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力再生產

話語權力再生產

《話語權力再生產》是2011年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由歆。

基本介紹

  • 書名:話語權力再生產
  • 作者:陳由歆
  • 出版社遼寧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5月
  • 頁數:201 頁
  • 定價:18 元
  • ISBN:9787561063200
  • 副標題:紅岩的成型過程及改研究/陳由歆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20世紀50至70年代《紅岩》因符合主流話語方式,成為可以合法存在的文本代表。它出版後即被改編成話劇、地方戲、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上個世紀90年代是繼60年代又一個《紅岩》改編熱潮期,電影、電視劇、歌劇、電子遊戲、大型主題巡展紛紛亮相。它的改編勾勒出從十七年文藝的“英雄崇拜”到新世紀的“消費革命”的脈絡,呈現出中國“政治/文學一體化”到多元文化格局的變遷。因為每次改編都是對原文本的重新解讀和話語再生產,包含了在不同文化語境下改編主體的各自“前理解”視閾,《紅岩》及其改編文本隱含的文化意義超越了審美意義,它提供了歷史、文化與權力之間的對話平台。本文以《紅岩》及其改編文本為研究對象,圍繞十七年文化機制的特徵,把作品放入整箇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史中加以審視,通過多種意識形態話語在文本中產生的摩擦和張力,挖掘十七年“經典”革命小說的文化內涵。

作者簡介

陳由歆,祖籍山東省萊州市,曾就讀於瀋陽大學、遼寧師範大學、河南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從事教學工作近15年來,發表《曹禺戲劇中悲劇意識的建構》、《革命話語和愛情話語的齟齬》等專業相關論文十餘篇。目前主持和參與的國家及省級社科類項目共4項,參編教材兩項。

目錄

序:經典的“重述”(代前言)
前言
第一章 《紅岩》成書與傳播
第一節 從個人追思到公共記憶
一、作家身份角色與創作動機
二、文體變化和個人記憶的流失
第二節 歷史的“真”與接受的“信”
第三節 媒介催發的60年代“《紅岩》熱”
一、媒介對《紅岩》生產和傳播的影響
二、讀者的意識形態化功利閱讀和接受
第二章 《紅岩》的曲藝改編
第一節 “舊瓶裝新酒”
一、曲藝的“新舊”之爭
二、主流意識形態“收編”曲藝的原因
三、新曲本傳播情況
第二節 “教科書”與“故事”的矛盾
一、“範式”外的曲藝文本
二、《紅岩》曲藝文本中大眾話語成分
三、選擇性敘事策略對革命話語的迴避
第三節 十七年通俗文藝的式微
一、被新酒改造的“舊瓶”
二、被文學史有意忽略的“通俗曲藝文本”
第三章 歌劇《江姐》
第一節 從民間到民族
一、民族新歌劇產生的背景
二、民間話語為主導的早期歌劇創作
三、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為主導的歌劇創作
四、歌劇《江姐》創作
第二節 語境變化與《江姐》劇本修改
第三節 現代意識改寫的“復仇”
一、個人復仇方式的轉型
二、紅色理性與暴力美學
第四章 《紅岩》的電影改編
第一節 意識形態化的當代電影生產
一、電影和戲劇及文學之間的淵源
二、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機器的電影編碼特徵
三、十七年時期電影與小說的雙向選擇
四、十七年革命歷史電影改編的主題範式
第二節 英雄讚歌中的獨特聲部
一、來自不同文藝背景的電影改編主體
二、退出銀幕的知識分子形象
三、凡人之美表現英雄
第三節 衝出藩籬的嘗試
一、“先鋒電影”在中國產生的背景
二、嶄新的鏡頭隱喻方式
三、先鋒派電影藝術者的轉型
四、新的革命歷史影片敘事方式
第五章 多元化語境下《紅岩》的改編
第一節 崇拜情結和文化消費
一、《紅岩》回歸
二、“懷舊”和“揭秘”的閱讀旨趣
三、《紅岩》專題片代表的電視媒體特徵
四、大眾話語權力對“經典”意義的消解
第二節 “主旋律”和其他類型《紅岩》電視劇
一、文化合力下的《紅岩》電視劇類型
二、《紅岩》電視劇的創新之處
第三節 《紅岩》舞台劇的改編
一、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紅岩》舞台劇
二、新世紀《紅岩》改編劇目的成敗
結 語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