語言的嵌入、媒體化文化、話語互動性等,都是嶄新的學科生長點。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語言人類學定位
第二節 形式、內容與意義
第三節 語言:能動和歷時的象徵活動
第四節 語言:指號系統
第二章 作為文化資源的語言:普遍性和相對性
第一節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第二節 結構與認知
第三節 語言的文化隱喻
第四節 時間和空間
第三章 語言的由來
第一節 達爾文的進化論
第二節 從猿到人
第三節 人腦和語言
第四節 人類語言和動物語言
第四章 語言和實踐
第一節 結構耦合
第二節 說話民族志
第三節 語言和行動
第四節 文化的翻譯活動
第五章 文字的力量
第一節 關於文字的起源
第二節 文字和語言
第三節 文字的作用
第四節 超越文本
第五節 漢字文化的影響
第六章 重歸語言人類學
第一節 遊戲與規則(維根斯坦)
第二節 對話理論和社會行動理論(巴赫金、維高茨基)
第三節 “指號三性”(皮爾斯)
第四節 “移動符”(雅各布森、西爾弗斯坦)
第五節 認知語言學
第七章 語言和全球化
第一節 數位化生存
第二節 文化交流和語言接觸
第三節 語言意識形態
第四節 現狀與發展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