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國學·話說論語:中國人的生活

話說國學·話說論語:中國人的生活

本書是由張意編寫、劉庸繪畫的《話說論語:中國人的生活》。《話說論語:中國人的生活》的內容提要如下: 孔子就是一個志向高遠、命運坎坷的仁者;一個挑起無盡憂患和良知的批評者;一個學而不厭、轉益多師、學有所成的學人;一個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先生;一個實踐和培養藝術化人格的藝術家一個富有心靈力量,不愛談神論鬼的先知一個經過生活的洗禮和磨練,通達生命根本道理的聖人……

基本介紹

  • 書名:話說國學•話說論語:中國人的生活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256頁
  • 開本:24
  • 定價:18.00
  • 作者:張意 劉庸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20082269
  • 品牌:四川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由張意編寫、劉庸繪畫的這本《話說論語:中國人的生活》是“話說國學”系列叢書之一。該書將以現代的眼光,輕鬆的筆調,富有創意的文化寫作,具有美感的插畫表現,重構了國學經典《論語》,仿佛與聖人孔子同行。

圖書目錄

第一話 孔子肖像
第二話 情,一往情深
第三話 孝:親情之愛
第四話 把心帶回家
第五話 快樂和自由地學習
第六話 照亮人的心智
第七話 君子的志和度
第八話 努力做個自由人
第九話 師徒問答,生機盎然
第十話 大美為美
第十一話 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後記 遠的也是近的

文摘

孔氏家族一度非常顯貴。有位先人正考父繼承了祖宗的大夫之職,先後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國君,謙恭儉樸,聲譽卓著。
正考父的兒子孔父嘉在宋宣公之弟宋穆公時被任命為大司馬,執掌全國軍事大權。穆公病重,決定把王位交還給宣公之子,以孔父嘉為顧命大臣,而且馬上令自己的兒子馮到鄭國居住。穆公駕崩,孔父嘉受命擁立新君宋殤公,仍任大司馬。
後來,太宰華父督發動宮廷政變,攻殺孔父嘉,又殺殤公,最終在鄭國立穆公之子馮為國君。
據說,華父督曾經在路上碰見孔父嘉的妻子,一見之下,眼光就再也移不開,直到孔妻遠去。殺死孔父嘉之後,他霸占了孔父嘉的嬌妻。風聲鶴唳,宋國已不能容身。為了躲避災禍,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被迫逃到魯國(國都在今山東曲阜)。歷經四代,雖然都默默無聞,倒也平安無事,繁衍不絕。
到了第五代叔梁紇,這個家族似乎出現了中興的跡象。叔梁紇身高力大,勇猛過人,是魯國上層貴族孟獻子屬下的一名武士,在所有貴族中處於最低等級。他幾度上陣殺敵,立了兩次重大戰功,聲名遠揚,被授予“陬邑大夫”職位,並獲得一份“祿田”。雖然官職低微,祿田也不能世襲,但比起祖宗避難時驚弓之鳥般的處境,比起父輩所任的卑微職位,現在這個家庭的身份、地位和生活畢竟是大大地升級改觀了。
叔梁紇的第一位妻子姓施,連續生了九個孩子,都是女兒。沒有兒子就等於沒有後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叔梁紇的壓力自然與目俱增,施氏的日子就更不好過。據說她後來被休,在古代社會裡,這也合乎情理。
為了生兒子傳宗接代,望眼欲穿的叔梁紇納了一個妾,果然生下一個兒子。偏偏這個兒子天生瘸腿,所以取名叫“皮”(“皮”,“跛”意),到行加冠禮時取字為“孟”,這就是孔子的哥哥孟皮。
兒子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卻又帶來了新的失望。望著有足病的孟皮,想到接續香火、傳承家業的頭等大事,叔梁紇愁眉苦臉,心事重重,只好另做打算,向顏家求婚。
婚後不久,顏氏生下了孔子。司馬遷說,叔梁紇與顏氏“野合而生孔子”。這裡“野合”的意思到底為何,司馬遷沒有明確描述,致使後世眾說紛紜,成為千古謎團。
一種說法是,“野合”是指人與神或神異動物交合。大人物的誕生總是與眾不同,比如商代先祖契是簡狄吞燕卵而生,周代先祖后稷是姜媛踩了上帝的腳印而生,漢高祖劉邦是母親夢見與神相遇而生。孔子後來被尊為聖人,他的出生也被抹上了神異的色彩。
叔梁紇晚年娶妻,求子心切,曾向位於曲阜城東南的尼丘(尼山)祈禱,果真生下一子,排行第二,因此給他取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
許多年以後,孔丘的思想文化事業和教育成就澤被廣遠,影響了中國乃至全世界。如果叔梁紇和顏氏地下有知,一定會對他們“野合”和祈禱所得深感欣慰。
叔梁紇打拚一生,為著振興家族,為著傳宗接代。到了晚年,家族大業終於有了著落,他也終於可以歇下來鬆一口氣,沒多久就與世長辭了。而他的辭世也帶走了生前食祿的資格,留下妻妾和一大堆子女,以及一大堆矛盾。這一年,孔子三歲,母親顏氏二十三歲左右。
孤兒寡母的日子是艱難的,單身母親的困難是巨大的。顏氏晝夜操勞,既要想方設法維持母子的生計,又要多方面教育孩子,還要獨自承受年輕寡婦的所有壓力。便縱有千般痛苦、萬種心緒,更與何人訴說?
十多年過去,長期超負荷運轉而備受煎熬的顏氏不堪重負,心力交瘁,才三十多歲便溘然長逝,追隨丈夫而去,拋下早慧的孔子,讓他獨自面對世界。這一年,孔子大概十七歲。按照禮俗,夫婦死後要合葬,可是孔子從來就不曾知道他父親的墓穴在哪裡。
也許孔子真的是一位冷靜堅強的天才。他把亡母的棺材停放在一條四通八達的大路上,以便引人注意,好趁機打聽父親墳墓的確切位置。後來,果然有一位靈車車夫的母親了解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終於得以將父母合葬,遵從了禮俗,盡了孝道,也讓母親得到了應有的名分。
孔子母親死後不久,有一次,魯國權力最大的貴族季孫氏舉辦大型宴會,招待最低級的貴族—士,周朝的士一般分為三類,即上士、中士和下士,孔子聽到訊息後非常高興,可能認為自己是已故大夫之子,至少可以下士的資格出席宴會。
他孝服未除,就興沖沖地跑去赴宴,不想卻被拒之門外。季氏家臣陽虎把他攔在門外,輕蔑地教訓他說:“季氏宴請的是士,誰敢宴請您啊。”
這通呵斥仿佛兜頭一盆冷水,把興奮的孔子澆了個透心涼。他默默地轉身而退,離開這個拒絕接納他的上層社會,回到那個他所屬的平民世界。他明白要切實地參與國家的事業,贏得他人的尊敬需要真正的才學。
P16-20

