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西廂記

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西廂記

《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西廂記》是2003年8月1日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實甫。

基本介紹

  • 書名: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西廂記
  •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206頁
  • 開本:32
  • 品牌:浙江文藝
  • 作者:王實甫
  • 出版日期:200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918187, 75339181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西廂記》是王實甫在元稹的傳奇《鶯鶯傳》基礎上創作,共五本二十一折。《西廂記》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部劇作,在元代就被譽為:“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她誕生七百年來,被全國多個劇種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關於《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的生平史料卻極為少見。元末鐘嗣成所編纂的元雜劇作家傳《錄鬼簿》,也只說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輩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數語。也難怪,元雜劇作家大多是混跡於倡優之間,縱情風月的市井文人,無權無勢無地位,誰會為他們樹碑立傳!《西廂記》:本叢書具有以下特色:
一、選目精當,強調人文精神。我們在收錄教育部“新課標”建議課外閱讀的相關書目的基礎上,又增加主流教材要求閱讀的名篇佳作以及中外優秀文學作品選本,從中總括出最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精髓內涵的人文資源,讓學生在審美欣賞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華。
二、版本精良,體現浙文社優勢。這套叢書薈萃了浙文社的“外國文學名著精品叢書”、“中國現代經典作家詩文全編系列”、“世紀文存”、“學者散文系列”等在出版界頗具影響力的叢書的精華,得到了國內一流的作家、翻譯家、學者的悉心襄助,保證了圖書的上乘品質。
三、增加導讀和附錄,加強實用功能。為了便於學生閱讀理解,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內涵、文學特點,增強閱讀與欣賞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與測試的實用程度,在新版中增加了導讀和附錄的內容。導讀部分主要涵蓋了作家個人生平介紹、作品文本解讀、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相關知識連結、文學常識背景、同類作品比較閱讀、學業測試提示等相關內容。

圖書目錄

前言
西廂記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廂記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第一折
第二折
楔子
笫三折
第四折
第五折
西廂記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廂記第四本
張君瑞夢鶯鶯雜劇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西廂記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圓雜劇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附錄一 鶯鶯傳
附錄二 董解元西廂記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附錄三 《西廂記》導讀

文摘

西廂記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第一折①
[正末扮騎馬引僕人上開]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本貫西洛人也。先入拜禮部尚書,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後一年喪母。小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即今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應②,路經河中府過。蒲關上有一人姓杜名確,字君實,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後棄文就武,遂得武舉狀元,官拜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著蒲關。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卻往京師求進。暗想小生螢窗雪案③,刮垢磨光④,學成滿腹文章,尚在湖海飄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萬金寶劍藏秋水⑤,滿馬春愁壓繡鞍。
【仙呂】【點絳唇】遊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⑥。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⑦。
【混江龍】向《詩》《書》經傳,蠹魚似不出費鑽研。將棘圍守暖⑧,把鐵硯磨穿。投至得雲路鵬程九萬里⑨,先受了雪窗螢火二十年。才高難入俗人機,時乖不遂男兒願。空雕蟲篆刻,綴斷簡殘編。
行路之間,早到蒲津。這黃河有九曲,此正古河內之地,你看好形勢也呵!

序言

講到元人雜劇,不能不提到元雜劇的“壓卷”之作——被金聖歎點為“第六才子書”的王實甫《西廂記》。“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飆飆,排劍戟。翠紅鄉,雄糾糾,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賈仲名為王實甫寫的這首《凌波仙》吊曲,對王實甫及其《西廂記》作了極高的評價。清代的李漁在其《閒情偶寄》中說:“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一道,較之它物,尤加倍焉。”雜劇《西廂記》之所以能在當時獲如此高的評價,能夠雄視百代,歷經清代的官方禁毀而流傳不衰,其原因就在於它的“新”,即它的創造性。
王實甫《西廂記》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戲劇衝突、人物形象及其所負載的思想意義的創新。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德宗貞元末年(802-804)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元稹(779-831)所寫的傳奇小說《會真記》(又名《鶯鶯傳》)。《鶯鶯傳》寫年輕的張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孀婦攜女兒鶯鶯回長安,途經蒲州,亦寓於該寺,遇兵亂,崔氏惶恐無托,幸張生與蒲將杜確有交誼,得其保護,崔氏遂免於難。為酬謝張生,設宴時讓女兒鶯鶯出見,張生為之動情。得丫環紅娘之助,兩人幽會。後張生赴長安應試,不中,遂棄鶯鶯,後男婚女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