詰問黃鐘大呂:郭樹群音樂學文集

詰問黃鐘大呂:郭樹群音樂學文集

《詰問黃鐘大呂:郭樹群音樂學文集》終於付梓了。我這裡要衷心感謝姚盛呂院長。是他不厭其煩地多次敦促,打消了我的出版顧慮。在我的思想中,出版論著是確有造詣者的事情。本人於庸庸碌碌的常人教學生涯中偶得的幾紙文字值得結集嗎?躊躇之中幾多顧慮,幾多牽掛。值此天津音樂學院校慶50周年之際,院長又一次諄諄絮語,我終於不能無動於衷了。

基本介紹

  • 書名:詰問黃鐘大呂:郭樹群音樂學文集
  •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 頁數:359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音樂出版社
  • 作者:郭樹群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303498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詰問黃鐘大呂:郭樹群音樂學文集》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郭樹群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常務副主編,曾任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科研處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發表有關中國音樂史學、樂律學,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研究的重要學術論文三十餘篇,編著《中國樂律學百年論著綜錄》等學術著作十部。

圖書目錄

談朱載堉的律學思維
民族傳統思維特點與朱載堉的律學思維
論朱載堉的旋宮思想
朱載堉的音樂實踐對其“新法密率”的影響
對朱載堉琴律問題的再思考——敬答陳應時先生
朱載堉與“東方式的文藝復興”——為紀念朱載埔誕辰4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
關於朱載堉琴律理論的再認識
對《比三分損益更早的律制》的質疑
試論自然倍音列對中華民族早期樂律思維的影響
關於中華傳統學術思潮影響我國古代律學發展的幾點思考——兼議中國律學學術史的學科建設
“徽”字一辨十二載
《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中的宋代南戲曲譜
略論中西音樂文化中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從中西音樂文化中的某些共性因素看音樂文化的
“傳播”與“傳承
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知識創新”的思考
音樂歷史發展的古今關係二題
關於培養音樂學專業碩士生學習能力的幾點思考
聶耳性格特徵中的批判精神
“五四”時期科學實證精神對新音樂的影響
中國近代群體歌唱嬗變的文化動因
探索近代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足跡
管窺楊蔭瀏先生學術思想中的科學精神
學惟精嚴澤被桃李——馮文慈師80華誕感言
“華章”疊奏參悟人生——姚盛昌原創作品系列音樂會述評
對王玉西歌曲創作的初步研究
世事洞明皆學問——讀孫繼南先生的《黎錦暉評傳》
砥礪學術人生洞明“黎派音樂”——《黎錦暉與黎派音樂》讀後
繆天瑞主編的《音樂百科詞典》讀後記

文摘

文獻首先暗示了“天地自然之音”、“琴中本然音均”乃是用十徽調成的正調弦式。這一點已見前述。其次,說到“仲呂正位不與十徽對者,非也”,這明顯地是將新法、舊法的音響同上述正調弦式做比較(因為只有在這一弦式中,仲呂正位才是與十徽相對的)。由此而引出本段文獻的第三個論述要點為:可否“移徽就律”,朱載堉是反對這樣做的。最後,朱氏願意“將新、舊二法所算尺寸,俱載於此,以俟後世明理善數知音之士,將此說與琴音仔細校定,審而辨之”,這裡強調的仍然是將新法、舊法與“琴中本然音均”(即正調弦式)的比較。由於這一弦式的律學關係已近似於十二平均律,所以新法所列數據得到的音響與之相協,而舊法所列數據得到的音響則不如新法與之相協。所以,才有“新法是以密”、“舊法是以疏”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比較的參照系,完全反映在十徽調弦法,偶或涉及九徽,以及散聲相應所構成的音程關係中,並不涉及由“九徽、十徽調弦法所決定的各徽間按音音位”。可以看出,這段文獻的重點在於朱載堉強調了“琴中本然音均”的含意。他所尋求的律學理論與“琴中本然音均”的比較,除了可以證明他的新法之密外,從音樂實踐的角度看,朱載堉已處於闡釋民間旋宮實踐理論根據的邊緣。應當說,這裡是他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撞擊點。但是,朱載堉此時並沒有注意到新法的理論意義將嚴密地證明“琴中本然音均”所能形成的“旋宮本無難”的實踐經驗。在《論準徽與琴徽不同第十》中,他兩次曉以“以俟後世明理善數知音之士,將琴音仔細校定,審而辨之,則疏密自見”。

後記

正值繆天瑞先生九十壽辰之際,他主編的鼎新力作——《音樂百科詞典》歷時十多年,喜獲出版。這是先生辛勤筆耕的學術園地中最為驕人的碩果之一,也是他窮畢生精力了卻的一樁最難了卻的學術心愿。如今,當洋洋二百萬言,裝幀精美的中國人自己編纂的第一部百科性的音樂工具書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誰不為先生卓絕的努力而動容!
《音樂百科詞典》的編寫,雖立意於風靡於世的辭書編纂熱的涌動之中,但卻未有“急功近利”之嫌。繆先生以其默默奉獻、謙和勤奮、實事求是、沉著踏實的學術風範,團結幾代音樂學人,共同致力於這部綜合性音樂詞書的編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中國有新音樂以來,幾代音樂家學術思考的瑰集。我們從詞典撰稿人名單中可以看到近百人的巨大隊伍,他們大體上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是新中國成立前已從事音樂著述的作家,如吉聯抗、馮文慈、孟文濤、曹炳范、汪培元、羅傳開、錢仁康、繆天瑞、薛良等;第二代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從事著述的作家。

序言

“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周易·乾·文言》)
論文集《詰問黃鐘大呂》終於付梓了。我這裡要衷心感謝姚盛呂院長。是他不厭其煩地多次敦促,打消了我的出版顧慮。在我的思想中,出版論著是確有造詣者的事情。本人於庸庸碌碌的常人教學生涯中偶得的幾紙文字值得結集嗎?躊躇之中幾多顧慮,幾多牽掛。值此天津音樂學院校慶50周年之際,院長又一次諄諄絮語,我終於不能無動於衷了。
當我將二十三年來值得拿出來的文稿重新閱讀、整理成冊時,應當說多少還是有些激動的。那些帶著時代烙印的文字是我不斷堅持認真思考的記錄,它們忠實地呈示著我學術上的步履蹣跚、激情靈感和創造活力。它們已是我過去生活的一個部分,如今看來也是值得珍視的一個部分。所以,及至今天來讀,倒也還會給人帶來一些回味和思考。我之所以敢於把它們拿出來,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自然,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文脈思維、學理辯證等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我學術水平的真實反映,尚祈學界師長、同仁教正。
回顧自己“詰問黃鐘大呂”的學術歷程,我不能忘記恩師馮文慈先生的培養。20世紀80年代初,先生以音樂學術的拓荒精神,擔負起培養中國古代音樂史學術隊伍的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