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是對天然瓷土材料人為控制含鐵量後生產出的一個新品種。正是由於有了它,明清兩代才會演繹出斑斕絢麗的彩繪瓷,所以青白瓷在瓷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繁昌青白瓷就是這樣一朵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話說繁昌窯青白瓷
- 地點:皖南繁昌縣城南
- 特點:高22厘米,口徑5.5厘米
- 興盛:宋早、中期
古宣州窯址,繁昌窯瓷特點,繁昌窯盛衰,
古宣州窯址
繁昌窯坐落在皖南繁昌縣城南的一個名叫柯家村的山沖之間,它也有著與“哥窯”相同的故事。相傳五代時由柯氏兩兄弟創建,故此這個窯燒制的產品中也有“柯大、柯二”之說,因宋時繁昌曾隸屬宣州,而史料中又有“宣州窯”的記載,所以學術界將其列為“古宣州窯址”。
近年來隨著蕪湖、宣州、涇縣、績溪等古宣州轄區內大批古窯址被發現和考證,可能是怕因窯名而混淆產品,人們不得不又以地名來冠以“繁昌窯”之名,而當地的老百姓卻仍習慣稱之為“柯家沖窯”。
繁昌窯瓷特點
繁昌窯是一個以燒制碗、盞、壺、注、杯、缽、盒等青白瓷生活用品為主的民窯,所燒器物素雅青白、古樸大方,有較濃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徵,現藏於黃山市博物館的“獅座白瓷枕”就是該窯的代表作之一。
由於宋時燒造瓷器重釉輕胎,加之技術原因,該窯產品胎質粗厚而釉質卻瑩潤無比,透明如玉。繁昌早期產品多泛豆黃色,呈魚籽開片,晚期釉色泛翠,呈冰紋開片。例舉一藏品“牡丹劃花執壺”,壺高22厘米,口徑5.5厘米,腹徑14厘米,喇叭型小盤口,長流直升微彎,酷似天鵝之頸項,壺肩捏有兩系,釉水豐潤肥厚,白中泛翠,開片呈冰紋,壺腹用雙線一分為四,並刻劃有四朵仰俯有致、花葉對生的牡丹,壺足與底露胎,足圈積濃釉處開片,在光照下閃爍出淡綠光彩,曲柄寬扁並刻劃四線裝飾,手感如執玉帶。宋白瓷素有“涕淚者佳,牡丹劃花者最佳”之說,此壺線條流暢,古氣盎然,特徵俱符,是繁昌窯宋中後期燒制的上品。
繁昌窯盛衰
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之一。自東漢中晚期成熟瓷器誕生後,再經過約400年的發展,至隋唐時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產格局。青白瓷是五代時期出現的一個新瓷種,傳統認識一般以宋代景德鎮窯產品為代表,但關於其早期的生產情況並不清楚。目前見諸報導的五代時期生產青白瓷的窯址僅有湖北青山窯和安徽繁昌窯。2002年安徽繁昌柯家沖窯址的考古發掘為進一步研究青白瓷的早期歷史提供了新的珍貴資料。繁昌窯約起燒於五代,興盛於宋早、中期,衰退於宋末元初,雖然此後再無煙火,但它在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卻留下了自己的一頁。 (龔燕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