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符號學:美學和文學藝術研究新路徑

《認知符號學:美學和文學藝術研究新路徑》,是2023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大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認知符號學:美學和文學藝術研究新路徑》
  • 作者:馬大康
  •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237826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借鑑西比奧克“建模系統理論”的核心思想,對其進行了重要改造,超越符號學中的二元論,分別闡述了各種類型符號活動不同的施行方式、性質及功能,重新構建了“認知符號學”。符號性質的多樣性和施行方式的複雜性、複合性,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學、詩學和闡釋學的理論前提,專著以此為立足點,重新思考美學和文學藝術,試圖澄清諸多有爭議的基本理論問題。

圖書目錄

緒論 認知符號學新視野
第一章 語言論轉向與西方理論話語的癥結
第一節 “理論”:語言論轉向
第二節 “後理論”:語言學新範式
第三節 語言論:癥結與救治
第四節 走向新的認知符號學
第二章 符號建模與審美創造
第一節 西比奧克:拓展符號學領地
第二節 “總體符號學”質疑
第三節 從行為建模到語言建模
第四節 行為、語言及符號
第五節 建模活動與世界的構造
第六節 符號建模與審美創造
第三章 符號、文學藝術及其解釋
第一節 兩種不同的解釋路徑:言語行為與行為語言
第二節 原生性符號和次生性符號
第三節 文學藝術符號及其解釋:對不可言說的言說
第四節 氛圍、神韻的符號學根源
第四章 多模態符號·具身性·審美活動
第一節 兩種原生性符號系統的分裂與糾纏
第二節 審美活動:言語行為與行為語言的深度交融
第三節 不同模態藝術活動的特性
第四節 符號的多模態性及多模態符號間的整合
第五章 符號結構與感覺重構
第一節 符號·儀式·文學藝術
第二節 語言、符號的虛擬意指與審美隔離機制
第三節 語言、符號的自我指涉與感覺配置及重構
第六章 行為語言、規範性與可能世界敘事
第一節 敘事理論及其歷史化
第二節 行為語言:敘述學歷史化的邏輯起點
第三節 行為語言及其規範性
第四節 社會規約:打開敘述學新的歷史視野
第五節 規範性與可能世界敘事
第七章 數字媒介:符號生產與經驗轉向
第一節 符號泛濫與意義、價值轉移
第二節 媒介變革與經驗的轉向
第三節 媒介融合與文學藝術生產
第八章 符號系統結構與“文化基因”
第一節 兩種不同的符號建模與不同的關係模式
第二節 西方思想之符號系統結構特徵
第三節 中國古代思想之符號系統結構特徵
第四節 兩條不同的審美回歸之路:“迷狂”與“虛靜”
第五節 符號系統結構與“文化基因”
第九章 中華審美文化傳統的符號學闡釋
第一節 言不盡意
第二節 立象盡意
第三節 “得意忘象”與“象-大象”
第四節 “意象”即“象-大象”
第五節 “意境”的符號學解釋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馬大康,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文藝學、美學教學和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