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改革60年

語文改革60年

60年前,國小語文的第一課是“毛主席,像太陽”;40年前是“公社送我上學堂”;30年前,則變成了“我們熱愛毛主席”、“我們熱愛共產黨”;而就在10年前,國小語文第一課變成了“我們是中國人”;而如今,很多小學生讀到的第一課,已經變成了“愛爸爸媽媽”、“秋天、春天”。

60年,語文教材回歸了它的本來面目,更加平和、自信,更加關注人的心靈。從政治掛帥到人性追問,有人說:“這不但是語文教材的選擇,也是民族生存條件的投影。”而我們更想說的是,變革從未停止,我們希望有更多優秀的文章進入語文教材,就像不久前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入選一樣。

因為這意味著,這個國家更加自信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語文改革60年
  • 始於:北京天安門
  • 意義: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 1952年:改正
改革60年,紅領巾教學法,國語到語文,向老大哥學習,模具化教學,建國初期,文革期間,1980年代,人性解放回歸,終結,

改革60年

每個太陽升起的時候,都有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在這個國家最為神聖的建築面前,每個抬頭仰望它的人都會頓感個體的無限渺小。大多數人對天安門的認識,始於一篇題為《北京天安門》的國小課文。
這篇課文存在了至少50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語文改革60年語文改革60年

紅領巾教學法

在最新的人教版國小語文中,這篇課文已經刪去。對於孩子們而言,國家、民族、黨,社會主義,這些宏大的辭彙,他們並不能完全理解。從這個意義說,這種進步是對教師和孩子的雙重解放。事實上,這60年來,這樣的解放一直在體現在語文課本的變遷之中,語文課程也從政治教育向素質教育逐漸轉向以教學方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紅領巾教學法的由來
1953年5月,蘇聯教育專家普希金通過對北京女六中的一堂觀摩教學課《紅領巾》的評議,尖銳地批評了我國長期流行的“先生講,學生聽”的語文教學方法,引發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場具有全國影響的語文教學改革。這場改革推動了各地教師學習蘇聯的熱潮,一時之間“紅領巾”教學法風靡全國,幾乎成了語文教學的唯一方法。參考普希金教授的意見,北師大中文系的學生依據普希金的意見對《紅領巾》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試教共用了四節課,第一節介紹課文來源,學生講述故事,教師補充;第二節范讀全文,分析課文,學生劃出表現人物性格、品質的句子,教師在課堂上列出人物性格表;第三節劃分段落,寫段落大意;第四節講寫作技巧,文體特點,學生朗讀。四節課每節都是由學生先講,再由教師引導、啟發,最後概括總結,獲得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語文改革60年語文改革60年

國語到語文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宣告成立,第一任教育部長馬敘倫召集第一次部務會議,研究決定編制新的國小課程標準。這是一個全新的國家,不管是天安門還是尋常百姓之家,雖然建築是舊的,但思想必須是新的。 1950年7月,教育部制定了《國小國語課程暫行標準初稿》。1952年,教育部又制定了《國小語文課程暫行標準(修正草案)》,把“國語”改為“語文”。
因為“國語”是國民政府時期的國小語文叫法,勢必要被摒棄。自此,中國的孩子們有了語文課本。

向老大哥學習

1953年5月,北京女六中迎來了蘇聯教育專家普希金娜。通過她對一堂觀摩教學課《紅領巾》的評議,引發中國教師和研究者的討論。與工業領域一樣,當時在思想教育領域,中國幾乎一邊倒地向社會主義老大哥學習。這次大討論幾乎影響了後半個世紀中國的語文教學。 普希金娜說,蘇聯的語文課分三個步驟:朗讀,複述,分析課文。年紀稍微大的人應該能回想起來國小時候的情景: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幾乎就是語文課的全部。比如,《北京天安門》的中心思想就是要熱愛偉大祖國及黨。這種教學方法後來被稱為“紅領巾教學法”。

語文改革60年語文改革60年

模具化教學

1958年,國小課本開始使用簡化字和漢語拼音。雖然簡化字給中國大陸和其他華人社會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但對那時候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次解放。有的老教師回憶說,當學生知道“豔”簡化為“艷”的時候,高興得開始鼓掌。 從50年代到90年代後期,語文教學的方法一直沒多大改進。無非是寫字、朗讀、背誦、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之類。老師這么教,學生也這樣學。學生長大做了老師,也繼續這樣教。就好比一個模具,進去時形態各異,出來時卻大同小異。許多年來,卻也甚少有人覺得這有何不妥。

