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1916)在美國文學史上是一位地位特殊的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亨利.詹姆斯
- 國籍:美國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伊羅的悲劇》
他一生醉心於描寫大資產者,尤其是上流社會女子的有閒心理,在藝術技巧上,他善於進行細膩、多層次的心理描寫,為美國文學開闢了心理分析的蹊徑,對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現代小說的創作影響很大。因此被人們譽為英語“文學大師”。
詹姆斯出生於紐約的一個名門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是百萬富翁,父親是哲學家,大哥成廉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亨利·詹姆斯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寵愛,在他四、五歲時就給他請了家庭教師,按正統的文化傳統對他進行啟蒙和“智力開發”。12歲那年,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僑居瑞士、法國、英國等地,以便讓孩子們能直接接受歐洲文化的薰陶。亨利先後在日內瓦、倫敦、巴黎等地的名牌學校上學,在歐洲典雅華貴的文化環境中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
詹姆斯全家從歐洲回到美國後,定居在新英格蘭的坎布里奇。這個地方靠近當時的文學中心康考德,那裡聚集著愛默生、梭羅、瑞甫利等文化大師和詩人。亨利·詹姆斯對他們的思想主張雖然不太感興趣,卻對其文學才能和成就非常敬慕。他和哥哥威廉都在哈佛大學讀書,亨利念法律,威廉攻理科,兄弟兩人互相激勵,都在自己的學業上取得了成就。除哈佛外,亨利還先後在新港羅得島等大學改讀文學和哲學,總共在大學裡讀過9年書,他所受到的正規教育在美國文學家中是罕見的。大學教育不僅豐富了他的文化知識,而且培養了他濃厚的文學興趣。同時,他還學會了多種語言,這對他日後創作風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在羅德島學習期間,詹姆斯結識了威廉·豪威爾斯。在豪威爾斯的指導下,詹姆斯開始寫作。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伊羅的悲劇》(1864)用筆名發表在《大陸月刊》上,1865年又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他的第一個署名作品,正式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有一天夜裡,詹姆斯正在寫作,住處附近的倉庫起火,他和四鄰聞聲趕到現場,救火時不幸腰部受傷,造成終身輕度殘廢。此後不久,亨利心儀已久的表妹米尼·坦普爾病逝了。亨利曾向她求過婚,但並未得到對方的允諾。儘管如此,米尼的去世使亨利悲痛欲絕。他從此成了社交界的單身漢:一無家室,二無社交圈子。並且,米尼·坦普爾成了他以後小說創作中最重要的靈感與模特兒。在米尼激發出的幾部小說里,總有一位對她懷著強烈好奇心的青年男子站在她的一邊,給她以理解與同情,這位青年男子就是詹姆斯。因為他對愛情不夠客觀,所以總是處在“失戀”的茫然之中。
