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者

詮釋者

長篇小說《詮釋者》,作者沃萊·索因卡,非洲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詮釋者》這篇小說被評論界譽為“可媲美喬伊斯福克納的作品”。《詮釋者》運用了意識流的創作手法,描述一些留學英美的奈及利亞知識分子,經常聚會探討昔日的部族傳統和今日的歐化文化,以及對國家的未來的憂慮。 該作品曾獲1968年英國的《新政治家》雜誌頒發的文學獎。這部小說充滿在西方文明全球擴張下對自身文明的哲理之思,詩意之美,凸顯了索因卡小說創作的一大特點。

基本介紹

  • 書名:詮釋者
  • 又名:The Interpreters
  • 作者:沃萊·索因卡
  • 譯者:沈靜  石羽山
  • ISBN:978-7-5402-3857-5
  • 類別:長篇小說-奈及利亞-現代
  • 頁數:312
  • 定價:36.00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 叢書名:天下大師
  • 品牌: 北京天下智慧
內容簡介,作者介紹,作品目錄,作品書語,媒體評論,

內容簡介

索因卡是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非洲的莎士比亞”,與馬哈福茲、庫切阿契貝等共同締造了非洲現代文學的輝煌,為曼德拉戈迪默閻連科等共同推崇,《詮釋者》是諾貝爾獲獎小說,諾貝爾授獎詞評價它“詹姆斯·喬伊斯這樣的作家就在他的小說中留下了痕跡”, “像先鋒派一樣深奧微妙”,有評論者認為這部小說可以媲美福克納喬伊斯的作品。
索因卡以五個留學回國年輕人的遭遇,反映了動亂時局下普通人的命運、探索以及失意和痛苦:實幹家塞孔尼的行動雖然給人以很大鼓舞,但終以悲慘離世;新聞記者薩戈,勇敢而坦率,卻遭到報社董事和社長的敲詐;外交部的艾格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徘徊不定……
這是索因卡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一九六五年,《詮釋者》出版,之後很快被譯成法、德、俄等多種文字;一九六八年,這部小說榮獲了英國《新政治家》雜誌的“國際文學獎”。

作者介紹

沃萊·索因卡(Akinwande Oluwole Wole Soyinka)於一九三四年生於奈及利亞,奈及利亞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1934年出生於奈及利亞西部阿貝奧庫塔約魯巴族一個學校督學的家庭。他先在奈及利亞伊巴丹大學接受教育。一九五四年,他二十歲時,進英國利茲大學,專攻英語。198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非洲作家。
在五十年代末,他首次創作一些短劇詩歌歌曲就在這裡上演或發表。一九五四年,他二十歲時,進英國利茲大學,專攻英語。一九六0年,沃萊·索因卡作為一位戲劇研究人員回到奈及利亞。在國內旅遊,研究奈及利亞民間文藝,把西方戲劇藝術和非洲傳統的音樂、舞蹈和戲劇結合起來,開創了用英語演出的西非現代戲劇,並很快就以一個具有非凡才華的劇作家、演員和導演脫穎而出。一九六0年以後,沃萊·索因卡的創作進入新的時期。如果說他前一時期的作品大多情節單純、風格明朗的話,那么,他這一時期的特點是諷刺變得辛辣,風格較為低沉,特別是表現手法趨向隱晦和荒誕。
在一九六一年,他幫助創辦了奈及利亞作家和藝術家團體姆巴里俱樂部,對奈及利亞文學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索因卡一直在奈及利亞政壇較為活躍,1967年,在奈及利亞內戰期間,因被指責為破壞交戰雙方的和平,他被雅庫布·戈文(Yakubu Gowon)領導的聯邦政府逮捕入獄,單獨囚禁。在獄中,他創作了許多詩歌,後來全部收錄在《獄中詩抄》(Poems from Prison)中出版。後因國際社會的關注和施壓,在被關押22個月後得以釋放。他在獄中的經歷最後寫進了《此人已死:獄中筆記》(The Man Died: Prison Notes)。
獲釋後,他就去歐洲和加納,流亡了六年。一九七六年,他回到了奈及利亞,在伊費大學執教。作為劍橋大學謝菲爾德大學的英語客座教授,他還定期前往歐洲。同時,他還是耶魯大學的客座教授。總的說來,沃萊·索因卡的創作是聯繫非洲和奈及利亞的現實的。他自己說,他的“永久信仰是人的自由”,他也本著這個一貫的主張而從事創作活動的。正由於此,1986年因為“他以廣博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人生的戲劇[1]”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非洲作家。
此外,索因卡也一貫以大膽直言著稱,他經常批評奈及利亞的行政部門,也反對全世界其他國家的暴政,包括辛巴威羅伯特·穆加貝政權等。他的許多著作都有明顯的反對獨裁反對專政的論調,這些激進言論經常使他身處險境,但同樣也令他的名聲大增。奈及利亞獨裁者薩尼·阿巴察(Sani Abacha)的統治期間(1993年-1998年),索因卡因被迫離開奈及利亞,流落異鄉,常年在國外居住,後成為美國亞特蘭大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教授,主要居住在美國。獨裁政權倒台後,1999年他接受了原伊費大學(現在的奧巴費米亞沃洛沃大學,Obafemi Awolowo)名譽教授的頭銜,但開出的條件是,這個大學必須禁止招收政府高級官員中的軍官。

