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回望與沉思——走近大師

語文:回望與沉思——走近大師

語文:回望與沉思——走近大師,本書分別對葉聖陶、黎錦熙、張志公、朱光潛等四位現代最著名的語文教育大師作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在開闊的時代和學科視野上,對他們畢生的語文教育探索作了精湛的概括和評述,對他們所作的貢獻作全面的、條分縷析的、“互文”式的審視,清晰地展現了四位最著名的語文教育家的精神特質和對語文教育實踐的思考進程。站在當代語文課改和學科學術研究的制高點上,與大師真誠對話,洞悉思想的甘苦艱辛;走近大師的心靈,傾聽歷史的遺韻回聲。對他們的見解,不但有正面的肯定和褒揚,也有中肯的批評和檢討,努力探求語文教育成效不彰的原因。通過對他們的語文教育觀的細緻梳理和描述,較為完整地勾勒出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輪廓,覆蓋了現代語文教育探索的百年歷程。——在這一基礎上,尋求療救現代語文教育痼疾的良方,為今天和未來的語文教育實踐提供借鑑。

基本介紹

  • 書名:語文:回望與沉思——走近大師
  • 作者:潘新和
  • ISBN:9787211055251
  • 頁數:340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信息,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出版信息

作者: 潘新和
書名: 語文:回望與沉思――走近大師
副標題: 走近大師
ISBN: 9787211055251
頁數: 340
定價: 19.80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時間: 2008-1-1

圖書簡介

語文教育領域跟一切科學領域一樣,沒有對這個學科基本的了解,沒有踏踏實實的學問,就沒有發言權。你沒讀過葉聖陶、黎錦熙、張志公、朱光潛等大師的作品,就等於褫奪了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發言權。今天大量的研究之所以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原因蓋出於此。本書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參照系,搭建起窺視、洞悉現代語文教育傳統的階梯,使語文老師可以藉助這個階梯,逐漸登堂入室,進入到語文學科之內。讓讀者看到葉聖陶、黎錦熙、張志公、朱光潛等前輩的語文教育觀是如何相互碰撞、補充、修正,以至相反相成的,由此得以了解現代語文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了解他們的成敗得失,從中獲得基本的學術資源,從而真正成為語文教育的研究者。這是本書寫作的目的。

作者簡介

潘新和,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寫作學會會長,福建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專家組成員、學科指導組顧問。在中國寫作、語文教育史,寫作、語文教育教改研究方面成績頗豐。受聘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訂《語文》教材,有3篇文章進入人教版《語文》和課外閱讀教材。擔任教育部9年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北師大“新世紀”版國中《語文》第一副主編。出版《語文:表現與存在》《中國寫作教育思想論綱》《中國現代寫作教育史》《寫作:指向自我實現的人生》《新課程語文教學論》《高等師範寫作三能教程》等著作和教材10餘部。
語文:回望與沉思——走近大師