1869年他首次單獨去英國旅行,1871年發表了他的第一個有影響的小說《一個熱情的旅行者》;1875年再次去歐洲,在巴黎結識了屠格涅夫、福樓拜、左拉、莫泊桑和都德。翌年在倫敦定居。從那時起直到去世,除四次回國省親外,詹姆斯絕大部分時間住在英國,偶爾也去歐洲大陸訪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詹姆斯對美國所持的中立立場十分不滿,為表抗議,他於1915年宣布脫離美國國籍加入英國國籍。第二年,他在英國去世。
亨利·詹姆斯從1871年至1881年這10年間創作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形成了他的敘事觀點和方法,構成其文學生涯中的三個基本主題:美國人的誠懇、粗獷與歐洲人的欺詐之間的對立;生活現實與藝術現實之間的衝突;以心理標準取代倫理標準判斷善惡。從那以後,詹姆斯的作品在藝術上更加成熟,對人類困境的評論更加深邃,但在取材上他從未超越過這些基本主題。
詹姆斯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是中長篇和短篇小說,還有評論、自傳和雜記。由他本人精心編選的全集共26卷,於1907至1917年間出版。中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有《美國人》(1877)、《黛西·米勒》(1878)、《淑女畫像》(1881)、《波士頓人》(1885—1886)、《卡薩瑪西公主》(1886)、《波音頓的珍藏品》(1897)、鴿翼》(1902)、《使節》(1903)和《金碗》(1904)等。《美國人》的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紐曼是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他到歐洲物色配偶時被人愚弄,但他並不懷恨,而是“頗有氣度地”寬恕一切愚弄過他的人。紐曼雖然失敗了。但在維護美國個性的尊嚴方面卻贏得了道德上的勝利。詹姆斯用這個人物最充分地表現了自己同胞的原型。《黛歷·米勒》的同名主人公是美國一位富商的女兒,到歐洲遊歷,由於她“令人費解地集豪放與天真於一身”,追求她的美國人和義大利人都視她的大膽天真為不解之謎。她無視歐洲社會的傳統,成了自己天真坦率性格的犧牲品,她不是死於男性的詭詐而是死於高燒。戲劇性的複雜決定了偶然的因素而不是心理的原因。作者用一位姑娘來作為美國國民性,的典型,讓她的價值觀更接近於自己的價值觀。這個人物是成功的。“黛西·密勒主義”已經成為美國婦女運動中一種要求更大的自由獨立、破除繁文縟節的傾向的代名詞《淑女畫像》對伊莎貝爾·阿切爾作了更充分更從容的分析。伊莎貝爾·阿切爾追求“自由的選擇”,具有不隨波逐流的“獨立”精神。她僑居英國時,拒絕了英國人華伯頓伯爵的求婚。美國富商卡斯珀·戈伍德專程從美國來歐洲向她求婚,也遭拒絕。伊莎貝爾的表兄拉爾夫也愛上了她,但因身體不好,不能同她結婚,他勸父親把一筆7萬英鎊的遺產留給了她。得到這筆遺產後,伊莎貝爾去義大利遊歷,經梅爾夫人介紹,認識了長期僑居義大利的美國人奧斯蒙德。她發現奧斯蒙德很有藝術修養,趣味高雅,就嫁給了他。他婚後發現自己受了騙,原來奧斯蒙德同她結婚是因為看中了她的財產。不久,伊莎貝爾又發現他們婚姻的牽線人梅爾夫人原來是奧斯蒙德的情婦。伊莎貝爾逐漸感情轉移到了奧斯蒙德的女兒潘茜身上。這時仍然愛戀著伊莎貝爾的華伯頓伯爵開始向潘茜求婚。梅爾夫人和奧斯蒙德極力慫恿伊莎貝爾促成這樁婚事,但伊莎貝爾尊重潘茜的意見,再次拒絕了華伯頓伯爵。後來伊莎貝爾去英國時,得知潘茜原來是梅爾夫人和奧斯蒙德的私生女。她本想從此不回義大利,但考慮到自己有責任教育潘茜,便又回到了那個不愉快的家。這部小說的心理層次非常豐富,這可能與作者對表妹米尼·坦普爾的回憶有關,因為她還沒有發現自己的生活之前就半途夭折了。然而詹姆斯巧妙地將她的不治之症轉移到小說中的觀察員身上,讓無私的拉爾夫生了米尼的病而使伊莎貝爾避免了米尼的命運,但伊莎貝爾卻最後不幸地、令人不能信服地主動丟掉逃脫的機會,重新擔起作為妻子與後母的責任。伊莎貝爾比紐曼和米勒更能完美地體現美國人的不成熟與爽直。伊莎貝爾似乎與詹姆斯異口同聲:如果這就是生活,那么別讓我錯過其中任何一個部分。詹姆斯後來在《筆記》中說:這部小說的中心思想是“一個夢想自由與高貴的可憐姑娘自以為做了件自然、大方的明白事(拒絕華伯頓的求婚),實際上自己被碾碎在世俗的機器里”。女主人公伊莎貝爾的經歷濃縮了人類發展的命運——對生活充滿憧憬但最後歸於幻滅。