作品目錄


第一部
第二部

作品書語

“充滿戲劇性和讓人尊敬的故事”
沃萊·索因卡是一位改變世界現代文學版圖格局的作家。一九八六年,瑞典文學院將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頒給非洲作家,與其說這是索因卡個人的榮譽,不如說是整個非洲的榮耀,這意味著世界文學對非洲文學的關注和重視,隨之而來的是對整個非洲大陸歷史和現實的重新聚焦。從某種意義上說,索因卡的獲獎,也改變了世人對非洲的印象。之後的納吉布·馬赫福茲、納丁·戈迪默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索因卡一起,為二十世紀的非洲文學贏得了世界性的認可和讚譽。
索因卡以戲劇創作成名,有些西方評論家甚至認為他可以媲美莎士比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因為他“以廣闊的文化視野創作了富有詩意的關於人生的戲劇”。他創作了近三十個劇本(不含沒有出版的短劇),喜劇、正劇、哲理劇、諷刺劇、啞劇均有涉獵,且成就斐然。同時,索因卡也是一位詩人和小說家,他的詩歌和小說也頗有特色,均獲過獎項。
作為小說家的索因卡,其實小說作品很少,主要有兩部長篇:《詮釋者》(1965)與《失序的季節》(1973)。索因卡不是書房裡的學者、作家,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是一位積極的社會活動家,一位為和平與自由奮鬥的志士。我國著名作家閻連科評價索因卡時說“他一生充滿戲劇性和讓人尊敬的故事”,《詮釋者》就是那扇掩著“戲劇性”和“尊敬”的門。
一九六○年,奈及利亞獨立,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獨立後的奈及利亞多次發生軍事政變,長期由軍人執政,政治腐敗,社會積弊,民不聊生。就是這紛亂、嚴酷的社會環境,帶給了索因卡創作《詮釋者》的“勇氣和藝術力量”。一九六五年《詮釋者》出版,之後很快被譯成法、德、俄等多種文字;一九六八年,這部小說榮獲了英國《新政治家》雜誌的“國際文學獎”。
小說沒有直接描繪當時的政局,而是通過五個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的境遇和迷惘、苦惱的內心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奈及利亞那種製造災難同時又孕育革命風暴的現實。小說的五個主人公分別是外交部職員艾格博、新聞記者薩戈、工程師和雕塑家塞孔尼、畫家科拉、大學教師本德爾。孔塞尼是個實幹型的知識分子,回國後,他向政府提議建一座發電站,以解決城鄉的用電問題。發電站建成剛要發電,卻被上司以工程不合格為由下令拆掉。其實拆除的真正原因是上司認為拆除發電站比發電造福百姓更有油水可撈。孔塞尼最後瘋掉了,在一個夜晚因車禍致死。新聞記者薩戈,是個機靈勇敢、率直甚至有些尖刻的年輕人,他經常不辭辛苦找新聞素材、做報導,敢於揭露政客陋行和舞弊行為。薩戈常常大談他的“排泄哲學”,這是索因卡寄寓諷刺、揭露之意的刻意安排。外交部職員艾格博是個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年輕人。他一方面迷戀傳統,從歐洲回到了祖國;另一方面又不願回鄉去繼承酋長的位子,他認為那是一條沒有希望的路。科拉是個一直在創作《眾神像》的畫家,他把自己的朋友畫進了這幅巨製中——現代人成了神的一員,每個神又都是現代人的化身。大學教師本德爾是串連小說中其他人物、推進故事發展的一個人物。他是一個富有同情心,敢於挑戰上流社會的正直的知識分子形象。