語文改革60年語文改革60年

建國初期

語文課是以說話寫字的能力培養為主,還是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建國後,官方審定教材第一課的課文很簡單,“毛主席,像太陽,他比太陽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齊來歌唱:太陽太陽永遠光亮,我們跟你永遠向上。” 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內容:熱愛毛主席、擁護共產黨。 最早的教學大綱中關於毛的課文很多,如《八角樓上》、《毛主席在花山》、《毛主席尊敬老師》、《毛主席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

文革期間

在那個特殊年代,國小課文也體現出政治的強大。大躍進期間,人教版國小課本一年級第一篇是這樣的:“爺爺六歲去放羊,爸爸六歲去逃荒。今年我也六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文革期間的課本被稱為“紅色課本”,即“又紅又專又薄”,封面大多為紅色毛主席像,課文大多為毛澤東與林彪的著作和語錄,頁數只有20頁至50頁。至於語文課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早被忘到了九霄雲外。 廣州市當年的高中《語文》課本中,《為什麼要對資產階級實行專政》、《今歌昔淚兩重天》、《毛主席把我救出火坑》這樣的文章比比皆是。語文教學名存實亡,語文課本幾乎和政治教材一樣。

1980年代

打倒四人幫以後,教材中曾短暫出現過華主席的內容。如《華主席在太陽升起的地方》、《華主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80年代人教版的國小語文課本有個明顯特徵,即政治第一,教學第二,課文多數還是跟紅色年代相關,如《黃繼光》、《董存瑞》、《邱少雲》、《劉胡蘭》、《飛奪瀘定橋》,每個學習單元都有這樣的文章。但孩子們距紅色年代越來越遠,已經很難理解這些內容。 不可否認的是,即便如此,但內容還是發生了極大變化。1982年的國中《語文》第五冊教材中,古文占三分之一。這在橫掃牛鬼蛇神的時代是不可想像的。到1988年,課文更加大膽,選入了過去被認為“人性論”的袁枚《祭妹文》,抨擊秦始皇的《阿房宮賦》,被視為休閒生活的《歸去來辭》。

語文改革60年語文改革60年

人性解放回歸

1.教材不再大一統  總體上來說,國小語文課本的改革自1949年以來進行過九次。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之前八次的改革,許多教師覺得換湯不換藥,大綱體現的變化不大。此前許多學者的調研發現,一些孩子比較厭惡語文課,就是因為無法理解的東西太多。而2003年的新課改讓許多教師看到了希望。 過去的教材是圍繞教學大綱,必須使用人教版教材,全國只有人教社有權力編教材。2003年的課改,則放開了教材的編纂。教材開始多元化,各地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進行教學,全國大一統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一位國小語文教師說,過去的教材是用紅色的東西把孩子的思想統一到國家的政治生活框架之下,如今不同了。
2.新教材人性第一  以江蘇教育出版社版的國小語文新教材為例,比較重視學生的感性認識。教材的編寫與時令、節日都有聯繫。比如在九月開學,就講教師節及尊師重教,四年級的課文是詩歌《老師您好》,與《毛主席尊敬老師》這樣的文章相比,更貼近學生的現實。這一版教材還非常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從第一冊開始就有描紅,因為編纂者認為,字如其人,一個中國人如果書法不好是說不過去的。 這版教材與當下的聯繫很緊密。從紅色政治教育過度到性格教育。比如《輪椅上的霍金》、《瞎子阿炳》、《諾貝爾》等等,多數是勵志、生存及生活的內容。告訴學生要講環保,熱愛地球,不再強調熱愛中國共產黨。講述網際網路的套用,如何查詢資料,如何自己尋找答案。用一位老師的話說,這次課改,真正做到了人性第一、以人為本的變化

語文改革60年語文改革60年

終結

六十年來,教育目的及價值觀的變遷,決定了語文課本朝著人性解放的方向不斷變遷。這樣的解放,包括了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等諸多層面的解放。老師再也不必背離初衷地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學生再也不必陷在各種主義裡面無法自拔。  多年來,語文課就是一副鐵肩擔道義的正義面孔,從未溫和地與學生真正對話。所幸的是,這一面目最近數年來已經漸漸被淡化且正在消失。正如哲人羅素所言,“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當一代又一代孩子們手捧越來越豐富多彩的課本,這個民族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