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的多維研究

語義的多維研究

《語義的多維研究》內容簡介:在語言學的研究領域裡,語義學的地位頗為尷尬。人們習慣於按照語音、辭彙、句法、語用,或者還有文字、修辭,來切分語占學分支學科,而語義學一方面似乎跟辭彙學密切相關,所以人們往往有一一個錯覺,好像語義學就等於辭彙學,另一方面,似乎跟語音學、句法學、語用學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基本介紹

  • 書名:語義的多維研究
  • 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 頁數:430頁
  • 開本:32
  • 定價:35.00
  • 作者:馬清華
  • 出版日期:2006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184548X
  • 品牌:語文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語義的多維研究》是由語文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馬清華,男,1964年生,江蘇南通市人。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現代漢語和語言學專業,主攻語義學和句法學。先後學習或工作於南京師範大學、蘇州大學、日本國立岡山大學、溫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員、全國中外語言文化比較學會理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員,被評為浙江省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151人才。主要論文發表於《中國語文》《民族語文》《外語教學與研究》(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論叢》(北京大學)《語言研究》《語言科學》《語文建設》《語文研究》《漢語學習》《修辭學習》《中國語研究》(日本)等刊物,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語言文字學》全文轉載。出版專著《文化語義學》(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並列結構的自組織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語義的多維研究》(語文出版社2006年)、論文集《句法語義論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教材《國語技能與應試指導》(21世紀高等教育重點建設教材)(科學出版社2003年)。曾獲浙江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浙江省教育廳高校社會科學一等獎和二等獎、浙江省社科聯社會科學三等獎等。

圖書目錄


上編 微觀語義學
§1 辭彙語義學
1.1 詞義與概念
1.1.1 詞義變化的動因
1.1.1.1 引言
1.1.1.2 現實作用力
1.1.1.3 心理力量
1.1.1.4 文化壓力
1.1.1.5 語言內部力量
1.1.1.5 結論
1.1.2 詞義類擴的相貌知覺傾向
1.1.2.1 引言
1.1.2.2 內部結構類型
1.1.2.3 語言系統價值
1.1.2.4 語言普遍性
1.1.2.5 文化差異性
1.1.2.6 結論
1.1.3 漢語喜悅概念的形成
1.1.3.1 引言
1.1.3.2 生理感覺意念的內化
1.1.3.3 軀體動作意念的內化
1.1.3.4 事態相關性
1.1.3.5 結論
1.2 辭彙語義和句法語義的接口(1):語法化
1.2.1 辭彙語法化的動因
1.2.1.1 引言
1.2.1.2 現實作用力
1.2.1.3 心理力量
1.2.1.4 語言接觸
1.2.1.5 語言內部力量
1.2.1.6 結論
1.2.2 關聯成分的語法化方式
1.2.2.1 引言
1.2.2.2 負荷膨脹
1.2.2.3 文義賦予
1.2.2.4 同義滲透
1.2.2.5 相似擴張
1.2.2.6 結論
1.2.3 並列連詞的語法化軌跡及其普遍性
1.2.3.1 引言
1.2.3.2 形式分析
1.2.3.2 意義分析
1.2.3.3 結論
1.2.4 漢語語法化問題的研究
1.2.4.1 引言
1.2.4.2 研究對象和領域
1.2.4.3 研究方法的創新
1.2.4.4 結論
1.2.5 語義共振:突變式吸收的意義條件
1.2.5.1 引言
1.2.5.2 從零共振到拒吸收
1.2.5.3 從共振到吸收
1.2.5.4 結論
1.3 辭彙語義和句法語義的接口(2):格式化
1.3.1 現代漢語的委婉否定格式
1.3.1.1 引言
1.3.1.2 結構
1.3.1.3 意義
1.3.1.4 句法特徵
1.3.1.5 結論
1.3.2 並列偶標的格式化條件
1.3.2.1 引言
1.3.2.2 功能意義特徵
1.3.2.3 對稱像似原則
1.3.2.4 語言信息原則
1.3.2.5 結論
1.4 辭彙語義和句法語義的接口(3):標記化的一般原理
1.4.1 關聯標記的結構控制作用
1.4.1.1 引言
1.4.1.2 致聯控制
1.4.1.3 語序活化作用
1.4.1.4 完句控制
1.4.1.5 競爭控制作用
1.4.1.6 最佳化控制
1.4.1.7 結論
§2句法語義學
2.1 結構的形成
2.1.1 並列可聯範圍的擴張及其控制因素
2.1.1.1 引言
2.1.1.2 系統雛形:結構勢力範圍的最初分派
2.1.1.3 語音控制因素的介入:松聯
2.1.1.4 超常語義手段的介入:強調、兼容和敷陳
2.1.1.5 句法控制因素的介入:有標
2.1.1.6 語用控制因素的介入:外設
2.1.1.7 結論
2.1.2 並列結構多語序運籌的機制
2.1.2.1 引言
2.1.2.2 一次性遍歷作用
2.1.2.3 多次輪番作用
2.1.2.4 運籌的動力:最佳化
2.1.2.5 結論
2.2 結構形態
2.2.1 漢語單音形容詞二疊式程度意義的制約分析
2.2.1.1 引言
2.2.1.2 詞法構造對程度意義的制約
2.2.1.3 相關重疊形態對程度意義的制約
2.2.1.4 語法位置對程度意義的制約
2.2.1.5 結論
2.2.2 強程度標記的疊加
2.2.2.1 引言
2.2.2.2 類型分析
2.2.2.3 序量分析
2.2.2.4 合法性問題
2.2.2.5 結論
2.3 結構關係
2.3.1 句子的語義結構
2.3.1.1 引言
2.3.1.2 義句
2.3.1.3 表述
2.3.1.4 表述關係
2.3.1.5 “謂詞一變元”關係
2.3.1.6 變元兼職
2.3.1.7 結論
2.3.2 層次關係中的破界
2.3.2.1 引言
……
下篇 巨觀語義學
附錄
後記