後記

遠的也是近的
金克木先生曾經幽默地戲說,當他晚年憶起幼年記誦的《論語》時,每每念及其中文字感到頗有機趣,覺得《論語》應該當成小說來讀。對此,我深有同感。想到孔子對曾點的遊戲精神的讚賞,他一定不會反對我們的嘗試。
《論語》里的英雄當然是孔子和他的門徒們,再加上像神一般存在於孔門師徒記憶里的堯、舜、禹、湯、文武、同公等等。這些英雄是超英雄。他們既活在先秦春秋時代,又活在未來,所以他們既是現實的,也是超現實的。
《論語》既然有小說的風貌,我們不妨嘗試一下不那么正襟危坐地誦讀《論語》,而是自由自在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裡,或坐或臥,隨性適意地翻開小說《論語》。
這時,迎面而來的是那些發生在不同時空里的素樸、平實、清明的對話和言語。對話與對話之間有潛在的、隱秘的邏輯聯繫。有的言語直接標出了說話人,對話雙方,有的沒有。對於沒有相應歷史知識,沒有豐富的文獻背景知識的初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僅僅是一些並不連貫的對話和言語的彙編。
再看小說的時間順序。儘管出場的主人公是相對固定的,然而,主人公的行動和語言在時間上反線性發展的時間順序,他們的出場忽前忽後。
在孔子的門徒中,顏淵、子路死得較早,但是子路和顏淵與孔子的對話仍然出現在《論語》的後半部分。例如,子路問“君子尚勇”就編在《陽貨篇》里。《論語》的編排顯然不以時間順序為篇目的次序。
小說《論語》的空間結構是鬆散的,完全不同於亞里士多德關於“三一律”(一個有機完整的情節應該發生在同一地點,在同一天的24小時之內完成)的審美趣味。這部小說像中國大多數歷史故事那樣包容極其廣闊的歷史時空,而且不顧時空凝練的要求,故事從孔子三十歲左右開始,徑直追溯到他去世後,弟子子夏和子張等的經歷為止。
《論語》的敘述也是碎片式的,它顛覆清晰整體的情節模式。小說的敘述者是不同時期的孔門弟子,講述角度複雜多樣,構思精巧。敘述的視角有時是全知全能的俯視的外在視角,像電影的俯拍鏡頭,從外在的角度客觀地俯瞰師徒言行。有時在具體的對話場景中,小說就直接從人物視角來說故事,例如不少師徒問答場面。
小說運用多種敘事策略,時空穿插,敘事鏈條時斷時續,為讀者留下許多有待填補的敘述空白,因此這不是一部敘事清晰、有機完整的現實主義小說。從小說形式來看,簡直像一部富有挑戰性的後現代小說。
古人讀這部書,表現得很有耐心。他們在幼年的私塾里閱讀《論語》,先熟悉其中章句,然後在歲月流轉中再去補充背景知識,再去品味其中意蘊,再去和自己的經驗彼此對照。對於小說的理解常常伴隨他們讀書、成長的整個人生歷程。
這部獨特、博大的小說被中國人一讀就是兩千多載。每一代讀書人都自覺不自覺地介入小說的情境,清理小說的邏輯線索,連貫散落在小說不同角落的言語、行動,然後匯聚成豐滿有形的人物形象。 讀者和人物出入於文本,在書里書外,有來有往,對話不息。這本小說,在歷代中國,不僅知識分子愛讀,即使不識字的老百姓,也在日常生活里不斷接受或解構它的影響。孟子從中讀出充沛健旺的人格生命,朱熹讀出規矩方圓的“天理”,帝王將相在裡面找到內聖外王的權術,魯迅又從散亂在歷史、政治中的《論語》里品出了“吃人”兩個字……這部小說的閱讀史簡直是濃縮的中國古代史。
像很多經典一樣,《論語》仍然屬於當下中國人繞不開的經典書目。只是今人的讀法和古人有所不同,今人的閱讀視角參差錯落,多元有趣,更具有懷疑精神。穿越洪荒歲月,《論語》這部經典,仍然活在中國人的家庭、情愛、思想之中。無論贊成也好,反對也好,它始終構成中國人和中國生活的重要場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