索因卡的文學創作,無論劇本還是小說,有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嫻熟地運用西方現代文學的技法,來反映非洲傳統文化、社會現實與西方文明的衝突與融合。《詮釋者》是索因卡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他完全打破了傳統小說的線性模式,大量採用了西方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跳躍、複雜的文體結構。小說故事情節以大學教師本德爾為線,通過聯想、回憶、插敘和夢幻等手法,將五人的工作、生活串聯起來,看似片段式的場景,實際上是一個把過去、現在和未來完整連線起來的故事——意識流和新小說的結構構建手法套用流暢自然,個性鮮明。難怪這部小說出版後,評論界說它是“當代非洲本土作家最複雜的小說創作”,可與喬伊斯和福克納的作品媲美。他的第二部小說《失序的季節》,也在同樣的藝術道路上行走——複雜的結構、象徵的意味。
毋庸置疑,這部小說是寫實的,帶著作者關注國家政治與民族文化的熱情與思考。在小說中,這種情感是隱含的,帶著濃郁的象徵意味:塞孔尼的雕塑、薩戈的口頭語“Voidance”(大便)、科拉的《眾神像》、小茅舍前的宗教儀式、艾格博的三個“女友”,無一不是意味深長、意猶未盡的文學象徵。這是小說出版後評論界比較關注的一個特點,也帶給這部小說相當大的閱讀挑戰性。現實中,索因卡的表達則是顯而易見的激烈和毫不留情。在這部小說出版兩年後,索因卡以“破壞交戰雙方的和平”的罪名被奈及利亞聯邦政府逮捕入獄,實際上他當時只是撰文倡導和平,私下會見衝突一方首腦呼籲團結。他在獄中被關押了近兩年才得以釋放。出獄後,他的文學創作和社會活動,依然與政治緊密相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他再次遭到獨裁政府的通緝和缺席審判,被迫多年流亡國外。直到現在,已逾八十的索因卡依然為國際人權、難民食品救濟與安全、平民教育、政權貪腐、恐怖暴力事件等問題奔走吶喊,勤力不懈。對於文學與政治,他很明確地說:“在奈及利亞,文學就是政治的。我也可以說,有時寫作會強烈地受制於一種無法阻擋的、必須進行政治性寫作的責任感。”也正是這種不以個人舒適與安危為先,執著於公平、正義與民主的改進與完善的態度和精神,索因卡贏得了文學之外的國際聲譽。他的《詮釋者》也因此有著超越時空界限的意義而具有閱讀價值。
索因卡是一個行走全世界、涉獵非常廣泛的作家,他曾說:“我自己喜愛歐洲文學作品,我也喜愛亞洲文學,尤其是中國和日本的文學。我教過日本戲劇。我還在文學系當教授時,也用中國詩做教材。我經常加插亞洲詩的英譯,因為我要為學生開拓出一個廣大的世界。”二○一二年索因卡來華訪問時說,希望中國的讀者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共鳴。《詮釋者》作為索因卡創作盛年的作品,代表著他的情懷和才華,那么我們就在這本書中找到這個共鳴和一個文學大師的精神所在吧。

媒體評論

作家寫作要反映社會現實,要對社會進行反思,詩人、藝術家無法游離於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反映社會現實,只能是一種逃避主義。 ——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萊·索因卡
我們非洲有很多作家把實際行動做得跟寫作一樣好,索因卡是比較好和出色的例子,樹立了達到時代要求的榜樣,超乎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知識分子的責任。 ——1990年諾貝爾文學獎後得主 戈迪默
索因卡的頭髮和我的頭髮都是白的,但他的向上長,我的向下長,所以他的小說寫得比我好。
他一生充滿戲劇性和讓人尊敬的故事,相比而言,中國作家大多是沒有故事的人。 ——中國作家 閻連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