圖書目錄

語文魂、世紀夢:一個平民教育家的精神苦旅
——走近葉聖陶
導言:全中國孩子、語文教師的良師益友,一位純粹的知識分子,中國語文教育史無法繞過的精神存在。為現代語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並為此踐履畢生。
實用主義教育家的大悲憫,平民教育理想:“應付生活論”和“工具論”。前者為本體論,後者為功能論、教學論。“應付生活論”和“應需論”,是20世紀語文教育的元理念。
針對“重寫”傾向,提出閱讀是寫作的“根”,是“基礎”,認為閱讀還是一種獨立的能力與目的,確立了“閱讀本位”指導思想,形成了現代語文教育的“重讀”、“精讀”傳統。
為文學教育提供鑑賞理論和方法——意義:觀;態度:玩;本體:我;預備:知識、語感;途徑:詞句的字面和背面;憑藉:生活、經驗、想像、語文素養;參考:他人的評論。
精心結撰了20多套教材,周到和精緻,達到了時代的極致。和夏丐尊合編的《國文百八課》,精湛的教材理念,精彩的“文話”和“文選”,令現今編寫者徒嘆奈何。然而,新中國成立後的教材遠不如前期。
繼承了中國和西方教育文化的精髓,倡導學生本位、以“求誠”為核心、引導學生“自悟”和“自求”,試圖建立良好的認知、人文背景。由於外部干擾,這些教育訴求盡為泡影。
主張聽、說、讀、寫並重;培養形式感、文體感、語感;寫作應以寫生為主,以臨摹為輔;先求它“通”,又望它“好”等。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滔滔宏論盡付東流。
實現了語文教育從古典向現代、貴族向平民、文言向白話、為功名向為實用的轉型,建立了現代語文教育生活、閱讀本位範式。時至今日,也逐漸暴露出了時代和認知局限。
結語:一個平民教育家為“為人生”的夢想竭盡全力:“工具論”未成為現實,“立誠論”終歸破滅。語文教育理想終成南柯一夢,這是一個精神苦旅。但歷史會記住這位語文英雄。立足於表現與存在的“言語生命論”,將是e時代的夢想,我們也會成為“稻草人”嗎?
語文新時代的揭幕者:語文教學新潮的弄潮兒
——走近黎錦熙
導言:現代語文教育的揭幕者,帥才兼實幹家。以語言學家的身份研究語文教育,語文教育觀引領時代新潮。是現代語文教育前期用力最專、著書最多、活動範圍最大、影響人比較多、工作比較持續、成績最卓越的領軍人物。劃時代成就:打出“言文一致,國語統一”的旗號,撰就《新著國語文法》、《新著國語教學法》、《國語運動史綱》等,為現代國語教學立法張目。所擬“國語教學之目的”,鞭辟入裡、歷久彌新,比今天新課標“三維目標”更加深刻。
引領時代“新潮”,推崇“設計教學法”,注重生活化、生成性、表現性,全方位達成國語教學目的。體現了師生、生生合作,自主開發教學資源,實施校本課程,打破學科界限等先進的教育理念。
教材和讀法,“形式”、“實質”並重,重視文學教育。以“自動主義”為理念,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聯絡互動的教學法,聽、說、讀、寫打成一片。超前的、活潑的教育思想方法足可睥睨教壇。
不斷提出教法“改革案”。首創“話法教學新案”,認為話法比讀法重要;“作文教學改革案”,確立了寫作重於講讀、日札優於作文等原則,開重表現、重寫作之先河,堪稱語文教改急先鋒。
倡用注音字母,首創國語文法。確定“現代實用”方針,主張“句本位”,倡導“圖解法”,在綴法、讀法中大力推廣、貫徹,推動了教學科學化,但也造成了語法教學的泛濫。
結語:一個語文教育史上功成身退的傳奇人物。他的開創性、學理性的貢獻無與倫比。他是一位帥才、“語文先鋒”,集戰略家眼光和實踐家才氣於一身。然而,只因沒有“逞才”的氣候,否則,我國的語文教育也許將是另一番面貌。
困窘中的堅守:學術饑荒年代的學者楷模
——走近張志公
導言:20世紀60年代,代表了語文學者的良知,填補了語文教育史研究的空白,80年代後引領語文教育的主流,在語文教育的科學化、語言學的實用化方面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開中國語文教育史研究之先河。對傳統語文教育作出了第一手的梳理,以教材研究為本,精闢地歸結出了一系列的規律、方法和問題,給當代語文教育以借鑑,也奠定了自己崇高的學術地位。
語文教育“統籌規劃”——幼教:語言訓練;國小:讀寫訓練、識字、寫字三條線分進合擊;國中、高中:增設文學課,按照知識與實踐的合理關係組織語文課。由此可看出他的繼承傳統的教學觀。
重視文學教育發展智力的功能,批評將文學教育等同於“讀寫訓練”和“不能把語文課教成文學課”的觀點,不諱言現實的矛盾與困惑,主張編兩種讀本,要讀詩。
指出傳統語文教育“重文輕語”傾向,認為口語反映人的素質,倡導口語教學,書面語、口語協調發展,但陷入“推普”誤區,口語教學和研究尚未得到重視。
一直探索語文知識和技能、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問題,反對排斥語文知識,倡導加緊研究有關說話、讀書、寫文章的科學的知識系統。由於沒能走出語言學怪圈,所以未能建起科學的語文學。
主持制訂《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和《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語法教學、語文教學長期成效不彰,陷入了語言學困境和語法學難題之中。語言學給他帶來最大的榮耀,也是他的滑鐵盧。
結語:他的“入行”和成就,時代成全了他的聲名。他是一個忠厚樸實的學者,他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高度,然而,作為語文界的統帥,他缺少大氣,繁重的事務消蝕了他的才氣。他獨自支撐著語文教育,勉力承擔一切,終被時勢和自己所累。
永不凋萎的美:文學、寫作教育理論的奠基人
——走近朱光潛
導言:我國現代最傑出的語文教育理論家。從未當過語文教師,沒有寫過語文教育學著作,他對語文教育理論的貢獻,比起同時代語文教育家的總和還要多。他的學海無涯、曲徑通幽的治學觀,發人深省。他的研究方法代表著語文學研究的方向。
開創了美感和美感教育理論,美育是為了“盡性”、“脫俗”與實現完美人生,是超越利害、培養“無所為而為”的心性。為文學審美教育開闢了通道,確立了價值,也為語文、文學教育打下了基礎。
文學是人格的流露。使文學教育回歸到普遍的人格修養和趣味上。“趣味”是其核心概念。反對低級趣味,培養高尚純正的趣味,主要途徑是讀詩,是“佳妙”的領悟。有所付與才有所得。實踐上兼顧寫實與想像。
寫作教育的核心是“真誠”,揭示了“四境”發展觀、“四體”學習觀、“四視”讀者觀,主張以日記為訓練方式,注重模仿佳作,強調材料的選擇,力倡克服心理的懶怠,以“苦思”解蔽。
閱讀教育倡導“本行之外下工夫”,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在具體讀法上,強調要讀得精,讀得集中;有中心,可以維持興趣與注意。
慎重討論了思想、語文的關係。認為二者不可分先後、內外,尋思即尋言,文字含糊,即思想未透徹,情感未凝練。繼而論及文、白,雅、俗,說、寫,情、辭等一系列問題。
結語:一個在現代語文教育中超然於語言學者之上的人文學者。他最懂得文學、寫作、閱讀,且深諳教育之道,他的語文學觀堪稱一流。他的語文學理論的非主流和邊緣化,是一個不該發生的歷史誤會。
附錄 語文學科呼喚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的世紀反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