1884年亨利·詹姆斯著文回答英國批評家沃爾特·貝森特的演講,闡明了事實現實主義與方法現實主義的區別。他相當有把握地認為唯一的現實存在於生活留給旁觀者的印象之中,而不是旁觀者所不了解的任何事實之中。現實主義僅僅是作家以他的所見所聞來表現生活,這種生活可以與“真正的”生活不一樣。這樣,詹姆斯就把現實主義藝術的土壤從外部世界移向了內心世界。
20世紀初,詹姆斯連續發表了《鴿翼》《專使》和《金碗》三部作品,它們被人稱為他後期的”三大傑作”,但實際上是他早期作品主題的繼續發掘。小說均以歐洲人的奸詐、冷漠為背景,讚譽美國人的仁慈慷慨和忠誠無私。在《鴿翼》中,英國記者鄧雪爾在其未婚妻凱蒂策劃下,去追求一個得了不治之症十分有錢的姑娘密莉,以便在她死後繼承遺產。密莉去世後,鄧雪爾果然如願以償;但他回憶起密莉高尚的品質,良心受到譴責,無法再與凱蒂共同生活下去。《專使》是詹姆斯自認為“從各方面講都是最完美的產品”。作者以一個法國女人對一個美國大資本家兒子產生的魅惑力,表現歐洲高雅文化對美國人的魅力。在這種魅力的吸引下,專程從美國趕到巴黎規勸那個青年回國的“專使”也受到感化。他寧可犧牲自己的幸福,放棄同那位青年的母親(一個十分有錢的寡婦)結婚的機會,反而勸那青年“不要錯過機會”,繼續在法國“盡情地生活”下去。《金碗》中美國大資本家阿達姆及其女兒梅季品德高尚,趣味高雅,心地善良,處事謹慎,父女在旅歐期間分別結婚後,發現繼母和女婿之間早就有不正常的關係,現在又添私情。父女兩人不露聲色地解決了這個矛盾:阿達姆把妻子帶回美國,女婿(一個義大利王子)雖然失去了情婦,卻認識到妻子的美德,就和她幸福地生活下去。在這些作品中,作者把心理分析的寫作方法推向了他的頂點。小說中的人物很少,而且這些人物中,無論是純潔的美國人,還是詭詐的歐洲人,都很少行動,總是在不停地思索,在心理上互相“啟示”和“暗示”,這些“啟示”和“暗示”重重疊疊,糾纏交錯,使人產生撲朔迷離的意象。小說中的句子十分冗長,有的一頁上只有一兩句,句子結構也十分複雜,讀起來晦澀難懂。
詹姆斯出生於紐約的一個名門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是百萬富翁,父親是哲學家,大哥成廉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亨利·詹姆斯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寵愛,在他四、五歲時就給他請了家庭教師,按正統的文化傳統對他進行啟蒙和“智力開發”。12歲那年,他的父親帶著全家僑居瑞士、法國、英國等地,以便讓孩子們能直接接受歐洲文化的薰陶。亨利先後在日內瓦、倫敦、巴黎等地的名牌學校上學,在歐洲典雅華貴的文化環境中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
詹姆斯全家從歐洲回到美國後,定居在新英格蘭的坎布里奇。這個地方靠近當時的文學中心康考德,那裡聚集著愛默生、梭羅、瑞甫利等文化大師和詩人。亨利·詹姆斯對他們的思想主張雖然不太感興趣,卻對其文學才能和成就非常敬慕。他和哥哥威廉都在哈佛大學讀書,亨利念法律,威廉攻理科,兄弟兩人互相激勵,都在自己的學業上取得了成就。除哈佛外,亨利還先後在新港羅得島等大學改讀文學和哲學,總共在大學裡讀過9年書,他所受到的正規教育在美國文學家中是罕見的。大學教育不僅豐富了他的文化知識,而且培養了他濃厚的文學興趣。同時,他還學會了多種語言,這對他日後創作風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在羅德島學習期間,詹姆斯結識了威廉·豪威爾斯。