文摘

插圖:



1.2 偶選外設:可聯詞義關係的大幅增多外設跟內設一樣,都以片列尺度下的聯想關係為前提,只不過內設項之間是自由聯想,偶選外設項之間是必須經過語境點撥、暗示、規定的聯想,通過語境尋找劍外沒各項的語義交點,從而使它們有臨時並用於一處的理由。如“吝嗇”跟“虛偽”不屬同一個義場,相互間很難自由聯想到,但可以在同一個具體人物身二找到了臨時的透視域,在這個透視域內,它們臨時共處,構成外設並列。眾多偶選、低頻的外設並列表明語言有著廣闊的創新空間和很強的生命力。任何一個給定項都擁有一定數景的語義特徵,根據每種語義特徵幾乎都能射出一軸,並以此貫穿若於並列聯項,每條語義軸就是每個並列結構的各聯項意義(包括隱含的功能意義)的公約數。究竟以哪種語義特徵為軸,要由外部語境來選定,具體有賦值、賦格、賦核、賦類、賦式等五種選限方式。無論哪種偶選外沒的並列結構,都在句中其他成分或範疇的選擇限制下被賦予了可聯性,除賦弋外的其他選限方式常靠某些詞語吸引子來捕獲並列聯項。
1.2.1 賦值選限成分要求並列結構在等同或互釋關係下對之進行列舉詳解。這種外設方式叫賦值外設。選限成分提出特徵要求,設槽,為空;並列各項據此特徵要求填項,為滿①。以名詞“桌子”為給定項的各次賦值外設都不脫逸於“桌子”的語義特徵和關於“桌子”的常識(即日常語義知識),如[+認識客體+物質+可見事物+11常生活中的物品+日用品+室內沒施+可藤製家具……]等特徵,各次賦值外設都貫穿在其中任何一條特徵射出的線上(分析時,例中的選限成分用雙線標出,它們是捕獲並列聯項的辭彙吸引子,並列結構用下線標出)。

後記

從1985年我讀研究生算起到現在,已經整整20年了。在這20年的研究生涯里,我一直都專注於現代漢語和語言學領域,說得具體些,是在語義學方面。我有個信念,那就是:語義問題可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對象來研究,正如語音問題、語法問題一樣;語義又是個多稜鏡,如果只看它的一面,則猶如盲人摸象,難以把握其本來面貌。這一認識引導我將關注的視野擴大到辭彙語義、句法語義、文化語義和套用語義等語義的各個側面,希望在一個大系統里來聚焦式地集中看待語義問題。友人建議我,最好守住辭彙學、句法學、語用學(或者哪怕是文化語言學)中的某一塊陣地進行研究,甚至更專。比如在語法上,索性以語法化切人虛詞陣地,或以變元和謂詞之類研究切人結構陣地。這一建議符合時下的風氣,對科學研究也不無好處,因為這樣便於集體會診,協作攻關。但是,也存在根本弊端,那就是這樣往往導致過度專注於一個個具體專題,容易忽略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把握,這就好比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牆體,越洞悉其內部結構,越無法據此判斷它是牆,結果造成下得去、上不來的局面。我想用這本書,把我以前曾做的專題語義研究理出一個整體構架,算是對過去20年工作的一個總結,表明我的所有這些研究,都是處於語義學這一大的理論構想下的。不過,這個構架僅僅是以點帶面,只反映語義理論的一個粗的輪廓,並不追求體系的完整和工巧,因為後者不可能在一部書的篇幅內完成——實際上我在拙著《文化語義學》和《並列結構的自組織研究》中已經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體系的那部分,也是可以在粗的輪廓的指引下去補足的。
在此需要特別申明的是,所有這些研究成果的形成和發表、出版,都離不開師友的鼓勵、雜誌社出版社的支持、匿名審稿人的指點。

序言

在語言學的研究領域裡,語義學的地位頗為尷尬。人們習慣於按照語音、辭彙、句法、語用,或者還有文字、修辭,來切分語占學分支學科,而語義學一方面似乎跟辭彙學密切相關,所以人們往往有一一個錯覺,好像語義學就等於辭彙學,另一方面,似乎跟語音學、句法學、語用學也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中國傳統的語言學科里,語義學似乎主要傾向於前者的理解。但是現代語言學裡,對語義的理解顯然要寬泛得多。語義實際上包括詞義、結構義、句義、語法意義、語用意義、還有言外之意、文化意義、社會意義等等。所以我們如果要討論語義問題,首先要給語義下個比較精確的定義或者劃定一個範圍,因為我們常常碰到這樣的情況:你說的語義,跟我所說的語義,實際上可能完全是兩碼事。
國外(尤其歐美)有關語義的研究相對而言較為發達,例如萊昂斯的《語言學》(1972)和艾倫《語言意義》(1986)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但是國內一直到80年代才開始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些年來,除了翻譯出版了J.N.利奇的《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A.J.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等之外,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外語學界的一些學者結合漢語實際開始介紹海外的有關語義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伍謙光《語義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徐烈炯《語義學》(語文出版社1990)、蔣嚴和潘海華的《形式語義學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張喬《模糊語義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束定芳《現代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等。
國內關於漢語語義學的研究幾乎跟國外語義學理論的介紹工作同時起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