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紹了認錯字形的簡介,認錯字形的例子等,方便人們製作字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錯字形
- 外文名:His character
- 性質:製作字謎
- 例如:兩點紛飛連續雨
基本信息,字型結構字謎,認錯例子,例1,例2,例3,例4,總結,
基本信息
製作字謎,全憑字部結構的拆合,拆合時其中部分筆畫發生誤差,使組成的謎底變成鍺字,這就是制謎者“認錯字形”。
我們所說的字謎,包括以一字為底和靠字部結構拆合的多字謎底。文義謎的製作,是以漢字的多部、多音、多義為依據的,因此字謎是燈謎中最基本的謎種,字謎製作“無論是會意、離合、象形、分扣諸體,均離不開字典里的部首、筆畫、結構的增損離合。”(汪壽林《破拆字謎見匠心》)漢字多“形近字”,有時一點一畫之差,就會變成別一個字,或乾脆成為錯字。製作者如不注意筆畫的準確性,認錯字形來撰面拆合,識字者很難按你的差錯去猜出你的謎底,勉強猜出亦拼拆失據,解釋不通。張起南一貫以為增損成謎“巧則有之,殊寡餘味。”並認定“謎以一字為底者,亦最易射,因其無須記誦,但明其意即可推求而得,若以離合增損出之,必至如風掃殘雲,有頃刻罄盡之勢。”對於字謎,不無鄙薄之意,方作此危言!設若供猜的謎,製作時字部已先有誤,即使精國小、多識字如謎聖者,也將作三日思,終不能辨的。
字型結構字謎
以字型結構離合成謎,被稱作第一條文義謎的“絕妙好辭”,就是個會意併合的字謎。亦是東漢的“魯國孔融文舉”就是一首離合詩的謎底。以字形成謎,古人是很寬鬆的,如北齊故事,徐元明做謎譏諷徐之才,“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誤,之當為乏也。”是說姓徐的,姓也不是人,人也是乏才的人。這是早期的謎,不必笑他雅拙,但以“未入人”來切“徐”姓,幾乎是三部皆非。字謎的認錯字形(或者並不以為錯)可說是古已有之了,連力貶字謎的張起南在《仿孔北海四言離合體,隱閩張起南味鱸六字》的這首詩中,以“趨步闕廷,芻蕘莫效,屺岵悲歌,空山寄傲。”扣“起”字,起字從走“己”聲,屺字從山“己”聲是不能混代的;這樣字形差異的扣合,居然冠於巨著的前面,諒必也是不以為非的!《心嚮往齋謎話》(孔劍秋著)載有一謎,乃“隱秀社第二十一會,有‘故氐種也’之謎面,而射六才一句,余與郭君仁欽均猜為‘從來是紙半張’”,同社湯君濟北雲,紙字偏旁從氏不從氐,余檢字典信然,比揭曉時則依舊為我等所猜之句,蓋從俗寫,緣市中紙鋪招牌多書作氐字故也。”這就說明作者認錯字部,識字者必不敢作如是猜的。所以汪壽林先生指出的“破拆字謎,首先要注意漢字筆畫的準確性。”是十分重要的,不然,是很容易出錯的。
認錯例子
例1
兩點紛飛連續雨
(猜字一) 霈
評釋:這個謎例是汪壽林先生在《破拆字謎見匠心》文章中舉例用作論證的,下面節抄他的分析:“意為‘雨’字中四點離合成‘沛’再添雨,成謎底。後經校對,‘沛’右半部不是‘市”,其上從豎不從點,謎雖見巧,由於筆畫畫不確,只得舍之。”我們從這個謎例,見汪先生制謎之謹嚴,“只得舍之”四字說明“字謎大師”之譽,不是平空可得的。
例2
見人就笑
(猜字一) 竺
評釋:《名家謎存·綠筠室謎稿》(林倩如作)載有此謎,嗣後也於多人謎作中見到,亦有謎面作“逢人歡笑得無愁”,欲兼作提義的。上海謎界曾對此謎有所爭議,因謎底“竺”是“從二竹聲”(說文解字無這個字),“笑”字按《說文解字》分釋,原應“從竹從犬”,但李陽冰刊定《說文》釋作“從竹夭聲”,無論“笑”的下半從犬還是從夭,就是不從“天”,所以要以“竺”來“見人”就“笑”,是不可能的,強為之,就是認錯字形。
例3
無才可去補蒼天
(猜字一) 拓
評釋:謎面是《紅樓夢·石上謁》句子,是題在青埂峰下一塊頑石上的,原是女蝸補天時的一片遺石,自恨派不上用場,因有“無才可去補蒼天”之嘆。謎是以拆底就面的法門來扣合的,即無去“拓”的“才”存下的就是可去補蒼天的“石”,謎的運法開拆是很合轍的,但“拓”是個動詞,以手推物或開闢的意思,《說文解字》釋為“從手石聲”,而古文“才”部卻只有一個“才”字,其義是“草木之初也”,篆書作一直二橫,直為枝幹,上橫將生枝葉,下橫為地。古文今文“手”部與“才”均是形義不同,將“拓”拆為“才石”是認錯了字形,將手作才,是前人也有的,“搞長弓,張府高才”就是一位著名科學家的拆字聯句。可知精明如大學者,在字形上亦是不甚拘謹的。
例4
集
(猜市名) 佳木斯
評釋:有一個實物謎故事,說有人以一個一寸高的木雕美人,求射一字,歷時盈年,方為人以“奪”字射中(繁體為大佳寸三部合成),釋作“一寸佳人”。但現時的作者,大多指出此謎的“佳”實乃“隹”之誤。以“集”射“佳木斯”也同此誤,“隹”是個獨立的部首字,本身的義是短尾鳥,與“隹”合字的大多不離鳥屬,“集”字即烏宿於木之意。可“佳”字是個合成字,“從人圭聲”,是“善”的意思。以“佳”為“隹”用入拆合字謎之中,是個常見的差錯,但這個謎竟出現於《星期天》雜誌的一次賽事上,拿錯字來要人猜射,不單亂人神思,而且亦暴露了作者的水平,簡直是在開玩笑,無怪有人要到《燈謎指南》上去揭發它了。
總結
綜上各例,可說“認錯字形”是源遠流長,雖名家也不能盡免的,有人就因此搬出“形扣從寬”的口號來搪塞,這是極不負責任的。需知“古已有之”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好東西,更需明了,前段提出的“形扣從寬”是與“義扣從嚴”相對而論的,“形扣從寬”的尺度雖很難把握,但總以字形恰是筆畫不錯為好。謎語故事中,有相傳五代梁武帝信佛,偏袒和尚,在一宗田產糾紛案中親判了個“貞”字,國子博士劉顯分拆作“與上人”,有司就將田產判歸和尚,將繁體的貞字拆作“與上人”是很穿鑿的,只能說是形近,今人制謎就嚴肅多了,如常見的將“蹄”拆為“止啼”,“激”拆為“泊放”,“挹”字拆為“扣巴”或“把口”等,字型結構雖然扯亂了,可是筆畫形狀卻不差分毫,這樣的寬才是可容的。但如以“佳”為“隹”,以“夭”為“天”,形錯明顯,是斷乎不可用“形扣從寬”來作為藉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