在豪威爾斯的指導下,詹姆斯開始寫作。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伊羅的悲劇》(1864)用筆名發表在《大陸月刊》上,1865年又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他的第一個署名作品,正式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有一天夜裡,詹姆斯正在寫作,住處附近的倉庫起火,他和四鄰聞聲趕到現場,救火時不幸腰部受傷,造成終身輕度殘廢。此後不久,亨利心儀已久的表妹米尼·坦普爾病逝了。亨利曾向她求過婚,但並未得到對方的允諾。儘管如此,米尼的去世使亨利悲痛欲絕。他從此成了社交界的單身漢:一無家室,二無社交圈子。並且,米尼·坦普爾成了他以後小說創作中最重要的靈感與模特兒。在米尼激發出的幾部小說里,總有一位對她懷著強烈好奇心的青年男子站在她的一邊,給她以理解與同情,這位青年男子就是詹姆斯。因為他對愛情不夠客觀,所以總是處在“失戀”的茫然之中。
1869年他首次單獨去英國旅行,1871年發表了他的第一個有影響的小說《一個熱情的旅行者》;1875年再次去歐洲,在巴黎結識了屠格涅夫、福樓拜、左拉、莫泊桑和都德。翌年在倫敦定居。從那時起直到去世,除四次回國省親外,詹姆斯絕大部分時間住在英國,偶爾也去歐洲大陸訪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詹姆斯對美國所持的中立立場十分不滿,為表抗議,他於1915年宣布脫離美國國籍加入英國國籍。第二年,他在英國去世。
亨利·詹姆斯從1871年至1881年這10年間創作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形成了他的敘事觀點和方法,構成其文學生涯中的三個基本主題:美國人的誠懇、粗獷與歐洲人的欺詐之間的對立;生活現實與藝術現實之間的衝突;以心理標準取代倫理標準判斷善惡。從那以後,詹姆斯的作品在藝術上更加成熟,對人類困境的評論更加深邃,但在取材上他從未超越過這些基本主題。
詹姆斯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是中長篇和短篇小說,還有評論、自傳和雜記。由他本人精心編選的全集共26卷,於1907至1917年間出版。中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有《美國人》(1877)、《黛西·米勒》(1878)、《淑女畫像》(1881)、《波士頓人》(1885—1886)、《卡薩瑪西公主》(1886)、《波音頓的珍藏品》(1897)、鴿翼》(1902)、《使節》(1903)和《金碗》(1904)等。《美國人》的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紐曼是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他到歐洲物色配偶時被人愚弄,但他並不懷恨,而是“頗有氣度地”寬恕一切愚弄過他的人。紐曼雖然失敗了。但在維護美國個性的尊嚴方面卻贏得了道德上的勝利。詹姆斯用這個人物最充分地表現了自己同胞的原型。《黛歷·米勒》的同名主人公是美國一位富商的女兒,到歐洲遊歷,由於她“令人費解地集豪放與天真於一身”,追求她的美國人和義大利人都視她的大膽天真為不解之謎。她無視歐洲社會的傳統,成了自己天真坦率性格的犧牲品,她不是死於男性的詭詐而是死於高燒。戲劇性的複雜決定了偶然的因素而不是心理的原因。作者用一位姑娘來作為美國國民性,的典型,讓她的價值觀更接近於自己的價值觀。這個人物是成功的。“黛西·密勒主義”已經成為美國婦女運動中一種要求更大的自由獨立、破除繁文縟節的傾向的代名詞《淑女畫像》對伊莎貝爾·阿切爾作了更充分更從容的分析。伊莎貝爾·阿切爾追求“自由的選擇”,具有不隨波逐流的“獨立”精神。她僑居英國時,拒絕了英國人華伯頓伯爵的求婚。美國富商卡斯珀·戈伍德專程從美國來歐洲向她求婚,也遭拒絕。伊莎貝爾的表兄拉爾夫也愛上了她,但因身體不好,不能同她結婚,他勸父親把一筆7萬英鎊的遺產留給了她。得到這筆遺產後,伊莎貝爾去義大利遊歷,經梅爾夫人介紹,認識了長期僑居義大利的美國人奧斯蒙德。她發現奧斯蒙德很有藝術修養,趣味高雅,就嫁給了他。他婚後發現自己受了騙,原來奧斯蒙德同她結婚是因為看中了她的財產。不久,伊莎貝爾又發現他們婚姻的牽線人梅爾夫人原來是奧斯蒙德的情婦。伊莎貝爾逐漸感情轉移到了奧斯蒙德的女兒潘茜身上。這時仍然愛戀著伊莎貝爾的華伯頓伯爵開始向潘茜求婚。梅爾夫人和奧斯蒙德極力慫恿伊莎貝爾促成這樁婚事,但伊莎貝爾尊重潘茜的意見,再次拒絕了華伯頓伯爵。後來伊莎貝爾去英國時,得知潘茜原來是梅爾夫人和奧斯蒙德的私生女。她本想從此不回義大利,但考慮到自己有責任教育潘茜,便又回到了那個不愉快的家。這部小說的心理層次非常豐富,這可能與作者對表妹米尼·坦普爾的回憶有關,因為她還沒有發現自己的生活之前就半途夭折了。然而詹姆斯巧妙地將她的不治之症轉移到小說中的觀察員身上,讓無私的拉爾夫生了米尼的病而使伊莎貝爾避免了米尼的命運,但伊莎貝爾卻最後不幸地、令人不能信服地主動丟掉逃脫的機會,重新擔起作為妻子與後母的責任。伊莎貝爾比紐曼和米勒更能完美地體現美國人的不成熟與爽直。伊莎貝爾似乎與詹姆斯異口同聲:如果這就是生活,那么別讓我錯過其中任何一個部分。詹姆斯後來在《筆記》中說:這部小說的中心思想是“一個夢想自由與高貴的可憐姑娘自以為做了件自然、大方的明白事(拒絕華伯頓的求婚),實際上自己被碾碎在世俗的機器里”。女主人公伊莎貝爾的經歷濃縮了人類發展的命運——對生活充滿憧憬但最後歸於幻滅。
1884年亨利·詹姆斯著文回答英國批評家沃爾特·貝森特的演講,闡明了事實現實主義與方法現實主義的區別。他相當有把握地認為唯一的現實存在於生活留給旁觀者的印象之中,而不是旁觀者所不了解的任何事實之中。現實主義僅僅是作家以他的所見所聞來表現生活,這種生活可以與“真正的”生活不一樣。這樣,詹姆斯就把現實主義藝術的土壤從外部世界移向了內心世界。
20世紀初,詹姆斯連續發表了《鴿翼》《專使》和《金碗》三部作品,它們被人稱為他後期的”三大傑作”,但實際上是他早期作品主題的繼續發掘。小說均以歐洲人的奸詐、冷漠為背景,讚譽美國人的仁慈慷慨和忠誠無私。在《鴿翼》中,英國記者鄧雪爾在其未婚妻凱蒂策劃下,去追求一個得了不治之症十分有錢的姑娘密莉,以便在她死後繼承遺產。密莉去世後,鄧雪爾果然如願以償;但他回憶起密莉高尚的品質,良心受到譴責,無法再與凱蒂共同生活下去。《專使》是詹姆斯自認為“從各方面講都是最完美的產品”。作者以一個法國女人對一個美國大資本家兒子產生的魅惑力,表現歐洲高雅文化對美國人的魅力。在這種魅力的吸引下,專程從美國趕到巴黎規勸那個青年回國的“專使”也受到感化。他寧可犧牲自己的幸福,放棄同那位青年的母親(一個十分有錢的寡婦)結婚的機會,反而勸那青年“不要錯過機會”,繼續在法國“盡情地生活”下去。《金碗》中美國大資本家阿達姆及其女兒梅季品德高尚,趣味高雅,心地善良,處事謹慎,父女在旅歐期間分別結婚後,發現繼母和女婿之間早就有不正常的關係,現在又添私情。父女兩人不露聲色地解決了這個矛盾:阿達姆把妻子帶回美國,女婿(一個義大利王子)雖然失去了情婦,卻認識到妻子的美德,就和她幸福地生活下去。在這些作品中,作者把心理分析的寫作方法推向了他的頂點。小說中的人物很少,而且這些人物中,無論是純潔的美國人,還是詭詐的歐洲人,都很少行動,總是在不停地思索,在心理上互相“啟示”和“暗示”,這些“啟示”和“暗示”重重疊疊,糾纏交錯,使人產生撲朔迷離的意象。小說中的句子十分冗長,有的一頁上只有一兩句,句子結構也十分複雜,讀起來晦澀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